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市荆河街道滕南中学 山东省枣庄市 邮编:277599
摘要:五育融合课程是深植于思想、文化、美育、体育、实践“五育”理念之中的一种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范式,其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全面、多元的发展路径。文章构建富有特色的融合课程体系,促使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五育融合
引言
“五育融合”是“五育并举,融合育人”的简称,旨在德智体美劳“五育”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将融合育人理念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以实现各育目标相互之间的深度融合,发挥好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兼容并蓄、同心同向的重要作用。
1五育融合本质的认识
五育融合的本质是对教育目标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的再认识,它强调教育的全面性和整合性,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不再局限某一方面的培养,而是全面性,从多个维度来设计和实施教育活动,确保学生在道德、智力、身体、审美和劳动技能等方面都能得到均衡的发展。教育过程的整合性和实践性。五育融合要求教育者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将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融合在一起,形成跨学科的教学模式。这种整合性的教育过程有助于学生形成更加综合的知识体系,鼓励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学习和体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技能,增强学习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学校教育实践更加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素质的培养,学校不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注重学生的品德修养、身心健康、艺术修养等方面的培养,这对于教育学实践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教育评价的多元性和教育环境的开放性。五育融合要求教育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术成绩,还要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和方法,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教育主体的互动性和目标性,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创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2新课标理念下初中五育融合课程建设策略
2.1建立学科间协同学习的机制
我们致力于建立学科间协同学习机制,积极鼓励教师进行跨学科合作。这一机制的核心在于打破学科壁垒,使教师们能够共同设计、共同教学,以提供更一体化、有机统一的学科体验。我们建立跨学科教研小组,由来自不同学科的教师组成。这样的团队在学科知识领域和教育方法上协同合作,共同制定融合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和评价标准。以一个生态科学与文学融合的案例来说,生物教师负责教授生态学知识,语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文学作品了解生态环境的人文关怀,两位教师共同组织实地考察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跨学科的知识。我们还建立定期的学科融合研讨会,鼓励教师分享各自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教学经验。例如,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发现了一种更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可以用于讲解几何概念,而这个方法也能够为物理教师的力学教学提供新的思路。通过这种交流机制,教师们相互启发,不断提升跨学科教学水平。同时,我们还设立跨学科教学奖励机制,包括教学成果奖、学科交叉创新奖等,通过公开评选的方式,激发教师的创新热情。这样的机制在潜移默化中改变教师的教学态度,使他们更愿意进行跨学科合作,提高课程的融合度。
2.2优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
随着五育融合理念的深入发展,中学课堂面临新的发展趋势。其中,最显著的就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变。基于教学目标的重构,新时期下的教学内容呈现出兼容性强且极具生活化的特点。所谓的兼容性强就是不拘泥于教材内容。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致力于拓展课本内容并利用生活案例将课外资源与课内资源结合起来。一般来说,中学生的年龄不大,所以,他们在面对书面化、文字化的表述时难免存在畏难情绪。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引入丰富的教学策略并将五育融合理念贯彻于每一个教学环节。
2.3立足生活体验,创设生活情境
要想将“五育融合”理念运用到课堂上,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根据教学要求,设置生活化教学情境,将相关知识点与“五育”资源充分融合。同时,教师在教学中不要过度依赖教材,应积极引入课外资源,增强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学生角度运用生活资源,并依照学生的学习情况与成长规律,将部分教学素材转化为生活资源,并运用到教学中,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便于“五育”深度融合的实现,为学生日后学习奠定基础。比如,学习“遵守规则”内容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现现实生活中的相关案例,如乘坐公交时有序排队等。这一案例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可以拉近教学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生活经验,提升学生主观能动性和道德素养,让学生了解社会规则的重要性。
2.4课后服务课程化的实施路径
课后服务作为五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决定了它不能独立于课内课程进行单独开发与实施,课后服务一方面承担减轻家庭负担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要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课后学习内容及分层分类的课业辅导内容,它是课内学习的有效补充与扩展。无论是原有的课程体系,还是新增的课后服务活动,其目标是一致的,都是围绕着育人目标开展的,其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其内在核心与实质是一致的。因此,课后服务活动体系的设计应该基于原有且成熟的课程体系去开展,课后服务活动体系是原有课程体系的延伸与补充、扩展与创新,原有课程体系也应该基于新的课后服务的内容与要求进行适当调整,最终使二者实现合理的链接,实现课程资源的效益最大化,避免重复浪费与零散杂乱,真正发挥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形成学校课后服务特色课程模式。课后服务课程化,首先要形成学校课后服务特色课程模式。截至发稿前,我市部分学校已经依据自身特色,形成并提出了具有鲜明校本特色、适合本校学情的课后服务推进模式。如分层学业辅导与个性化选修课相结合的模式,以课程群统整的课后服务模式,突出某一特色的课后服务模式等,呈现出了不同的特色。
2.5改革中学教育评价体系
中学评价体系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改革中学评价体系,提高全面育人功效势在必行。除了传统的学科考试成绩,为契合全面育人要求,还应将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等纳入多元化评价指标,以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其次,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以更准确地评估学生的进步和成长,也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同时,建立起家长评价机制,让家长参与到教育评价中来。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对学校教育进行评价和反馈,这样能够更好地促进家校沟通和合作。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还可制订个性化的评价标准,以更好地发挥每位学生的优势和潜力。最后,教师是教育评价的主要执行者,应该加强教师的培训和提高,让教师了解新的评价理念和评价方法,提高教师的评价能力和专业。
结语
在五育融合课程的建设中,我们将不断努力,以培养学生为中心,引领学校教育迈向更为综合与创新的未来,将学生培养成为具备综合素养、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新时代人才。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五育融合理念将在初中学校里扎根,五育融合课程将成为学校的鲜明特色,为学生成长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为整个教育体系的创新与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唐江澎.学校教育改革创新难在哪里[N].中国教育报,2023-11-22(05).
[2]陈琼莹.在中学教学中促进“五育”融合的思考与探索[J].今日教育,2020(4).
[3]郭舒野.“五育融合”理念下的中学劳育实践策略[J].辽宁教育,2024(2):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