以日常生活劳动为抓手,探索学生核心素养提升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11-15
/ 3

以日常生活劳动为抓手,探索学生核心素养提升

陈恩娣

杭州市余杭区良渚杭行路小学  浙江  杭州  311112

【摘要】本文针对学生日常生活劳动现状,提出“要将劳动教育贯穿融合到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整合五育资源,实现日常化劳动教育,使劳动教育具有生命力,也最为持久效。”并以教学实践中,采用“创设情境,研读教材,选定任务,落实多渠道助力,分层推进”等系列措施所取得的教育实效来佐证。

【关键词】日常生活劳动  劳动教育  核心素养

劳动是人类特有的基本社会实践活动,是人通过自身艰苦的体力、脑力及情感付出,创造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活动。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能力、接受磨练的劳动品质却在走下坡路。笔者从教二十多年,发现现在的学生跟十几年前的学生相比,对于劳动的认知和技能的掌握发生了明显退步。仅学生的日常生活劳动这一方面,就存在很多问题。

2022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阶段),明确以任务群为基本单元,构建了劳动教育课程内容结构,如下图:

42e9a64a341e058da7351565809c2f8

                         劳动课程内容结构示意图

可以明显看到,日常生活劳动是所有劳动的起点,是从小就应该掌握的基本生存技能。这方面能力的缺失,将直接影响其他方面劳动任务的完成。因此,如何提高学生日常生活劳动能力,成了我们研究和努力的方向。

在对学生的观察、调查中,我们发现现在的孩子劳动能力普遍不高,主要表现在清洁与卫生、整理与归纳、家用器具使用和维护、烹饪与营养等方面。最突出的是日常生活劳动方面,如:低年级学生会不会扫地、拖地和连贯地做值日。在教室走廊等公共区域看见垃圾,不会主动捡拾,个人卫生差。不会整理书包、课桌等学习空间,学习用品规整不到位,经常忘带作业本等学习用品。在学校或者家里经常丢东西。在公共生活学习区域使用完学习材料、生活用具以后,不知道归位。几乎没有学生有给自己烧饭、做菜的经历。不认识食材,不了解事物制作工序。

学生日常生活能力下降,这无疑也给我们的劳动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下面笔者将结合浙江省义务教育教科书《劳动》教材“日常生活劳动”任务群的内容,联系我校的实际情况,谈谈如何通过多渠道、多路径建构和实施,助推小学生日常劳动能力提升。

一、在情境中习得方法

“情境”在各学科的课程标准中都是高频词。学习总是受到学习者自身、他们在情境中的自我心理调节和参与程度,以及与其他学习者互动关系的影响。比如,我们前面说到的扫地。孩子们上学前很少使用过扫帚扫地。一到学校,又没有相对应的情境,让孩子觉得扫地是理所当然的。就算老师手把手的教,他也只是机械作为而已。

学校里习得的劳动方法,还要在持续的劳动实践中保持,并在不断递进的学业水平发展中,逐步具有正确的劳动观念、应有的劳动能力、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高尚的劳动精神。为此我们构建了三学段一体化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日常劳动系列大情境,特别注重在第一学段先让孩子们爱上劳动。

任务群

1.清洁与卫生

2.整理与收纳

3.烹饪与营养

4.家用器具

使用与维护

学段一

开展:

我的小手我会洗

我的桌子我会擦

不同垃圾我会丢

评比:

讲卫生小达人;

清洁文明班级;

开展:

我的书包我会理

我的书本我会放

评比:

会整理小能手

最整齐的小书柜

开展:

我会剥毛豆

我会泡果茶

我会削苹果

评比:

泡茶小能手

剥豆小能手

二、在教材中选定任务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就日常生活劳动,设置了四个任务群,每个任务群由若干项目组成。学校结合实际,自主选择确定各年级任务群学习数量。于是,我们根据对学生的观察,选定了每个年级重点训练的学习任务。

