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区城关镇中心小学 河南 洛阳 471100
摘要:在当今多元化、信息化的教育背景下,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培养学生良好品德与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阵地,其教学方法的创新与优化显得非常重要。纵观现在的《道德与法治》教材,不管哪个年级的几乎每页都配有一幅或多幅浅显易懂、生动形象的彩色插图,它们图文并茂,色彩丰富,充满童趣,具有特殊的教育感染作用,与文字共同建构了课程教材,增强了教材的趣味性、可读性和启发性。这使得现在的教材已不再是教师的教本,而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范例与话题。因此,在众多教学策略中,插图的巧妙运用如同一股清泉,可以为原本枯燥的理论知识注入了生动的活力,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在潜移默化中促进了学生道德认知与法治观念的形成。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一直致力于探索小小的插图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妙用,努力使其成为连接课本知识与学生情感的桥梁。
关键词:妙用插图;激发兴趣;价值观;提高成效
一、直观呈现,激发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其认知发展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关键时期。插图以其色彩丰富、形象直观的特点,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抽象的道德概念和法律知识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画面,降低理解难度,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诚实守信”这一主题时,我让学生观察书上小朋友归还拾到物品的温馨画面,这比任何言语都更能让学生感受到诚信的力量,从而在心中种下诚实守信的种子。再比如,在教学《中国有了共产党》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井冈山根据地创建时红军官兵艰苦奋斗的精神,我不惜花费时间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书上的两幅油画-------《毛泽东和朱德同志在挑粮路上》《朱德的扁担》,从毛泽东等人的笑容中去感知他们对革命的必胜信念和为了革命胜利吃苦也甜的乐观精神,透过图中2个小小的竹筐、一根普普通通的竹木扁担来感受朱德同志在艰苦的岁月里身先士卒,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伟大精神,这种感知直观形象,远胜于老师的说教。
二、情境模拟,深化理解
插图往往能够构建出一个个生动的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故事之中,成为故事的参与者而非旁观者。这种情境模拟的方式,有助于学生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理解和体验道德行为的意义,以及法治规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例如,在教学《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一课时,我通过让学生观察教材上的一系列插图来认识不同交通场景下的正确行为,如过马路要走斑马线、红灯停绿灯行等,使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学会遵守规则,理解交通安全的重要性。
三、情感共鸣,培养价值观
道德与法治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情感的熏陶和价值观的塑造。插图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能够触动学生的心灵,引发情感共鸣,促进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假恶丑的排斥。例如,在教学《我们神圣的国土》时,我充分利用书上的插图《日月潭》《阿里山的风光》来感受宝岛台湾的美丽风光和风土人情,借助《黄河上游》《长江三峡》《黄山奇松》《天山牧场》等一幅幅插图来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从而让学生心中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和爱国之情。又如,在教学《美丽文字 民族瑰宝》这一课时,我通过引导学生观看第一幅插图中各不相同的少数民族文字,来让学生真切感受祖国文字的丰富多样;通过欣赏第二幅插图中的象形文字“马”“象”“日”“月”等,形象的感知中国的汉字古老而优美;通过第三幅插图中的历史资料图片直观地了解了汉字字形、字体的演变过程,也感受到了汉字的形体优美,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而观察了会意字“德”“孝”“监”等古字的插图之后,再去阅读文字材料里对这个字的解析时就容易理解多了。在欣赏一幅幅妙趣横生的插图中,学生也自然而然产生了对汉字的热爱,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和作为中华儿女的骄傲和自豪!真不敢想象如果没有这些插图的辅助教学,这一课的教学该是多么枯燥乏味和抽象难懂。
四、促进思维,启发想象
插图不仅仅是静态的画面,它们还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使学生进行深度思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插图中的细节,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中的插图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有的是课文内容的延伸,有的是展示主人公的高尚情操,有的是生活场景的再现,有的则是历史资料的展示。我们提倡“看图对话”不是就图说图,不是一幅幅地看、一幅幅地讲,而是让学生和图中的孩子进行对话,让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图中的场景进行对话。在对话的过程中引发共鸣,激活思维,促进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例如,在教学《让我们的家园更美好》一课时,我先是让学生观察书上描绘污染严重与清洁环境对比的2幅插图,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你们更喜欢哪个环境?为什么?不同的环境会给我们人类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为了让我们的家园更美好,我们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从而让学生明白环境的好坏和人们的生活质量密切相关,人类的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非常大,进而共同来探讨如何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得以有效提升。
五、晓之以理,导之以行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最大特点就是生活性和实践性,各年级的教材在设计中均抓住“源于生活-交流互学一应用生活”这个主线来安排,每一个环节的活动都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体验。以《我参与 我奉献》一课为例,插图内容涉及整理书包、穿衣服、叠被子、洗书包、打扫教室等,活动的具体场景一目了然,我就结合插图引导学生课上交流家务劳动经验、比拼尝试,课后承担家务,实际操作,利用各种手段为学生能够实实在在地动手做而服务,让学生始终在“我是家庭的一员,我是学校的一员,我有责任尽自己的一份力”的体验中来增进自己的知识技能,增强劳动意识,极大地调动学生主动做家务的积极性。
六、巩固复习,提高成效
有心的教师在使用现行的《道德与法治》教材时都不难发现,编者很注重学以致用,在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培养和法制知识渗透后,都会安排一个“活动园”,这其实是一个实践作业,为了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这一板块的内容大都是“图画+问题”的形式出现。比如《互相尊重 守望相助》这一主题中的“活动园”是给了一个大凉山彝族火把节时大家围着篝火跳舞的场景,并简单介绍了火把节的习俗和盛况,然后才由此引出实践作业:请你向同学介绍一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说说节日的名称,习俗和寓意,并提醒他如果去参加这一节日活动时应注意什么?这样的安排很好的激发了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也让学生进一步明白了: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我国各民族的生活环境、文化习俗都有差别,表现在服饰、饮食、民居、节庆和礼仪等各方面。各民族只有相互了解,彼此尊重,互帮互助,才能真正成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善于利用活动园中的插图来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忱,来引导学生有效巩固所学知识。
结语:
综上所述,插图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妙用,不仅体现在其直观性、情境性、情感性上,更在于其对学生思维能力和价值观培养的深远影响。作为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这一教学资源,精心设计教学,使其成为启迪学生智慧、陶冶学生情操的有力工具。同时,也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让插图真正成为学生学习道路上的良师益友,助力他们在道德与法治的海洋中扬帆远航,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时代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