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主题博物馆”背景下项目化学习的实践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6-03
/ 3

幼儿园“主题博物馆”背景下项目化学习的实践研究

沈洁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机关幼儿园星河分园     213000

摘要:以儿童为中心的博物馆是鉴于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特殊性,为其感知、欣赏、操作和探究涉及自然、社会、文化、科技的相关经验而呈现广博物质资源的场馆。在幼儿园主题博物馆中,幼儿合作开展项目化学习,通过亲身体验、分工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得核心素养的发展。本文以幼儿园主题博物馆建设与开发为背景,阐述了博物馆课程目标制定、项目化学习内容选择和教师指导儿童开展项目化学习的支架策略等相关实践研究。

关键词:主题博物馆、项目化学习、实践研究

一、主题博物馆课程目标制定的原则

主题博物馆作为幼儿学习与探究的实践场域,结合项目化学习的课程实施模式,逐渐成为幼儿园课程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课程目标是课程实施的前提,是教师组织活动的行动指南,也是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的依据。合理制定课程目标,有利于教师有效组织活动,促进幼儿在博物馆中开展深度学习。

(一)可行性原则

幼儿园在遵循3-6岁儿童年龄特点和认知方式的基础上,建设和开发了以主题为线索、以物质资源为载体的“航天馆、军事馆、科技馆、国风馆、动物馆、汽车馆”六大微型主题博物馆。教师通过观察幼儿在博物馆中的活动情况,思考各个年龄段幼儿进入博物馆开展活动的侧重点,同样的活动场域如何呈现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发展需求?结合幼儿年龄发展特点和当下的兴趣需要,合理制定活动目标,充分考虑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和可接受能力,确保目标的实现具有可行性和可接受性。

(二)整体性原则

博物馆课程作为幼儿园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目标与幼儿园整体课程目标是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关系。在传统的集体活动中,课程目标相对具有系统性,但往往缺少个性化;博物馆课程追随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投放欣赏类、观察类、操作类、创作类材料,形成每日、每周、每月的常态探究机制,鼓励儿童直接与展品接触,为其感知、欣赏、操作和探究提供机会,让儿童在自主探索、自主操作中获得直接经验,能激发幼儿自主探究的内驱力,更是对传统课程目标的有机补充与整合。因此在制定博物馆课程目标时,我们深入剖析博物馆课程与幼儿园其他课程的内在联系,支持幼儿全面性与个性化协同发展。

(三)发展性原则

博物馆课程目标涵盖幼儿的认知、情感态度、能力发展三方面,在幼儿小中大各年龄阶段,其目标也不断提升和不断丰富。因此对于课程目标的制定,我们充分剖析各年龄段幼儿的发展特点,选择适宜幼儿的课程内容开展活动,并根据幼儿的兴趣点及时调整和完善目标,把教师预设与幼儿生成有机结合,始终以发展的眼光调整目标,以此满足不同幼儿的探究需求。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也及时对标社会发展需求,在课程目标的制定上体现当代社会对幼儿教育的要求,注重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幼儿项目化学习内容的选择

在幼儿日常活动中,博物馆以主题的形式呈现在园区公共环境中,在教师开展活动前,教师针对各年龄段幼儿认知特点与发展水平,结合幼儿园各博物场馆的具体资源,梳理出博物馆活动资源清单,制定小中大六个学期的参考活动内容,三个年龄段的活动内容层层递进又相互衔接有机统一。

(一)活动主题贴近幼儿生活经验

传统博物馆脱离幼儿实际生活,在社会生活中幼儿接触到的博物馆只能观看、欣赏,且馆中展示的内容距离幼儿实际生活遥远。幼儿园主题博物馆是结合幼儿兴趣爱好建设与开发的,其主题贴近幼儿生活、符合幼儿兴趣需求,场馆环境创设童趣盎然,能激发幼儿操作探究的愿望,馆内操作材料均来源于幼儿的日常生活,并与幼儿的生活息息相关。以“动物博物馆”为例,我们投放了各种动物造型玩偶,有陆生动物、水生动物、两栖动物等,引导幼儿观察动物外形,了解生活习性等;提供各种动物手偶、服装、音响、表演小舞台等,引导幼儿开展角色扮演等创造性游戏,深化对动物的认知,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表现力;投放昆虫标本供幼儿观察探究、提供昆虫绘本供幼儿阅读拓展经验,同时提供纸笔鼓励幼儿用表征的形式记录活动发现;投放恐龙模型,幼儿自主开展恐龙探秘、恐龙考古、恐龙骨架标本制作等活动。博物场馆开放的环境和多元化材料的支持,活动主题与内容贴近幼儿实际生活,为幼儿开展项目化小组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保障,为拓展幼儿认知和经验奠定了基础。