年级

主要任务

具体要求

整理书包,穿戴整洁

书包必须放在书包柜;每天穿校服,红领巾必须系在领子里,脱下的校服必须整齐套在椅背上。

整理书桌,做好值日

下课必须做好课前准备,书本在左上角,文具盒在正上方;早上上课前、中午午饭后、下午饭放学后扫地三次,保持每生自己包干区域的干净卫生。

会做简餐,爱惜粮食

学会煮鸡蛋、蒸馒头、做三明治;中午就餐要光盘不挑食。

简单工具使用

会使用水果刀、螺丝刀、剪刀、刻刀。

学烘焙,学种植

认识烤箱食材,每个人都要动手;种植蓝草及简单易种蔬菜。

电子器具我来管

会正确开启关闭教室电灯、电扇、空调、新风系统、投影设备,懂得维护,延长使用寿命。

这些活动在三个学段中内容要求和素养表现是层层进阶的,在每一个学段中又都有不同的侧重点和难点,需要老师在课堂上加以指导和训练。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破除畏惧、厌烦心理,在掌握、运用中获得成就感、幸福感。

三、在多渠道整合中分层推进

(一)、改变家长,家庭落实劳动任务

前面我们分析过孩子现状的原因。我们可以看到,事情发生在孩子身上,问题却出在成年人身上,特别是很多做父母的,忽略了对孩子正确劳动观念和习惯的培养。因此,在孩子入学之初,至关重要的是,一定要争取家长的力量支持。

对2023届一年级新生调查结果显示,每天家长帮忙洗脸的达到了89.7%,帮忙穿衣服的达到了91.2%,在家里参加家务劳动的孩子仅9.8%!究其原因,很多家长认为孩子自己做不好,也怕孩子在这些事上浪费时间导致迟到,认为孩子只要顾好学习就可以了。所以我们要求家长给孩子购买样式简单的书包、文具盒。另外,调查发现162名学生中,有24名学生家中是直接用拖地机的,没有先扫后拖的,占比约15%。所以没有扫帚簸箕的家庭也必须购买好扫帚簸箕。经过我们前面的“清洁卫生月”“三个学段系列自理劳动”任务的连续实施,家长们普遍发现,自己孩子变得爱干净整齐,学习习惯更有条理,不仅没有影响学习,还变得能主动学习了,拖拉的毛病渐渐改掉了,学习效率都有所提高。家长们对学生劳动的价值认知发生了颠覆性的转变,对学生参加校内外劳动实践活动普遍给与支持。

我们在统筹规划时,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在开学典礼和开学家长会时,作了充分的解释动员工作,实现家校密切配合。学校还将学生劳动表现作为重要条件,评选出“小行家班级”。落实到每一天,我们列举了自理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三个方面的劳动内容,利用钉钉微课对家庭劳动作出了详细的指导,学生操作起来非常明晰,家长也清楚孩子劳动要达到的程度。

(二)改变课程,学校训练场域任务

我们学校建校第一年,就在低学段引进了UDP这一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课程。

教室不再是唯一的课堂,它让每一位学生真正去触碰生活,在生活中达成理解力。这刚好与我们劳动教育的要求和教学模式不谋而合。

一年级学生整理归纳的能力比较弱,而第一学期的第一个跨学科主题就是“认识校园”。围绕“学校里有什么,教室里有什么?”等一系列问题,我们带领孩子们参观电脑教室、图书馆,着重引导孩子观察这些场所的整洁。然后我们采用想象画的方式,画一画,想一想,引导孩子讨论,我们在规整自己的物品时,怎样才能做到整齐又方便拿取。在反复与校园“拥抱”的同时,老师时时处处可以给孩子劳动实践的机会,认识垃圾桶,了解卫生工具的作用,看到垃圾随手捡起来……学生们不但获得了知识的提升,更是认识了教室里的劳动工具,校园里的卫生角、垃圾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劳动知识、情感与技能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而在孩子用创作想象画,准备画画工具、收拾画画现场等活动中,整理能力,清洁卫生意识也得到了提升。  

(三)改变学情,多渠道提升日常劳动能力

我们学校开设了“蓝染”这门校本课程。目前我们的蓝染课程已经成为区级精品课程。蓝染的过程,很考验孩子们的动手能力,活动集种植、采摘、裁剪、缝补等劳动活动于一体。我们确定了在蓝染活动中培养劳动能力的具体任务:

1、搜一搜:和家人一起,上网查找有关蓝染的知识。问一问:询问身边的人对蓝染了解多少。画一画:画出关于蓝染的概念图。根据各组选定的蓝染作品,研究可以开展哪些活动?

