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问题驱动,培养思辨能力——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剃头大师》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8-15
/ 2

巧借问题驱动,培养思辨能力——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剃头大师》为例

龚娇娇

摘 要:思维能力作为语文核心素养中的关键能力,语文课堂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引导学生养成积极思考的好习惯。本文以《剃头大师》的课堂教学为例,以环环相扣的问题链驱动,探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核心素养  思辨能力  积极思考  问题链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指出,思维能力是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表现,具有一定的深刻性、批判性,利于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i]新时代的语文课堂应当充分彰显思维的张力,鼓励学生在思辨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那么,我们如何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本文以《剃头大师》的课堂教学为例,浅谈自己的一些尝试与思考。

一、内容解读

《剃头大师》是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节选自秦文君的小说《开心男孩》。课文讲述了表弟小沙特别害怕让老师傅剃头,就央求“我”为他剃头的故事,是一篇内容纯真有趣,语言风趣幽默的文章。

从整个单元的编排来看,三下第六单元人文主题是“童年生活”,阅读要素为“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习作要素为“写一个身边的人,尝试写出他的特点”。这篇精读课文在本单元中担任着重要角色,如何在本课的教学中将“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有机融合?第一课时,通读课文、学习生字词、比较老师傅和“我”剃头的不同、试讲故事;第二课时,聚焦“什么是大师?”“谁是剃头大师?”“为什么他是剃头大师?”“课文为什么以‘剃头大师’为题?”等问题链,在问题探讨中品味课文幽默风趣的语言,感受童年的天真与美好,锤炼思辨能力。

   接下来重点围绕第二课时的学习目标、学习活动、设计意图来阐述。

二、学习目标

1.通过辨析“谁是剃头大师”,在文中找依据,并运用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等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提高理解、思辨能力。

2.通过品读全文,能说出课文以“剃头大师”为题的理由,感受童年的天真与快乐,激发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三、学习活动与设计意图

【学习活动一】辨析“谁是剃头大师”,理解难句子

1.你听过哪些“大师”?什么样的人能称为“大师”?

2.默读全文,边读边思考:谁是剃头大师?

3.为什么你认为他是“剃头大师”?在文中划出依据,并根据提示写批注。

4.小组内交流,讨论,互相评价。

评价活动

观点明确

有理有据,表达清晰

做好批注

组内互评

5.全班汇报,相机小结理解难句子的方法。

【设计意图】一问起“你听过哪些大师”,孩子们立马争先恐后地说“功夫大师李小龙”“国画大师齐白石”等,我顺势追问:什么样的人能称为“大师”?小结:在某个方面有特别大成就的人。那文中的剃头大师是谁?同学们开始争辩起来,有说是老师傅的,也有说是文中的“我”,甚至还有同学说谁都不是,眼见孩子们各执一词,争论不下,我趁热打铁说:光有观点还不够,不足以说服别人,得在文中找依据,有理有据才有说服力。在寻找依据的过程中,孩子们不光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在对比、筛选中逐渐完善个人的观点,对难句子的理解也迎刃而解了。同时,在与同学不同观点的碰撞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升。比如,当同学说老师傅是剃头大师,并在文中找到了老师傅如何用那把锃亮的剃刀给小沙剃头的情节,这时,立马有同学站出来反驳:“我不同意,看老师傅剃头把小沙折磨的,跟受刑一样。请看第5自然段的这句话...”还有同学说文中的“我”才是剃头大师,并找出了“我”如何行云流水地给小沙剃头的句子,那可谓是潇洒,此时,立马又有同学站起来反驳说:“不不,‘我’给小沙剃头虽然照顾了他的感受,但最后的结果却不堪入目,请看第16自然段的这句话...”更惊喜的是,还有人推翻了前面同学的看法,对大家的观点进行了总结:老师傅和“我”都不是剃头大师,因为老师傅虽然技术高,但工具落后,也不考虑小沙的感受,让他很痛苦,而“我”虽然看似潇洒,实则乱剪一通,所以他们俩都称不上“大师”。这位同学并没有沉迷在其他同学的回答里,而是跳出来有了自己的批判性思考,一下子把大家的思维都打开了,实在难得。

【学习活动二】理解标题,感受童真童趣

1.思考:课文为什么要以“剃头大师”为题?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补充阅读秦文君《开心男孩》中的片段《大画家》,你觉得哪里写得最有意思?

3.出示《开心男孩》目录,你觉得哪个标题最有意思?为什么?推荐阅读整本书。

【设计意图】有了各种依据的观点碰撞,同学们的思维被彻底打开了,于是我又一次追问:既然谁都不是大师,为什么标题又叫“剃头大师”呢?不矛盾吗?这个问题的抛出是为了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立马有同学反应过来,其实这是调侃的手法,也正体现了文章语言的幽默风趣,同学们恍然大悟。见大家读得还不够尽兴,我顺势引出了整本书阅读,利用目录吸引大家预测里面的内容,激发阅读兴趣,并且补充了另一个片段的阅读,让同学们对作者幽默的语言风格有了更深的感受。以点带面,既体现了阅读的深度,也有广度,在对比阅读中锻炼思辨能力,也激发了阅读兴趣。

四、课后思考

从整体来看,这堂课整体的问题链设计很巧妙,环环相扣。通过引导学生辨析“谁是剃头大师”,这个研究点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理解力和分析力,大大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学生发言非常积极,学生的发言既有广度,也有深度。

当然,在实际教学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比如有的环节有些拖沓,老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如何在有限的40分钟内高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怎么判断课堂中某一环节是否已经达成了教学目标而进入下一环节呢?用评价!当评价已到位,就应该干脆地走向下一环节。同时,我们在设计时要思考:这个环节的教学目的是什么?要去到哪里?为后面的学习起到什么作用?要做就做彻底,而不是走过场,要指向明确,真正落实。抓住重难点问题来突破,并不是学生提到的每个点都要深入交流,太多了就很泛,体现不出重点。


[i]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