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第六十三中学
摘要:随着现代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心理健康教育愈发得到教育界以及社会的重视,与此同时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学科教学中的渗透也成为了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以初中化学学科为例,如何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有效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这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初中化学教学实践,探讨心理健康教育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路径和方法。旨在为今后初中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工作开展提供参考与借鉴,以更好的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初中化学;融合路径
前言:在众多学科中,化学课程因其丰富的实验性和探索性,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独特的教学资源。但化学学科本身的抽象性和复杂性也给学生带来了学习上的压力与挑战。心理健康教育旨在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提高学生面对挑战的能力,促进学生个体的情感和行为发展。本文通过研究初中化学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相关问题,旨在提出具有实践性的教学建议,更好的助力今后初中化学课程的教学开展,更好的维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一、初中阶段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1助力青春期身心健康发展
初中生正处在青春期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是个体生理、心理迅速成长和变化的关键时期。从生理角度上说,初中生已经开始经历青春期的生长发育变化,他们面临着身体形态的快速变化和激素分泌增多等生理现象。而在心理上他们开始寻求自我的独立性和社会责任感,在自我认同、自尊心建构上也在经历着重要转变。所以在这一阶段中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有效为学生提供关于青春期变化的信息和知识,为学生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和工具,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自己的身心变化,继而以更加健康的态度和行为适应这些变化。通过组织交流活动情感表达训练以及团体合作游戏等形式,还可以有效的培养初中生的社交能力,同时教会他们如何处理人际冲突和压力,维护心理平衡和稳定。
1.2促进学业成就和学习动机
初中是学生学习进入深入阶段的重要时间段,这一阶段学生的学业压力显著增加,课程难度也在不断升级。在这种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动机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当学生面临学习挫折和压力时,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提供策略和心态调整方法,帮助他们以积极的方式看待挑战和困难,鼓励他们通过努力和坚持实现自我超越。与此同时,心理健康教育还能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这里的自我效能感就是指学生对自己完成特定任务具有信心的心理状态,这对于学生当前以及未来的学业成就至关重要。一般来说自我效能高的学生更有可能克服困难,挑战自我。此外定期开展的心理咨询和辅导能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障碍,通过及时对进行干预,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与支持,这有利于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以更好的姿态面对学业挑战。
1.3预防青少年心理问题与行为偏差
青少年时期是心理问题和行为偏差易发阶段,初中生由于心理发展的不成熟可能表现出诸如攻击性、焦虑、抑郁等不良行为和情绪反应。心理健康教育通过采取预防性措施,可以减少这些问题的发生。学校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如心理讲座、生活指导等方式,去帮助学生认识、理解和预防这些心理问题。通过培养他们认知和解决问题的技巧,增强他们应对逆境的心理韧性,也能够减少不良行为发生的概率。此外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职业规划和生涯指导部分,能够帮助学生对未来有一个清晰的规划和目标,为他们提供积极向前的动力,减少因迷茫和压力而导致的行为偏差。通过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合作,还能够共同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包容的成长环境,这对于预防心理偏差和问题的发生尤为关键。
二、初中化学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天然契机
2.1实验活动中的团队合作与情感管理
初中化学教学特有的实验活动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天然的契机。化学实验要求学生们分组合作,共同完成任务,这个过程中的交流沟通、角色分配与协作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至关重要。团队合作能够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倾听不同的意见,并学习如何在集体活动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同时团队中的互动也是情感管理能力培养的绝佳实践场所,学生在实验中遇到困难或分歧时,需要学习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如何协调与同伴之间可能出现的情绪摩擦。
实验活动还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对于培养积极的情绪和态度有着直接作用。面对挑战性的实验学生需要学会控制和导引自己的情绪,保持专注和耐心。在实验成功后成就感和自信能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积极影响。失败和错误也同样宝贵,它们能够促进学生学会面对挫折和不完美,理解这是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从中获得宝贵的情感调节及应对逆境的经验。
2.2化学知识的掌握与认知发展
初中阶段的化学知识涵盖了丰富的概念原理,这些知识的掌握对于学生的认知发展有着深远意义。化学教学中的逻辑推理训练,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复杂信息处理的能力,其过程有助于学生建构稳定、系统的知识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地构建和调整认知结构,这也是心理适应和发展的过程。面对新知识的吸收和旧知识的修正,学生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和持续的学习动力,正视认知过程中的挑战和困惑。挑战性的化学知识点如原子离子结构示意图的判断和相互转化、质量守恒定律中的定量计算,特别是其中原子个数比的计算等,往往要求学生持之以恒的努力和不断的练习,这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并通过持续积累的小成就感来增强自我效能感。
2.3化学学科的探究精神与个性发展
初中化学教学鼓励学生发展探究精神,这与心理健康教育中提倡的个性发展相符合。化学探究教学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科学探索中,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交流与合作等环节,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也促进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实验探究的过程自然蕴含着面对未知的勇气与自主求学的态度,学生在其中有机会展现自身独特的观察视角、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表达和发展。化学实验给予的成功体验和积极反馈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内在动机,有助于激励他们在学习中追求卓越。总体来说,通过营造提倡创新、尊重个体差异的教学环境,学生的独创性、独立性和自我意识也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
三、初中化学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路径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升其心理素质和情感调节能力。这种教育模式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还能促进其全面发展。