2、制定活动计划表。

3、按照活动计划表开展活动,做到人人动手。

4、对接自己和一名组员的作品进行正确评价。结合活动过程,对自己的缝补作品打星。

除了蓝染,良渚文化也是我们十分重视的教育题材。我们在劳动课堂上还引进了良渚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的织布、烘青豆等独具地方特色的农活。我们购入了小型织布机,教会了学生掌握简单的土布纺织技艺。

在《补破衣,有妙招》一课中,我们的织布原理和“织补法”相结合,让学生明白了衣服经纬线的颜色和编制规律,顺着布的纹理按规律穿编,学生一目了然,完成任务就事半功倍。我们的年轻老师使用学校的织布机执教的劳动公开课,受到了广泛好评,课后学生的作品在我们的精品课堂展示活动中展出,取得了很好的实践效果。

(四)、改变资源,跨学科合力培养核心素养

为更好地让孩子爱上劳动,高质量地完成劳动任务,我们还尝试从激趣、教法、评价等方面进行“跨学科劳动”。

1.链接信息技术激趣

我们确定了扫拖地、擦桌椅、洗碗筷、做收纳和晒衣物这五个常规劳动内容,希望通过这一系列常规劳动课程,提升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此外,我们还通过“钉钉云调查”,了解他们喜欢的劳动课程,尝试在信息技术课上进行“养一盆绿植、摆一份果盘、学一道美食、做一次手工、拍一组劳动照片”等一系列创意劳动课程,希望学生能通过劳动,发现生活的美。

2.链接数学教给方法

   北师大版数学课本二下中的《时、分、秒》单元内容,演化成一系列以“充分利用时间”为主题的劳动课程。教师先计时30秒,结束以后请孩子们畅谈感想,问问他们30秒内做了多少事情。接着请孩子们思考,刚才自己组选定的劳动在一分钟内是否能达成目标。最后再计时验证猜测。通过两次思考、两次实践,学生对自己一分钟内能完成什么劳动有了大概的认识,既培养了劳动技能,又发展了学生的量感。

3.链接科学正确评价

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建立科学的劳动清单制度。面向全体学生,普及劳动意识的评价维度。他们爱护班级的每一面墙壁,捡起地上的每一片纸屑,在教室无人的情况下关上每一盏灯、节约每一度电,一日、一月、一年的科学计算与统计,大家互相帮助,互相督促,展现责任意识。学校通过全员多途径参与劳动教育,在劳动实践中形成劳动价值体认。

    四、初步成效

日常劳动是平凡而繁琐的。我们把劳动课真正当成一门综合运用的学科,努力让各学科的知识与技能为劳动项目任务的实施添砖加瓦。孩子们在日常劳动实践中获得的对劳动的新认识,有条理的新习惯,会做事的新能力,勤快吃苦的新精神,也会迁移到各个学科的学习效果上,核心素养的形成上。经过几年的努力,孩子们日常劳动能力的提升有目共睹,每个年级的训练形成体系,很多班级形成了各自的劳动特色。在我们每学期末开展的诸如穿衣、值日、种植、烹饪等的达标检测中,通过率近乎百分之百。

良好的劳动素养应该成为学生的一项基本素养,爱劳动应该作为一个优秀品质播种在每一位学生的心里手上。我们应努力从最基本的日常劳动教育做起,让劳动变成一种品质,一种文化,一种时尚,助力学生终身发展所需的综合素养不断跃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教育部颁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1-6年级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指南》

[3]吴遵民,“五育”并举背景下劳动教育新视野——基于“三教融合”的视

角[J],现代远距离教育2020.2

[4]《“浙江省中小学学科教学建议”案例解读——劳动与技术》  浙江教育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