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介入中医理疗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10-12
/ 2

早期介入中医理疗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观察

马少君

广州市增城区中医医院  511300

【摘要】目的 研究早期介入中医理疗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90例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为基本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法,划分成普通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5例患者。普通组实施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实施早期介入中医理疗治疗,对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FMA评分、BI评分都比普通组高,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实施早期介入中医理疗能够明显增强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较好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优化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早期介入;中医理疗;急性缺血性中风;临床效果

急性缺血性中风是我国比较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具有较高的致残、致死率。也是导致我国国民患病致死的首要原因,其发病群体以中老年人群为主。但近些年,发病群体出现年轻化趋势。该病60%~80%的幸存者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语言表达困难与认知功能退化等后遗症。极大损害中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严重降低了患者日常生活质量。现阶段针对此病,医学上仍未研究出特效药[1]。在临床治疗中,主要是通过康复训练,改善患者的身体功能。而可靠医学实验表明,早期介入中医理疗可以明显改善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的治疗效果。基于此,本文对早期介入中医理疗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展开了深入研究,旨在为急性缺血性中风治疗提供客观可靠的临床数据参考[1]。具体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90例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为基本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法,划分成普通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5例患者。普通组22例男性患者,23名女性患者。年龄34~79岁,平均年龄62.38±2.21;病程为1~22 h,平均(10.39±2.16)h。观察组24例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年龄35~81岁,平均年龄62.42±2.23;病程为1~21 h,平均(10.43±2.30)h。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1]

1.2 方法

给予普通组常规内科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内科药物治疗基础上,发病24 h后,进行早期介入中医理疗,主要包括中医推拿手法、针灸治疗、中医定向透药疗法、康复训练与心理护理。

(1)中医定向透药疗法。将丹参、当归等中药加水煎煮后,放至患者身旁。帮助患者取适宜体位,松解患者衣物,暴露局部皮肤,但需要注意为患者保暖。开机后,将浸润药物的纱布铺放在患者待治疗部位,为患者疏经通络,改善脑中风患者肌体麻木症状。

(2)火龙罐治疗。在罐体内点燃地道药材蕲艾加工而成的艾柱,生发纯阳之性。结合中医揉、碾、推、按、点、摇、闪等操作手法,沿患者肩部,施于整个患侧上肢内外部位,再至手背、手掌部位。自上至下,为中风患者疏通经络,除湿化於,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有效改善患者的肩手综合症。

(3)中医手法。①取上肢的曲池、合谷、内关及少海等穴位,医务人员立于患者的患肢侧,其中一只手的虎口与患者虎口交叉。采用拇指指腹按压患者合谷穴,食指、中指按压内关穴。另一只手的拇指按压曲池穴,食指、中指按压少海穴,托住患者肘关节部位。②促使患者肱骨外旋,指导患者展开外展、内旋、外旋、内收、肘关节屈伸等肩关节功能训练动作。每一动作重复开展50~100次,持续15分钟。③取患者下肢的双膝眼穴、照海穴、昆仑穴、涌泉穴,医务人员一只手的拇指、食指分别按压患者双膝眼穴,食指按压照海穴,其拇指按压昆仑穴。促使患者努力抬起下肢后,指导患者做外展、内旋、外旋、内收四个动作,实施髋关节功能训练。同样每个动作重复50~100次,持续15分钟。④一手握住患者小腿,另一只手的拇指、中指按压患者的涌泉穴。双手促使患者做下肢屈膝动作,重复50~100次。并连续15分钟不间断活动、旋转患者踝关节部位[2]

(4)针灸治疗。①本着运行气血,疏通经络的目的,主穴取足阳明经穴,辅穴取少阳经穴、太阳经穴,联合应用针灸。以平补平泻方法展开治疗。②上肢取少海、外极泉及臂中穴,直刺进针。采取提插泻法,待患者的上肢感觉麻胀和抽动最为合适,不留针。③取曲池、肩俞、曲池、合谷四个穴位,平补平泻法展开针刺,留针30分钟。下取合阳、三阴交、委中三个穴位,直刺进展。实施提插泻法,以患肢发生抽动、麻胀为宜,留针半小时。④选择承侠、环跳、阳陵泉、殷门四个穴位展开针灸。实施平补平泻法,留针半小时。

