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财贸学院 辽宁 兴城 125100
摘要:文章探讨了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传统伦理思想的契合点,通过分析两者在社会理想、责任感、集体主义等方面的共同特征,提出了融合的策略。研究指出,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传统伦理思想不仅在理论层面具有深刻的共通性,还在实践层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进一步探讨了通过教育渗透、制度设计、实践活动等方式实现两者的深度融合,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治理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传统伦理思想;契合点;融合策略;思想政治教育
引言
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对社会主义社会理想的追求;中华传统伦理思想则植根于几千年历史文化积淀,强调家庭、社会和谐、集体责任等内容。文章通过分析两者在社会理想、责任感、集体主义等方面的契合点,探讨其在当代社会中的融合策略,以期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参考。
一、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传统伦理思想的契合点
(一)共同的社会理想与价值追求
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追求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强调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这一理念在社会理想的层面体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而中华传统伦理思想则深植于几千年的儒家文化,提倡“天下大同”和“仁政”,同样以追求社会和谐、人民幸福为核心。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尤其重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理想,认为个体应通过道德修养和伦理实践来实现社会的整体和谐,这与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以集体利益为重、推动共同富裕的理念不谋而合。两者在追求社会理想的过程中都强调社会全体成员的幸福和和谐,不仅主张通过合理制度来实现社会公平,还注重人民在其中的核心地位和责任。
(二)共同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
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求每个社会成员肩负起推动社会进步和实现共同富裕的责任,强调个体不仅是社会的参与者,更是建设者,必须为实现社会主义理想而奋斗。中华传统伦理思想也重视个体在社会中的责任与义务,尤其是儒家伦理强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责任感,即个体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要关怀和帮助他人,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忠”、“孝”、“仁”等观念进一步强化了个人对国家、家庭和社会的责任,认为每个人都应当履行自己的社会角色,承担相应的责任与义务。两者不仅在社会责任感上高度一致,而且在历史使命感上也有共鸣。
(三)共同的人民性与集体主义思想
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以人民为中心,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国家的所有发展目标都应以满足人民的利益和需求为核心。主张实现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反对个人主义和过度的资本积累,提倡集体主义,要求个人利益服从于集体利益,并通过集体的力量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中华传统伦理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也重视人民的核心地位,主张“民为邦本”,即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国家治理的目的是为了使人民安居乐业。两者的人民性和集体主义思想都体现了个体与集体不可分割的关系,要求个人在社会中承担责任并贡献力量,以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发展。这种共同的人民性与集体主义思想为两者在现代社会中的融合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依据,彰显了集体利益和社会责任在国家发展中的核心作用。
二、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传统伦理思想融合的策略
(一)教育渗透与价值观传承结合
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应将中华传统伦理思想中的忠、孝、仁、义等道德价值观与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爱国、敬业、诚信等内容相结合,使学生在文化认同的过程中自然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做法包括在教材编写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经典故事和道德训诫,生动的案例加深学生对伦理思想的理解,强化他们对集体主义和人民性的认识。在教学方法上,应采用多样化的形式,比如课堂讨论、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从而更好地理解两种思想体系的融合。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还应引导学生将这些思想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认识到个人发展与社会责任的统一性,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1]。
(二)制度设计与文化氛围营造结合
在制度设计上,可以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确保传统伦理思想中的社会责任感、家庭责任感等道德观念与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公平正义、共同富裕相结合。社会保障制度和公共服务体系可以融入集体主义和人民至上的理念,确保每个公民享有公平的社会待遇,并鼓励个人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可以制定具体的考核标准,将个人的社会责任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纳入评价体系,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在文化氛围的营造上,可以通过开展各种文化活动、社区建设和媒体宣传等方式,将传统伦理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
(三)实践活动与社会服务相融合
组织青年学生和社会成员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例如社区服务、扶贫帮困、环保行动等,实践中华传统伦理思想中的仁爱精神和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为人民服务理念。政府和各级组织可以通过开展大规模的社会公益项目,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紧密结合,例如在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卫生事业等领域引导大众参与,集体的力量实现社会福祉的提升。各类学校和企事业单位还可以定期组织实践活动,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促使参与者在行动中理解传统伦理与马克思主义的融合。在校园中开展道德教育活动、组织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等,通过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帮助学生和员工更好地理解自己在社会中的责任与使命
[2]。
结语
对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传统伦理思想的对比分析,文章发现两者在社会理想、责任感和集体主义思想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契合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教育渗透、制度设计与实践活动等融合策略。这些策略不仅有助于推动两者的有机融合,也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治理提供了新的路径和思路。未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两者的融合将进一步丰富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1]赵伟,姚秉轩,顾慧卿.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相结合的内在机理与话语创新[J].决策与信息,2024,(05):26-34.
[2]李钢,熊昭.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核一致性初探——“第二个结合”的理论意义、内在逻辑与路径探索[J].价格理论与实践,2024,(01):11-16.
作者简介:李胜男(1996年-),性别:女,籍贯:辽宁省葫芦岛市,民族:汉,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项目基金:2024年度葫芦岛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研究(HLDSKY202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