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文理学院 云南 昆明 650221)
摘要:本文聚焦人工智能技术在高校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与创新,探讨其赋能背景、价值意蕴及创新路径。实现人工智能与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的深度融合,应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技术的赋能优势,推动教育资源、教学模式和师资建设等的数字化进程,促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人工智能;课程思政;教学创新
一、人工智能赋能课程思政教学的背景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场景不断拓展,人工智能在新时代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也为高等教育的变革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
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是坚持育才与育人相结合,挖掘思政课程以外其他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旨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各类课程的深度融合,促进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人工智能具有精准、高效、协同等显著技术优势,为高校课程思政的发展带来了新契机。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课程思政教学中,通过赋能优质资源整合与共享、教学模式与方法创新等,提升课程思政教学的质量与效率,有效促进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功能的发挥。因此,应深入探究人工智能赋能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的价值意蕴及创新路径,以数智化推动高校课程思政的发展。
二、人工智能赋能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
1、赋能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强调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机融入其中。然而,课程思政的实施对于专业课教师而言,却是一项充满挑战的任务。在保持专业课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如何有效地挖掘和整合思政教育资源,成为教师们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并且,课程思政建设中“单打独斗”的格局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其中最显著的是孤岛化现象以及资源整合困难。这种现象导致不同课程之间的思政元素无法形成有效的衔接和互补,缺乏整体性和协调性,从而影响了课程思政的效果,也限制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深度和广度。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首先,人工智能技术可以为教师提供便捷的资源检索和获取渠道,极大地拓宽了教师挖掘思政元素的视野,使他们能高效地挖掘和利用优质的思政教育资源,为课程思政教学提供丰富的素材。这不仅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还能提高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其次,人工智能技术具有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可以整合多种优质教学资源,为课程思政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和内容。这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还能使课程思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更具吸引力。最后,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不同学科、专业和课程之间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可以实现共享,从而打破学科、课程和教学内容的边界。这不仅可以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还能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新的动力和支持。
2、赋能教学模式的变革
人工智能赋能课程思政不仅表现在技术上的应用,更体现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变革。这一融合不仅为课程思政的教学环境带来了显著优化,而且
赋予了课程思政建设更多的可能性。具体而言,人工智能技术为教师提供了多元化、高灵活性的教学策略选择,使学生能够享受全方位、场景式、沉浸式的学习体验,这种跨界融合不仅激发了师生双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还提升了课程思政的教学实效。同时,依托智能教学系统,教师可以开展混合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线上线下教学的有机结合也为教学活动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和自由度,提高了教学效果和学习体验。此外,人工智能技术有效打破了传统教育中的时空限制和互动限制,可以满足学生随时随地、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可以实现师生之间的实时互动和反馈,还为教师提供了基于学生学习特性的个性化的教学建议和指导。这些功能的实现,促使教师的教学模式逐渐向数智化转型,学生的学习过程亦日益彰显出个性化特色。
3、赋能教学评价的创新
传统的课程思政评价以定性和主观经验评价为主,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往往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与思想表现。依托人工智能技术,教师们能突破传统评价模式的局限,实现全方位、多维度的数据收集和分析。评价的范围从课堂表现延伸到课前、课中、课后等多个环节,从而有助于对学生的综合表现进行全面且动态的观测。这一转变不仅极大地丰富了课程思政评价的内容与形式,还显著提升了课程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人工智能赋能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的创新路径
1、建设数字化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平台
教学资源作为课程思政有效实施的基础,其数字化平台的建设已成为课程思政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路径之一。数字化课程思政教学平台的建设,旨在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时空限制,实现课程思政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共享。主要表现在:首先,注重资源的多元化与全面性,通过实施全方位、多渠道的资源搜集与整合策略,汇聚各类优质的课程思政教育资源,进而构建系统化的课程资源库,为师生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学习资源平台,以满足不同的学习需求与偏好。其次,在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的优势,开发具有沉浸式、互动式特征的课程思政教学工具。这些工具不仅能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和互动性,还能提升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再次,为确保课程思政教育资源的时效性和实用性,应对课程思政教育资源进行动态更新与优化,确保资源内容的时代性,以满足课程思政教育的实际需求。最后,应积极搭建一个集资源开发、学习应用、交流互动、共享服务于一体的数字化教学生态系统,通过联动多方资源,实现资源的协同共享和优势互补,推动课程思政教育资源的持续创新与发展。
