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四七四医院神经科 830000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将7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观察组(临床护理路径)和对照组(常规护理)各39例,对比护理效果。结果:对比NIHSS评分(护理后),观察组[(11.94±1.30)分]比对照组[(14.57±1.58)分]低;对比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护理后),观察组[(67.64±5.59)分]比对照组[(60.51±4.84)分]高;对比ADL评分(护理后),观察组[(65.32±4.10)分]比对照组[(59.14±5.85)分]高,P均<0.05。结论: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静脉溶栓治疗过程中,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能够按照标准化的流程进行治疗,提供系统化、连续性的护理服务,进而提高治疗效果,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效果
急性脑梗死的危险性高,急性发病后,应及时实施静脉溶栓,可以将血栓溶解、清除,疏通被血栓阻塞的脑血管,恢复脑部血流,改善脑组织的血液循环,防止缺血性坏死的持续加重。静脉溶栓治疗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得以减轻,进而改善临床症状[1]。在静脉溶栓治疗过程中,需要通过精细化的护理干预,减少风险因素的影响,充分发挥药物在溶解血栓、恢复血管通畅等方面的作用,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预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常规护理,一般侧重于静脉溶栓治疗期间的病情监测,根据症状、体征的变化情况,评估治疗效果,对症实施护理干预[2]。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能够针对影响静脉溶栓临床疗效、安全性的多方面因素,进行系统化的护理措施,以提高临床疗效、保障治疗安全为目标,应用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根据患者的护理需求,提供连续性的护理服务,并加强各个护理环节的衔接,具有加快治疗流程的作用。通过对静脉溶栓治疗过程的全面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不良反应以及各种异常情况,降低治疗风险[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7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基本资料见表1。
表1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基本资料分析
组别 | 男/女 | 年龄(岁) | 平均年龄(岁) | 发病至入院时间(h) |
观察组(n=39) | 23/16 | 60-82 | 67.06±8.69 | 2.36±0.68 |
对照组(n=39) | 21/18 | 61-85 | 67.54±7.25 | 2.28±0.74 |
χ2 | 0.209 | - | 0.265 | 0.497 |
P值 | >0.05 | - | >0.05 | >0.05 |
1.2方法
1.2.1对照组
治疗前,通过体征监测、头颅CT或MRI检查,进行病情评估,准备好治疗药物。建立静脉通路后,行静脉溶栓治疗,观察治疗后的体征状态、症状表现和不良反应,并对用药、饮食提出具体要求。
1.2.2观察组
确定护理目标,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评估,了解其护理需求,制定护理计划,形成临床护理路径表,合理安排医护人员与调配医疗资源。各项诊疗、护理工作的开展,均有着具体、明确的标准和要求。按照临床护理路径,有序的展开各项护理工作。
(1)治疗第1d:静脉溶栓治疗后,确认各项生命体征指标是否恢复正常、稳定的状态。患者需要卧床休息,限制肢体活动,密切监测血压变化。观察患者的体征、症状表现,了解神经系统症状的发生情况、严重程度。协助患者定时翻身,翻身时,需要平稳移动患者的身体,尽量降低头部活动的幅度。检查受压部位的皮肤状态,并采取防护措施。检查患者的呼吸状态,呼吸道内有分泌物积聚情况时,进行吸痰处理。呼吸机治疗期间,应保持管道通畅、清洁,并进行加温、加湿处理。
(2)治疗第2d:持续进行病情观察,了解患者意识状态、肢体活动和感觉功能的恢复情况,评估各种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并进行神经系统检查。根据患者的颅内压水平、凝血功能指标,给予药物治疗,严格遵医嘱用药。患者可进食含有蛋白质、维生素的流质食物,并限制盐、脂肪、胆固醇的摄入。患者的体征状态恢复正常、稳定后,护理人员应指导其进行床上活动,做四肢的屈伸、抬举起等动作。
(3)治疗第3~7d:实施护理干预后,监测和记录患者的体征状态,评估病情恢复效果。指导患者练习基础性的日常生活活动,尝试着独立完成各项活动,锻炼其日常生活能力。在得到充分保护的情况下,患者可以下床活动。在饮食方面,患者可以食用半流质食物,保障各种营养物质的充分供给。针对各种功能障碍的发生情况,进行康复训练。
(4)出院前:观察并记录患者的院内治疗情况,评估病情恢复效果,确认患者是否满足出院条件,围绕着出院后的健康管理,在自我护理、管理方面进行指导。
1.3统计学处理
以SPSS2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由t值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由χ2检验,P<0.05代表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神经功能
表2神经功能评价[(±s),分]
组别 | NIHSS评分 | |
护理前 | 护理后 | |
观察组(n=39) | 19.44±1.92 | 11.94±1.30 |
对照组(n=39) | 19.18±2.06 | 14.57±1.58 |
t值 | 0.577 | 8.027 |
P值 | >0.05 | <0.05 |
2.2肢体运动功能
表3肢体运动功能评价[(±s),分]
组别 | 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 | |
护理前 | 护理后 | |
观察组(n=39) | 33.89±3.52 | 67.64±5.59 |
对照组(n=39) | 33.41±4.74 | 60.51±4.84 |
t值 | 0.584 | 6.022 |
P值 | >0.05 | <0.05 |
2.3日常生活能力
表4日常生活能力评价[(±s),分]
组别 | ADL评分 | |
护理前 | 护理后 | |
观察组(n=39) | 35.80±6.32 | 65.32±4.10 |
对照组(n=39) | 35.91±6.57 | 59.14±5.85 |
t值 | 0.075 | 5.403 |
P值 | >0.05 | <0.05 |
3讨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应及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溶解、消除脑血管内阻塞的血栓,恢复脑组织的正常血液供应,防止缺血性病变、损伤的加重。为了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需要合理使用静脉溶栓药物,同时对各类风险因素进行有效防控[4]。静脉溶栓治疗的过程中,通过精细化的服务,可以保障用药的合理性、安全性,有效提高患者的生理、心理舒适度,减少风险因素的影响[5]。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能够根据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实际情况,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保障各项治疗、护理措施的科学应用,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的护理干预。通过多学科协作,提供全方位、综合性的护理干预,全面改善患者的身心状态。
综上所述,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能够为急性脑梗死患者提供系统化的护理服务,提高静脉溶栓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文萍,方姣,杨安琪.优化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中的效果观察[J].兵团医学,2022,20(04):75-76.
[2]王奇.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21,28(12):46-49.
[4]王富琴,朱伟丽,袁明,等.基于循证的临床护理路径对急诊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应用效果[J].中华全科医学,2021,19(06):1057-1060.
[4]黄丙美,莫静霞,崔钰琼.优化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中的效果观察[J].当代护士(下旬刊),2021,28(04):79-81.
[5]楼丹,严一核.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中的应用[J].医院管理论坛,2020,37(11):52-5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