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东渔鼓在不同场域下的演出特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8-12
/ 2

祁东渔鼓在不同场域下的演出特色

何伟兵

新疆艺术学院  830023

摘要:祁东渔鼓作为湖南省祁东县的传统曲艺,有着悠久的历史以及独具特色的演唱风格,渔鼓表演常在民俗节庆、祝寿、丧堂、开墟、比赛等不同场域表演,其在不同的场域下也展现出丰富多样的演出特色,本文旨在探讨祁东渔鼓在不同场域下的演出特色。

关键词:祁东渔鼓;传统音乐;场域;演唱特色

一、祁东渔鼓的来源

   祁东渔鼓是位于湖南衡阳地区的民间曲艺。关于渔鼓的起源,说法诸多。例如神话故事中,流传较广的是道教神仙八仙之一的张果老,他肩膀常背负一道情筒,倒骑白驴、说唱于各地,说唱道情,宣唱道义、以感化世人。而最为真实的说法则是在南宋建炎年间,金兵入倾,高宗南迁,宫廷艺人在随南迁的过程中,因受不了路途遥远以及战火延绵,便散落在各地,至此与当地地方性艺术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丝弦、鼓词、弹词、杂曲等艺术形式,渔鼓便也是其中的一种。随着朝代的更替,自宋起,宫廷音乐逐渐衰弱,呈现下放局面,民间音乐兴起,在这种背景下更加快了渔鼓音乐的发展。至于渔鼓何时流入祁东, 无文字可考。如以南宋建炎年计时, 至今已有八百余年演变史。真正有史可查,只在上世纪 40 年代中叶[1]

根据祁东县志、文化志种有史可查的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第一个在祁东民间常起渔鼓的是一名叫刘贤忠的烧瓦匠,1937年,刘贤忠在祁东县白地市镇万福岭一带筑窑烧瓦,空闲时便捧着一个由猪油皮制作为鼓面的渔鼓筒子、右手击鼓演唱,演唱内容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便是关于祁东渔鼓最早的说法。而真正有史可考的是一位民间艺人邹祖西,艺名为董乃积。他原本是一名专门唱夜歌的职业歌郎,因夜歌郎颇多,加之夜歌内容简单枯燥,难以吸引观众。而渔鼓内容故事性强,比较吸引人,晚上守灵的孝眷和民众听到就不愿回去睡觉,这也能够间接带动自己的夜歌生意,且渔鼓和夜歌的技法触类旁通,易上手。因此他选择拜师刘贤忠,学习渔鼓[2]。自此以后,邹祖西靠唱渔鼓慢慢就出名了,后将渔鼓带入了丧堂中。

1952年,由于中央经济政策,农村的互助组运动开展,邹祖西为了响应号召,自编自演了渔鼓曲目《廖仁福的互助组》,一经演出,得到热烈反响,在各项文艺演出赛事中获得奖项,后在中南局举办的民间文艺调再获大奖,自此祁东渔鼓登上大雅之堂,迎来了祁东艺人的争相模仿,渔鼓便在祁东展开了一股风,在未来的一大段时间内大大促进了渔鼓的发展,也变成了祁东民众所喜闻乐见的音乐文化。

二、祁东渔鼓的艺术特征

祁东渔鼓作为汉族民间传统曲艺,主要分布在衡阳祁东地区。它采用长二尺四寸,圆周九寸大的无节竹筒,蒙上猪皮膜做成的渔鼓筒为主要演奏乐器,配合说唱的一种表演形式。首先,祁东渔鼓曲目内容十分丰富,经过后期整理的传统曲目已有400多个,如《岳家将》、《杨家将》、《薛仁贵征西》等,有唐三千,宋八百之说。近现代创作曲目有《毛主席过黄河》、《陶铸路过磕浪滩》等300多个。其次,祁东渔鼓的曲词包括唱词和说白两部分,以唱为主,全篇唱词分为引诗正词锁口三个组成部分。正词即唱词的主体、结构多是二、二、三的七字句式,间而也有三、三、四的十字句式;除此之外,曲式结构上有起承转合四种句式和微调式。最后,祁东渔鼓演唱比较灵活,除某些较短的曲段有固定曲词外,长篇均无固定唱本,只有四字一句的桥路本,记录故事情节概要,演唱时靠艺人临场发挥,随口编唱,对情节与人物逐一进行深刻细致的描绘,增加浓墨重彩的渲染,以达到预期的艺术效果。渔鼓表演时,一人持鼓,打节角。前奏、间奏、白停都可以配合渔鼓,产生气势、重疾、妙抑扬顿挫。后来,又增加了秦越和云斑。裕固族唱腔由道教唱腔演变而来,因剧情变化衍生出道情正统悲情叠字散字等几种唱腔。咏叹调简单、深沉、优美,词少音多。主唱用手弹奏秦越,伴奏者敲击渔鼓和云板,还可以合唱和伴唱。后来加入了二胡、三弦、竹笛、电声乐器,很多人以不同的角度演唱。素为祁东民间群众所喜闻乐见。
三、祁东渔鼓在不同场域下的演出特色

