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劳动教育中涵养学生劳动素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9-05
/ 2

在劳动教育中涵养学生劳动素养

田丽平

河北省承德市双滦区偏桥子镇中心小学

“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是做好“五育”工作的主要场所,在课程体系构建中我校以劳动课程为载体推进劳动教育,把劳动教育与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相融合,在劳动教育中涵养学生劳动素养。

一、制定劳动课程实施方案 明确课程目标 做实校本研训

2022年3月我校被认定为“承德市劳动教育试点校”,在劳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中我校依据教材内容,同时开发校内特有的劳动资源(校内有将近6000平的劳动实践基地)和当地劳动教育资源,从学生经验基础和发展需要出发,以劳动项目为载体,因地制宜,根据《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除了上好劳动教材内容外,我校“名师工作室”带领劳动教研组制定了《偏小劳动课程实施方案》。

《偏小劳动课程实施方案》中构建了以实践为主线的课程结构,围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型劳动三大类劳动内容,一至六年级根据任务群安排,开发劳动项目,形成校本化劳动清单。

我校落实劳动课程中以实践为主线,根据劳动清单结合丰富多彩的实践方式,让学生亲身实践、亲自动手、全过程体验、走出课堂、走进真实的生活情境经历完整的实践过程,从而获得真切的体验。

落实劳动教育的主力军是一线教师,我校在做实校本研训中提升教师专业化素养:

1.首先要让老师们明确劳动课程的目标,弄清楚劳动课程总目标与劳动素养的关系,教研组成员认真研读《劳动课程标准》《劳动课程标准解析与实践指导》明确劳动总目标要以劳动素养为纲,基于劳动素养中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四个指标确立四个方面的课程目标:“形成基本的劳动意识,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对应劳动观念指标;“发展初步的筹划思维,形成必备的劳动能力”对应劳动能力指标;“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塑造基本的劳动品质”对应劳动习惯和品质指标,“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对应劳动精神指标。

2.教师在明确课程目标后,依据《劳动课程标准》阶段目标中任务群中的内容要求、素养表现、活动建议精心备课,详细制定劳动课程方案,方案制定好后上好四种课型的劳动课。即活动策划课 、技能指导课、练习实践课、总结交流课,在教学中注意劳动课的实践性、进阶型、系统性。

3.教研组依据《承德市小学劳动学科课堂评价标准》(课件出示),进行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通过申报课、抽查课、集体备课、示范引领课上好教材内容及校本劳动清单中的常态课。

4.在劳动课程实施中注重多元评价,在学生自评、小组评、教师评、家长评、社会评中养成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激发其内驱力,让孩子在劳动中有存在感、获得感、成就感、幸福感,培养劳动精神。

二、做好劳动教育的“加法” 学科融合中涵养劳动素养

劳动教育就在学校日常教育教学之中,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效融合,在跨学科学习中,在其他课程教学中,我们充分挖掘相关的劳动教育元素,实现跨学科涵养学生劳动素养的目的,做好劳动教育的“加”法。

(一)劳动教育“加”德育课程

在日常生活劳动这个教育内容中我们各班还与《偏小好习惯》的德育课程开设相结合,在《偏小好习惯》的生活习惯中每个班级会根据孩子年龄特点开设日常生活的主题劳动教育。比如一年级二班每个星期班主任老师都会给孩子规定本周培养的日常生活的好习惯。

德育课程中重要的一项是家校共建,我校把日常生活劳动延伸到家庭,这不需要很多的课程资源支持,重要的是老师和家人要把劳动的机会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校内外生活的点滴小事中、在实践中养成日常生活劳动的习惯和能力。而家庭是日常生活劳动的主要实践场所,所以我们要做到家校共育。

在劳动中我们让孩子经历完整的劳动过程,并不是让孩子简单地参加劳动,而是让学生通过劳动,真正认识与理解劳动,从而认识与理解真正的自然、生活和社会。我们和家长一起把校内劳动延深到家庭甚至是村里的空巢老人的家中。我们的学生都是农村娃娃,在学校劳动课中学习的种植技巧应用于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种植,而且在家人的帮助下开垦了小院试验田,在家人的指导下孩子经历完整的种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记录植物生长的变化,抒发种植的感受,感受收获的喜悦。

德育处还盘活校园资源 ,给孩子们创设校园劳动机会,偏小占地面积将近29亩,我们学校仅有309个孩子和37名在岗教师,室内室外环境卫生都需要老师和孩子们完成。很多走进偏小的教育同仁都问过我:“你们学校这样干净,雇了几个保洁?”我说:“我们学生和所有的教职工就是保洁”,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有负责的班级和学生,老师会带头干,班级大到地面,小到讲桌,任何地方的卫生和班级物品维护都有人负责,做到了校园环境卫生、物品维护“人人有事做, 事事有人做”

