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邢台市临西县摇鞍镇乡摇鞍镇中心小学(054900)
摘要:课堂提问影响课堂的节奏、容量及学生的学习状态,好的问题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教师可以从充分发挥语文课堂提问功能的视角优化课堂提问情境,优化提问内容和提问方式,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课堂提问 情境 核心问题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教学要求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方法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手段也在逐步提升,尤其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艺术的发展,有效改善了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良好的提问能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使师生不断处于和谐的信息交流中,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优化提问情境
(一)创设情境、调动思维
创设问题情境,可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教师启发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思维总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的,思维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课程教学中要努力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性的思维活动,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和控制课堂教学,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教师无论是在教学的整体过程,还是教学过程中某些微观环节,都应十分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进入问题探索者的角色,就是说激疑也是表现在问题的创设上。如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类渗透思想方法的课文时,教师基于文本内容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同学们,请问你们认同巴迪父母的教育方式吗?为什么?”根据学生的反馈,教师可作进一步引导:“如果巴迪在成长过程中只能听见某一种声音,比如赞美或者批评,又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深入思考,能够明白一个道理: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需要他人的赞美,但是批评同样必不可少。只有赞美和批评并存,才能发展得更好。可以看出,这样开放性的问题能有效调动学生的思维,从多个角度解读文本,使学生养成多维度思考的习惯。教学实践证明,任何学习愿望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只有产生问题情境,对学生才会有较强的吸引力,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学生的学习正需要有较强烈的刺激。教师的提问正式形成问题情境的重要条件之一。
(二)把握时机。适时提问
课堂提问时机的把握是教师教学机智的一种表现,在课堂中,学生的心理状态是教师进行教学决策的重要依据。当学生有所发现心情兴奋,跃跃欲试时,此时说明学生的思维之门已经打开,基本对所思考的事物有了自己的见解。这时及时提问,就等于给了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回答,往往比较用心、专注、尽力。提问效果也就特别显著,在学生思维充分打开的状态下,师可以打破常规,适时提问,既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又体现了新课程教学的特点。
(三)课堂气氛宽松、和谐
教师要充分认识倒情感因素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教师在上课时,态度要友善、语气要温和,让学生感到一种亲切感。特别是高段学生,常常会畏惧回答问题,这与老师也是有很大关系的。宽松和谐的气氛学生才能平心静气地思考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敢于说出自己的观点,发展思维。学生形成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师的思维方式,力求形成一种自由民主、百家争鸣的课堂气氛。这就需要教师有很好的课堂掌控力,能放能收。
二、优化提问内容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以提高教学质量,问题是思维的导火线,课堂提问问什么,关系到学生能否积极思考,能否产生思维火花,所以一定要精心设计问题。
(一)紧扣文章题目,设计核心问题
文章题目一般简洁凝练,高度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抓住文章题目来设计核心问题,往往可以事半功倍。以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为例,文章的标题直接指明了,文章描写的对象及其特点——西沙群岛富饶。从题目入手,紧扣“富饶”可以设计这样的核心问题: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西沙群岛的“富饶”?再如教学《金色的草地》这篇课文时,围绕标题中的“金色”一词,可引发学生思考:我们平时见到的草地是什么颜色的?这篇文章的题目为什么叫“金色的草地”呢?通过对题目的质疑,以问促读,以问促思。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不断对文本进行分析、理解和归纳总结,思维训练也就落到实处了。
(二)抓住关键词、重点句段,设计核心问题
问题设计环节,如能聚焦关键性的段落、句子,展开对话,进行思考和探究,将有助于学生更准确地理解文本内容,提升思维能力。如王崧舟老师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第一段时,抓住“不可估量”这个关键词来设计核心问题:读了第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书上怎么说?作者用了哪个词语来形容这种损失?什么叫“不可估量”?课文中用了几个“不可估量”?此时此刻,你的内心是一种什么滋味?不断视追问形成了一个问题链,层层深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
(三)把握矛盾之处,设计核心问题
课文中往往存在着一些看似矛盾却又合理的内容,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矛盾之处设计问题,引起认知冲突,拨动学生思维,促进其思维向纵深发展。例如,《揠苗助长》一文中,主人公希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越来越高,而实际情况却是第二天田里的庄稼都枯死了,这二者之间就存在矛盾。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设计开放性问题,让学生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结果。学生带着问题,深入阅读课文,会发现原来是那个人把禾苗拔高了,才导致了禾苗的枯死。这个时候,教师可进一步追问:那个人希望禾苗枯死吗?这就引申出了寓言要表达的“违背自然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的主旨。教师通过课文中的矛盾进行设问,不仅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而且教给了学生深入思考的方法,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优化提问方式
课堂提问如何,直接或间接决定着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思维能力的提高。恰当的提问不仅能巩固知识,而且能发展学生的心智技能和口头表达能力。问得好,问得巧,问到点子上,才能更好得达到教学效果。教师应在提问方式上下一点功夫了。
(一)切入问、问出深度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选择恰当的切入角度,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提出既符合教材实际又令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尤其要引发学生追问和探究的热情,还要为学生思考问题提供必要的背景,留下足够的空间,要在教师、学生、作者的对话中找到最好的操作路径。教师每教学一篇课文都必须熟悉课程标准,抓住教材的重点和理解上的难点,去提出简短、明确的问题。同时,还要结合具体课文内容,选择不同的提问方式。
(二)比较问、问出水平
比较相似、相关或相反的知识和结论,可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效果,并让提出的问题能唤起最大的认知参与度。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根据学生不同的理解程度和接受能力,提出适度的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比较中,努力思考、分析问题,并从中尝到成功的喜悦。小学语文课文当中经常会有一些言语描写来反衬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我们就可以通过反复朗读比较来感悟。
(三)探讨问,引导探究
无论是大问题还是小问题,都应让学生经过认真的阅读理解、讨论,能独立完成后再去提问题,要使问题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这样,学生就无法用一两句话回答,就会马上快速阅读全文,自己去概括、总结,用语言准确地回答出来。这样就会使学生对文章有一个更进一步的更系统的了解,这对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综合以上论述,我们清晰地了解到,课堂提问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教师要不断创新自己的提问艺术,在课堂教学中有效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知识,获得语文成绩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