(5)康复训练。指导患者正确进行良肢位摆放,展开坐立位平衡训练、肩胛带活动训练、双手握拳前倾训练、侧翻身练习、步行训练等和抗痉挛放松训练等。

(6)心理护理。通过呼吸训练、冥想等方式,疏缓患者身心,减轻患者抑郁情绪。加强同患者的沟通交流,积极向患者宣教心理疾病知识。细心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与心理反应,并耐心倾听患者情感倾诉。通过语言或非语言沟通技巧,有效鼓励患者面对现状,积极克服焦虑、忧伤情绪。向患者强调脑卒中是可治疗疾病,通过功能锻炼,能够基本恢复正常功能。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增强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与治疗信心。

上述治疗均每周进行6天,每天1次,每次坚持半小时,不间断干预3周。

1.3 观察指标

比较普通组与观察组的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FMA)与Barthel指数(BI)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统计学SPSS 21.0进行数据分析,用t检验,P<0.05代表差异体现出统计学价值。

2 结果

2.1 FMA评分对比

治疗前,两组的FMA评分结果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不存在统计学价值。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FMA评分显著比普通组高,如表1所示,两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FMA评分对比(±s,分)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

观察组

45

23.42±9.87

65.39±20.09

普通组

45

23.48±9.33

40.09±25.19

t

0.004

4.951

P

0.992

0.000

2.2 BI评分对比

治疗前,两组BI评分数据对比差异不存在统计学价值(P>0.05)。如表2所示,治疗后,观察组的BI评分比对照组组高,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BI评分对比(±s,分)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

观察组

45

22.20±10.29

67.51±20.51

普通组

45

23.18±10.32

41.15±25.29

t

0.421

5.102

P

0.674

0.000

3. 讨论

中风又称为卒中,因为发病骤然,变化迅速而得名,属于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病。主要由多种因素导致脑血管破裂或阻塞,而致使大脑局部血液供应不畅引起。致使患者发生局部脑功能损伤,进而损害患者神经功能。在临床上患者多会表现出半身不遂、言语不清、口舌歪斜等病症。根据发病原因差异,又可细分成缺血性中风(即脑梗塞)与出血性中风(脑出血)。

而出现中风后,患者每分钟就会有190万个脑细胞死亡,患者脑组织及其支配的运动、语言、认知、情感等功能也会同步削弱或丧失。可谓“时间就是大脑”。所以在中风急性期最重要的治疗方法就是有效控制病情发展,抢救患者生命。目前在临床上主要通过运动治疗与理疗展开康复治疗[3]。一般在患者发病后24~48小时,生命体征平稳,意识觉醒后,就可以展开运动康复训练,较好促进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恢复。而早期介入中医理疗能够明显改善中风患者的各项肢体功能,促进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和神经功能重塑造。同时中医理疗过程实施的抗痉挛肢体操作、体位变换操作与其他肢体活动训练都不容易引起患者血压剧烈变化,不会加重患者病情。本研究也充分证明,采用常规内科药物治疗的普通组FMA评分、BI评分均低于在常规内科药物治疗基础上,早期介入中医理疗的观察组。可见早期介入中医理疗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临床效果比单纯应用常规内科药物治疗更加良好。

总之,早期介入中医理疗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能够运用中医推拿手法、针灸治疗、康复训练与心理护理等综合性治疗方式,较好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增强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临床应用效果安全、确切,具有较高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黄雷,葛金文,周德生. 中医外治法治疗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瘀血阻络型)的临床分析[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0,18(7):45-47.

[2]王晓红,杲常善,曹之相,等. 针刺联合康复物理疗法治疗脑中风后偏瘫的临床观察[J]. 内蒙古中医药,2023,42(7):96-98.

[3]李文爱. 联用针刺疗法和康复物理疗法对脑中风后偏瘫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研究[J]. 当代医药论丛,2020,18(1):203-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