祁东渔鼓代代相传的演出是一个艺人贯穿全场的单口渔鼓演出,演出本就叫唱本。过去唱本渔鼓靠师徒相承的口头传授方式继承下来,靠艺人自身的社会生活体验及听众提供的知识和意见于以提高。由于知识和视野的局限,传统渔鼓唱本在艺术方面还显得比较苍白,演唱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很难得到新的突破。

随着时代的发展,又因艺人的风格流派不同,渔鼓艺人演唱队伍的变革自然而然波及唱本的变革。原来的唱本系一人多角的自由转换,介口、唱词流水般写来即可,艺人没有在舞台上的上下场及互分进出状态。后来一人向多人分角发展,要求唱本变革为渔鼓剧本。艺人一上场,对口、对唱应时而生。此时变革后的唱本已与剧团剧本无异,所不同的是剧团的剧本里不可能在演出中出现剧情解说,而渔鼓唱本却经常出现从角色演唱转入解说状态,这是曲艺原状的生命力,也是渔鼓唱本与剧本的分界线。

唱本变革后,渔鼓的传统曲目仍无文字本,也就是说仍然无本可循。艺人演唱依赖于功底和悟性来临场发挥、即兴演唱。为了提高整个曲艺队伍的演出质量,陈云飞先生创作了大量反映现代风貌的渔鼓新作,还为传统渔鼓写了很多主唱段和套路唱词。这些主唱段和套路唱词被渔鼓艺人们视为珍宝,再加之艺人用高超、精湛的说唱艺术在演唱中催发故事情节波澜起伏,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现场表演带给听众多种感受——有的唱段如诗如歌,优美动听;有的低沉浑厚,风趣幽默,把观众吸引得神往不已。

渔鼓在演唱形式上一直以来是单口渔鼓,有两种演唱方式:一是在传统渔鼓的演唱中,由一个艺人贯穿全场进行单口演唱;二是参加各类赛事,一个艺人演唱贯穿整个渔鼓作品,形式单一。[3]

通过笔者收集资料与自身实践显示,渔鼓在祝寿与丧堂场合演唱时,常常是以多人一起演唱的方式,先是由一人进行演唱开场词,开场词由说白与演唱相结合的方式,说与常夹杂在一起,开场后正式开始渔鼓表演,演出题材与演唱场合密切相关,在祝寿与丧堂渔鼓中,演唱内容采用父母、孝道题材,常聊表孝道、爱意,中间也不乏插入搞笑片段,引得台下观众一篇笑语。

又如祁东渔鼓在比赛场合或是较为正式的表演场合时,只采用单口渔鼓的表演方式,单口渔鼓也就是一人一角,贯穿整曲,从演出题材上来看,历史故事与现实题材均有之,演唱的形式上较为正式,一人演唱,又渔鼓作为主奏,月琴、二胡、三弦进行伴奏,以叙唱的方式表演,通过听觉引起观众情感上强烈的共鸣。渔鼓主要是通过感人的听觉内容,让观众能够知道所表现的故事和人物的性格,它在表演赛不能不人物化,而又不能不彻底地人物化。表演中需唱吟念出人物,演唱者带入角色中得进行角色化,但由于曲艺与戏曲不同,不需要完全角色化,更多的是说与唱相结合。渔鼓的演唱主要是起承转合的四句式与徵调式,经过时代的发展,目前渔鼓还出现了一些主唱段与套路唱词,一个曲调或者一段唱词连续使用,进行不同的即兴变化。据笔者实践得知,渔鼓艺人不仅能够说唱,还会乐器伴奏与曲词的创作,是一个全面发展的曲艺类型。

结论

通过对祁东渔鼓在不同场域下的演出特色探讨和分析可知,祁东渔鼓的演出形式往往与演出场合紧密相关,而不同的演出形式又与曲目的题材相关联,不同的场合演出不同的题材,特色显著。但不变的是演唱者技艺的精湛与演出唱本的设计巧妙,使得祁东渔鼓能够在时代的洪流中留下那一抹属于它的色彩,在祁东的那片大地上开出一朵绚烂之花。

参考文献

[1]聂沛. 祁东渔鼓的由来及特点 [J]. 艺海, 2008, (01): 137-138.

[2]罗艳玲. 流变中的传承[D]. 云南大学, 2010.

[3]陈云飞,张安国主编. 祁东曲艺[M].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4.04.



 


[1] 聂沛. 祁东渔鼓的由来及特点 [J]. 艺海, 2008, (01): 137-138

[2] 罗艳玲. 流变中的传承[D]. 云南大学, 2010.

[3] 陈云飞,张安国主编. 祁东曲艺[M].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