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岭市大溪镇方山小学 317525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从问题开始,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经历探究过程,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极好途径。换个方式说,问题的提出与解决从来就应该是科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笔者发现它被有些教师要么误认为是科学知识教学的一种手段,即如何通过问题来引入有关的教学内容、并通过问题解决来达到知识认知、掌握的目的;要么被认为是一种技能,希望通过大量的枯燥的解读,使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科学知识体系,从而异变为 “仓储战术”。显然,这两种做法都是有悖于“问题解决”教学设计的初衷。
笔者认为,“问题解决”教学的价值和意义应该体现在:把学生置于问题之中,通过架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求解的学习过程。也就是说,科学“问题解决”教学从口号的理想状态到目标的顺利实现,教师在教学观念上必须具备这样的认识:即“问题解决”的主体是学生,主导是教师;只有摆正这两者的关系,才有利于“问题解决”的真正实施。为此,笔者认为科学教师实施“问题解决”教学时,在具体行为上还必须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问题解决”教学一定要创设探究的氛围
良好氛围的创设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潜能的前提条件。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进行着力:
1、创设基于课堂师生交流需要的环境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准确驾驭各种实时而正向的即时情境,充分利用它们来管控课堂学习氛围,合理处置好学习活动中突发的各类负面事件,及时消除其中的干扰因素,优化良好课堂教学心理环境和交流安全感,满足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灵自由”,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2、基于知识点发现需要的情境氛围研究
实施“问题解决”教学策略,首步关键是创设明确指向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主动发现和探究,以便达成学习有序、有效和有法的目的。
⑴ 创设“抛锚式”学习氛围
所谓“抛锚式”氛围是指以科学知识和科学概念为锚点,指导学生在对科学现象的审视和反思中发现问题的教学情境。其特点是有意识弱化教学过程中那些次要的、非本质的活动与认知,强化那些有助于思维发展和概念建构的探究与实践。
⑵ 创设“脚手架”学习氛围
所谓“脚手架”氛围是指以教师搭设的教学框架为基础,步步深入地引导学生走向寻找、发现问题的教学情境。
二、“问题解决”教学一定要围绕真实的问题展开
所谓“真实的问题”,它应该是学生自己产生的问题,是学生通过科学思考、科学研讨选择的问题,而不是教师拍板决定的问题。因此,教师的作为是创设好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确定好研究主题,并促使他们按照自己的研究方案去探究、去发现。
1、问题要具有导向性和阶梯性
对教师而言,“问题解决”教学策略,主要包括设计和实施。在设计环节,教师需要考虑好“如何为学生提供问题情境的创设和问题疏理的指导”这个任务;而在实施阶段,则需完成好“如何提高学生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这个任务。为此,笔者认为:一是问题情境的创设,首先要指向于有助学生科学问题的发现与提出;二是课堂研究的最终问题是学生真正感到困惑的问题,是他们真正意愿解决的问题。
2、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积极利用与修正
不可否认,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在研究方向和质量上高低不一,甚至游离于教学目标点之外,但就教师而言,它不是否不否认与接不接受的问题,而是如何启导的问题,既不能一味的放任与迁就,更不能武断地放弃与排斥,要在尊重学生思维结果的基础上,科学地进行引导和修正。
三、“问题解决”教学一定要有法
实施“问题解决”策略,必须突出突出科学的思维与方法。在课堂上,我们不能仅从功利主义的角度培养解题的工匠,而要以核心素养的维度出发,在问题解决中提高学生科学思维的能力,掌握问题解决的方法。
一是有效利用学习的先决条件。学习先决条件是对新知授受的准备和支持。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引导学生加强科学概念的系统建构,帮助学生建立起“温故知新、故新链接”的意识,努力形成相对完整的概念体系。二是学会整合思考,要引导学生多维度思维,努力提高学生综合分析、综合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三是增强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我们应该要加强课内外结合,积极组织课内外的科学阅读与资料检索,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号走出社会,通过课堂内外延伸,促进科学知识迁移,达到科学概念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