2、打造智能型课程思政教师队伍
教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如何带动全员落实好育人职责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环节,因此要提高课程思政的建设成效需要不断提升教师课程思政的胜任力。积极推进教育数字化,充分发挥数字化对教育变革创新的赋能作用,无疑给高校教师群体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教师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掌握程度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融合应用能力,直接关系到数字化赋能教育的实际成效。因此,打造智能型课程思政教师队伍,是顺应人工智能发展与教育教学创新的重要举措。面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教师需明确自身在新时代教育生态中的角色定位,需兼具深厚的专业知识底蕴、坚定的思想政治素养,以及紧跟时代步伐的人工智能技术学习能力。同时,还要妥善处理人机协同教学的关系,以积极的心态拥抱变革,不仅要在思想政治素养与专业素养上持续提升,更需不断强化数字素养,包括数字技术的使用能力、信息甄别能力、数据的深度分析能力等多个维度。高校也应着力培养教师的数字意识,提升其数字素养,激发其运用数字技术推动教学改革的内在动力。通过促进思政教育元素、专业知识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打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专业能力突出的智能型课程思政教师队伍,为数字化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探索数字化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在数字化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探索中,人工智能技术促进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实现技术赋能的个性化和协同化育人,推动教学模式从“师-生”二元结构向“师-机-生”三元结构的转变。这种模式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支撑,实现课程思政内容与形式的双重创新,为教师的差异化教学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强大支撑。在内容方面,通过引入人工智能技术,课程思政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增强了课程的针对性。在形式方面,人工智能技术为课程思政教学提供了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工具,提高了课程的吸引力。具体而言,这一模式首先运用大数据分析决策技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的跟踪和分析,为教师提供精准的教学反馈和决策支持,有助于教师开展更具针对性和科学性的个性化教学设计。这一过程中,人工智能技术不仅提升了教学的精准度,还增强了教学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其次,数字化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并实践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虚拟仿真等新型教学方法,打破教学的时空限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及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同时,建立健全数字化教学评价体系,通过数据分析与挖掘,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成效以及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精准评估,为教学改进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推动数字化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4、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数字基础设施不仅是教育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技术支撑,更是推动教育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关键所在。数字基础设施是构建高效、稳定、安全教育信息化环境的基础,特别是在数字化课程思政领域,数字基础设施的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构建一个集备课、教学、自学、评价、督导、管理为一体的数字化教学平台,实现教学流程的全面数字化和智能化,为课程思政的数字化转型奠定基础。为此,不仅要注重智能技术供给的质量与数量,还要关注技术如何更好地服务于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实践。通过深化数字技术的应用与创新,可以推动课程思政内容的数字化、教学方法的智能化以及教学评价的精细化。此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深入推进,还将促进智能化和个性化教学环境的形成,师生提供沉浸式和体验式的学习体验。同时,数字基础设施的完善也将使得教育服务更加便捷、高效,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在数字化课程思政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为课程思政教学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和丰富的资源保障,还推动了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和教育服务的全面升级。因此,需要不断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为数字化课程思政的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与保障。
四、总结
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课程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是新时代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促进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方法以及评价体系的深刻变革,也能有效破解课程思政长期存在的“两张皮”现象和“信息茧房”效应,提升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在此融合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技术的赋能优势,但需始终坚守育人使命,确保课程思政教学在人工智能的赋能下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和价值立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共同推动课程思政教育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幼如,邱艺,黄瑜玲,章锐.智能时代高校课程思政的设计理论与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2021,42(04):76~84.
[2]崔正贤,马万利,人工智能赋能课程思政改革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43(12):33~36.
[3]胡华,智能思政:思想政治教育与人工智能的时代融合[J].思想教育研究,
2022,(01):41~46.
作者简介:杨爽,女,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张珺,女,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
基金:2023年昆明文理学院科教研基金课程思政示范建设项目《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项目编号:2023KCSZYB08)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