3.1利用化学实验促进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初中化学教学中实验教学占有重要地位。通过精心设计和组织实验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在完成实验任务的过程中体验成功,从而提升其自我效能感。心理学中的自我效能感,指的是个体对自己能否完成某种任务的信心。在化学实验过程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分析结果,逐渐掌握知识和技能。当学生通过亲身实践验证所学知识时,他们会产生强烈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这有助于增强他们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例如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考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思路和方法,即从反应原理、实验药品、实验装置等方面综合考虑。并讲解实验室药品的选择的几个原则:药品是否易得;操作是否简便;产生气体速度是否适中。
接着教师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联系所学知识和日常生活,列举你所知道的能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而后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提出不同的猜想并汇报,教师适时引入实验内容:实验室常用含碳酸根的化合物和酸在常温下制取二氧化碳,并通过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来检验二氧化碳。教师在提供基本材料(大理石、碳酸钠、稀盐酸、稀硫酸、试管等)后,教师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步骤,如如何选择药品、配置实验装置、检测气体等。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记录实验设计,教师进行巡回指导,帮助学生优化实验方案。学生利用提供的药品,自主设计步骤开展实验,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实验,并完成实验报告。小组交流实验成果,并确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药品。此过程中,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如:“碳酸钠和稀盐酸或稀硫酸、大理石与稀硫酸的反应为什么不适合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选择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的原因有哪些?”实验结束后,学生总结实验室通常选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下一步教师引导学生确定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学生讨论交流根据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确定发生装置为固液常温型,根据二氧化碳的密度确定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最后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信息确定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气体为二氧化碳。
通过这一环节,学生能够反思自己的能力和实验设计过程中的优缺点,进一步提升自我效能感。学生在自主设计和动手实验的过程中,逐渐培养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他们看到自己设计的实验能够成功完成并验证理论时,会大大增强自我效能感。这种积极的心理反馈有助于他们在今后的化学学习中更有信心去应对挑战。
3.2通过小组合作实验培养学生的社交技能和情绪管理
在化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实验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方式,这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效率,还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交平台。在合作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共同讨论实验方案、分工协作并一起分析实验结果。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沟通能力和社交技能得到了锻炼。而良好的社交技能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组织小组实验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尊重和倾听他人的意见,学会有效沟通,合作解决问题。在团队合作中学生还会遇到分歧和冲突,教师应及时介入并引导他们通过沟通、协商的方式解决问题,避免过度的情绪激化。通过这样的团队合作,学生能够学会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中的摩擦和情绪,从而提升情绪管理的能力。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任务来帮助学生感受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增强集体荣誉感。例如在四人一组的学生实验中安排两名实验操作员一名实验记录汇报员一名组长,鼓励学生为小组共同目标努力奋斗,激发他们的团队精神。这不仅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也能有效缓解独立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提升他们的社会归属感和心理幸福感。
3.3通过情境教学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和自我调节能力
化学是一门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情境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计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情境问题,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同时培养他们的积极心态和自我调节能力。例如在讲解空气污染的化学原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化学知识缓解现实中的环境问题。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到化学对社会的贡献,还可以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乐观向上的态度。教师还可以通过设置一些问题情境,要求学生自主探索和解决,从而增强他们面对困难时的抗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如“家中的热水壶中的水垢用什么除去?用醋和用柠檬哪一个更好?”。此外教师可以借助一些化学史的典故、科学家的故事,向学生传递科学家在面对困难时坚持不懈的精神。如侯德榜,侯氏制碱法的创始人,中国重化学工业的开拓者,世界制碱业的权威。还有中国首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药学家屠呦呦发现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这些正面的故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还能帮助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养成积极、坚韧的心理素质。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学会在遇到挑战和挫折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保持乐观向上,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
结语: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渗透实践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它要求教师不仅具备扎实的化学专业知识和高超的教学技巧,还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心理学教学技巧。通过本文的探讨和研究,我们认识到有效的教学策略能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而通过教学实践的进一步引导,能够进一步促进学生心理能力的发展。与此同时我们应当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不应局限于化学学科,而应成为所有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的研究需要更多地关注不同学科间心理健康教育的差异化实施,以及跨学科协作的模式构建。教师们也应不断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方法,致力于为学生提供一个包容、开放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 魏莹.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J].陕西教育, 2022(Z1):75-76.
[2] 徐宜秋.刍议初中化学教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J].考试与评价:科研版(特色教育探索), 2011(2):3.
[3] 刘昌文.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尝试[J].明日, 2021(9):0154-0154.
[4] 杨俊.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幸福生活指南, 2020(25):0038-0038.
[5] 张联国.永不凋谢的玫瑰——浅谈初中化学学科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J].考试周刊, 2014(103):2.
[6] 常超.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