我们充分利用我校近6000平的劳动实践基地开展以农业生产劳动为主的任务群劳动实践活动。          

首先把实践基地分为六块,分别以“井冈山”“南泥湾”“西柏坡”“北大荒”“红旗渠”“湘赣边”命名,让教师带领学生分组认领种植,种植之前先搜集这些根据地的材料,了解其历史,而后进行种植养护。五一长假后的第一周是我校的劳动周,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与指导下、在基地里捡石头、除杂草、播种、浇水、种小菜、种倭瓜、撒花籽、栽红薯,年级挂牌认领果树,我们在劳动周把学校的菜园、花园、果园、瓜园规划的井井有条,每一寸土地都有我们师生滴下的汗水,我们共同体验着劳动的快乐,感受着付出劳动艰辛后的成就感,校园因劳动而变得更美。

同时学校老师也和孩子共同经历完整的劳动过程:如我们学校每年都种红薯,我们老师带领学生一起打垄、栽秧、培土、翻秧、刨红薯、储存、蒸红薯、食堂共同吃红薯的完整过程。

我们更在劳动实践中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农耕文化,培养师生艰苦奋斗的劳动品质。

(二)劳动教育“加”学科课程

我校劳动课程方案中劳动项目“四时田园课程”包括四时之诗、 四时之技、四时之做、四时之理、四时之彩五个模块。四时之诗模块探索与语文学科的融合。通过观察、发现农场四时的景物变化,赏析相关古代田园诗歌中的景物描写特点,比较中外农业文化的差异,了解古代农业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四时之技模块将探索与科学学科的融合。学生可以利用科学技术的手段来体验小树林的智能化管理;四时之做模块则开展劳动创造美系列综合实践课程;四时之理模块探索与数学、科学等学科融合;四时之彩模块探索与艺术学科融合。

整个过程中,学科教师进行跨学科融合课程。我会写:语文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植物生长过程,写观察日记、写我们的劳动过程、写我们劳动的心情和感受及收获等;我会画:美术老师指导学生画我们学校的各种植物、在葫芦上绘画、画种植的各个环节、田园风光写生等;我会编:音乐教师编排舞蹈、儿歌、课桌舞等;我会背:背古诗、背弟子规、背课文等;数学老师指导学生丈量我们的种植地;科学教师指导种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我校自主开发的16个主题48课时综合实践课程包括:《我是环保小卫士》《垃圾分类》《巧把废品变成宝》《争当校园小明星》《走进快乐足球》《运动小达人》《石头画》《小扇子》《探秘纸筒人》《我和树叶手拉手》《端午节》《生命之源——水》《我和植物交朋友》《我和太阳交朋友》《走进家乡的水果》《小豆子的人生之旅》。这些主题从学科、德育、劳动教育、传统文化、信息技术等方面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形成劳动素养。

(三)劳动教育“加”创新项目

在服务性劳动领域方面我校依据学校劳动资源和偏桥子镇劳动教育资源,创新劳动项目,实施劳动教育。

因一、二年级服务性劳动不做要求。所以我校三至六年级结合校内资源及可利用家庭、村落劳动教育资源进行志愿服务劳动项目的开设,制定劳动清单。

教师在劳动活动中让学生直接体验和亲身参与,注重动手实践,首脑并用,知行合一、学创融通,我校重点做好劳动与志愿服务这个任务群劳动项目的开设。如刘荣利老师负责的劳动项目:快乐种植  李亚娟副校长负责的劳动项目:校园文化解说员、我是家乡代言人  张晶蕊副书记负责的项目:争当小雷锋。

我校在服务性劳动教育项目的开设中与德育活动、班级文化建设、专题教育活动、道德与法治等相关学科的教学统筹设计、综合实施,从而真正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服务性劳动中进行创造和发明。

我校在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三大类劳动教育中,努力构建以实践为主线的课程结构,加强学校、家庭、社会的密切联系,通过形式多彩的劳动学习和实践活动,我们欣喜地看到的是孩子的变化,孩子们爱劳动、会劳动、勤劳动、在劳动中创造和发明,学校在课程的实施中充分发挥了劳动教育在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等方面的育人价值,逐步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从小把正确的劳动观念植根于孩子们的内心,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格,具有劳动能力,弘扬劳动精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