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仓市朱棣文小学 段孝宇
“小数的初步认识”作为学生认识小数的起始课,不仅拓展了学生对数系的认识,也在整数和分数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十进制计数法的理解。小数与整数、分数既相互联系,又存在差异。在本节课中,运用了“数形结合”和“结构化教学”的理念,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讨论,最终在小组交流中达成共识。
一、数学建模,形成学习图式
数学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思维的训练。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形成深刻的理解,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出发,通过合理的数学建模过程,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实际生活经验相结合,从而构建起完整的学习图式。通过对小数概念的三次建模,引导学生逐步深化对小数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1.第一次建模:基于已有经验,引入小数的概念
教学开始时,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忆和列举生活中遇到的小数,发现大多数学生主要关注价格中的小数。因此,教学从商品价格这一学生熟悉的情境入手,将小数与整数结合,以直观的数形模型(如正方形代表1元,长方形表示若干元)复习整数的计数原则“十进制”。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思考“0.1元的含义”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小数概念,借助生活中的元与角的关系,让学生理解0.1元等于1角,从而理解“一位小数”的含义。
2.第二次建模:从操作活动到抽象模型,深化对小数的理解
在学生对0.1元有了一定的直观认识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活动,从具体的形象思考过渡到抽象的小数模型。教师设计了一项任务:“在正方形纸条上表示小数和它对应的分数”,要求学生通过实际画一画、写一写,逐步理解0.1作为十分之一的表示方法。这一过程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观察、比较、归纳,从而抽象出小数的表示方法,实现了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飞跃。
3.第三次建模:通过实际应用模型,加深对小数本质的理解
教师利用米尺模型深化小数理解,通过测量婴儿身高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小数在测量中的必要性,从整数、分数递进到小数。建模中,教师基于学生经验,通过直观模型和熟悉情境激发兴趣,鼓励操作讨论,逐步构建小数抽象认识。三次建模助学生实现从生活到数学概念的深入理解,提升数学思维能力,构建清晰学习图式。
二、关联整合,建构知识体系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往往容易将知识点割裂开来,无法形成整体的数学认知。因此,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整体的视野整合新旧知识点,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在小数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理解小数与整数、分数之间的紧密联系,从而帮助学生在认知上实现从零散到完整的跨越。
1.设计数轴游戏,建立整数与小数的联系
教学中,教师利用数轴作为直观工具,让学生在数轴上标出常见的整数位置,然后逐步引导学生在两个整数之间标出小数位置。通过“猜猜是哪个小数?”和“在数轴上找到某个小数”的游戏活动,帮助学生体验整数和小数在数轴上的连续性。教师进一步追问:“一个比1.2大但比1.3小的数是什么?”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自然地理解到,小数是对整数之间的进一步细分。
2.几何模型的运用,构建小数与分数的联系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数与分数之间的对应关系,教师设计了几何直观模型的活动。通过将一个圆平均分成10份或100份,让学生在图形上直观地看到十分之一(0.1)和百分之一(0.01)的表示方式。学生在观察和操作的过程中,理解到小数其实是分母为10的分数的另一种表示方法,这有助于他们从本质上把握小数的含义。
3.单位换算与实际应用,拓展对小数的理解
教学中,教师通过米制的单位换算活动,如“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等,引导学生将小数的学习与实际生活应用联系起来。学生在实际测量活动中体会到,当测量结果不能用整数表示时,需要使用小数来表达。这样的实际应用活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小数的理解,还帮助他们在生活情境中体会到小数的重要性。教师以“整数——分数——小数”为主线,通过数轴、几何模型和单位换算活动,让学生在理解新知识的过程中能够联想起之前的学习内容,突出知识的系统性。在活动中,通过启发式提问和开放性任务,促使学生自主发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从而逐步形成系统的数学思维。
三、推理论证,促进学科育人
数学的学习不仅仅是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推理能力和培养数学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推理论证,帮助学生形成对数的深刻理解,同时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推理活动能够促使学生提升数感,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从而实现学科育人的目标。
1.数轴推理活动:体验数的连续性与扩展性
教师通过设计数轴上的推理活动,引导学生在数轴上标出整数和简单的小数,然后提出挑战性问题:“能否在两个整数或两个小数之间继续细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和思考,逐渐理解数轴上整数和小数之间的无限可能,体验数的连续性和小数的扩展性。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数感逐步增强,他们不仅能理解小数的具体大小,还能从整体上把握小数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2.归纳推理:引导学生发现小数的规律
在学习一位小数的基础上,教师继续引导学生通过归纳推理,探究小数的规律。例如,教师提出问题:“如果0.1表示十分之一,那么0.2、0.3、0.5又分别表示什么?”学生通过逐步推理,总结出小数的表示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通过归纳得到一位小数的规律,还能够在后续学习中将这一推理方法迁移到两位小数的理解上,逐步加深对小数的掌握。
3.生活情境的推理运用:将推理融入实际问题解决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推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教师设计了“婴儿身高测量”等生活情境,要求学生通过推理得出婴儿的具体身高表示(如0.5米)。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对不同高度进行思考和比较,如小男孩的身高、姚明的身高等。通过这些实际情境的推理活动,学生深刻体会到小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通过对数值大小的感知,进一步培养数感。
教师通过数轴、规律归纳等活动,引导学生从简单到复杂进行小数推理,建立数的连续性和逻辑体系。反思环节助力学生内化知识并主动学习。生活情境设计让学生运用推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激发数学兴趣和应用意识。这一系列推理论证活动不仅深化小数理解,还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和数感,提升数学及人生价值观教育。
本节课以“数学建模、关联整合、推理论证”三大策略为核心,教师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出发,通过建模逐步抽象和深化对小数的理解;通过知识之间的关联整合,构建起完整的数概念知识体系;通过推理活动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感。结构化教学强调从全局视角出发,将教学内容、学生认知和知识联系贯通,促进学生思维的系统化发展。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还帮助他们在学习中掌握了系统的学习方法和科学的思维方式,为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种教学实践对于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