(二)活动场景渗透生动游戏情境

儿童是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和游戏的,情境创设旨在通过激发幼儿情感参与,持续强化幼儿游戏兴趣,鲜明的主题情境可以让儿童置身其中,产生进一步发现和探索的愿望。因此在幼儿开展项目小组活动时,教师尽量以生动有趣的故事游戏情境贯穿其中,让幼儿带着角色意识参与到博物馆活动中。例如:在天文博物馆中,教师在墙面布置蓝色太空环境,张贴宇航员和八大行星等图片,让幼儿仿佛置身于太空场景中。提供太空服装道具,幼儿穿戴服装道具扮演太空飞行员,自制立体飞行器开展沉浸式体验活动。此外,我们也鼓励幼儿自主创造游戏情境,例如在“汽车博物馆”活动中,幼儿扮演公交车司机,邀请小客人坐车外出郊游;提供各种工程车,幼儿扮演工程车司机开展工地施工,搭建施工场地等,从而引发建构活动的开展。角色的赋予有利于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通过想象和模仿现实生活,让孩子在游戏时更加有归属感和价值感。

(三)活动内容符合幼儿兴趣需求

在去教材化背景下,幼儿的一日生活和活动现场成为教师实施课程的素材,教师在幼儿活动中,通过观察和分析幼儿的活动场景,挖掘幼儿感兴趣的研究点,教师通过甄别和提炼,发现幼儿活动中有深入探究意义的价值点,进而引发幼儿与同伴分工合作,开展项目化学习小组探究活动。儿童博物馆不是一个简单地呈现和展览物品的地方,而是一个特殊的学习环境,这个环境是可以支持幼儿探究操作的,并且需要随着幼儿的探究不断丰富和调整材料。例如:教师通过一日生活中的观察和互动发现,幼儿对科技、天文等都有着浓厚的兴趣,教师追随幼儿的兴趣需要,有效利用幼儿园相关博物馆资源,引导幼儿开展项目小组活动。比如在“汽车博物馆”活动中,教师鼓励幼儿收集不同种类的汽车、草坪、轨道、交通灯、低结构材料等,引导幼儿联系实际生活经验开展小组探究活动。又如在“天文博物馆”中,除了园区投放的太空服、天文书籍、地球仪等材料外,幼儿结合自己小组的研究兴趣点,利用家庭和社区力量,收集低结构材料,开展制作火箭、自制飞行器、太空环境模拟实验等活动。教师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开展的活动有教师预设的集体活动,也有幼儿自发生成的项目研究小组活动,幼儿在与博物馆环境资源的相互作用中获得多元化发展,促进幼儿合作能力、组织能力、探究能力、研究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发展。

三、主题博物馆项目小组活动的教师支架策略

项目化学习:(project based learning,PBL)是一种建构性的教与学方式,这里特指在幼儿园主题博物馆中,以幼儿为主体,在一段时间内,团队共同解决一个复杂问题或完成一项综合性任务,幼儿经历全过程,通过亲身体验、深刻理解来获得核心素养发展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关注幼儿的学习兴趣与体验,聚焦幼儿学习品质与思维品质的形成。在幼儿园这一阶段幼儿的合作认知水平和合作能力水平偏低,教师的支持与指导就更为重要。

一、教师支架方式的类型分析

结合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师幼互动的具体情况,通过对教师支架类型进行分析,按照教师对项目小组活动支持的不同表现,总结出6种具体的教师支架行为,详见下表:

文本描述

支架方式

支架作用

A1—鼓励幼儿应用多种途径查找资料,丰富认知经验。

视频、图片、查找资料、询问、调查;

激发兴趣

A2—教师对幼儿做好观察、倾听与解读,多提开放性问题,引发幼儿深度思考。

记录、观察、一对一倾听、开放性提问、推测;

启发思考

A3—鼓励幼儿多次尝试和探究,主动建构认识经验。

支持探究、试错、重复;支持有意义的学习;

提供机会

A4—教师甄别活动价值点,并进行分析与解读,识别幼儿新的学习方式。

抓住偶发教育契机;识别幼儿以新的方式主动学习;

积极反馈

A5—给予时间与空间,激发幼儿自主探究,在活动中进行充分的讨论,尝试自主决策。

鼓励幼儿讨论、自主选择材料、同伴、玩法、自主决策;

建立自信

A6—教师鼓励幼儿亲身实践,内化经验。

支持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等。

直接操作

二、教师支架策略的应用与意义

1.激发兴趣,丰富认知

幼儿在主题博物馆开展活动的过程中,会有各种各样的探究发现,且每位幼儿的兴趣点也是不一样的。但在初期探究过程中,幼儿的经验往往是零散的,其兴趣点也呈现出分散性、灵活性、浅表性的特点。为了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教师可以在活动后进行简短的圈谈,利用思维导读和图画表征等方式,帮助幼儿梳理兴趣点。在确立研究兴趣的基础上,教师提供调查记录表,引导幼儿利用多种途径查找相关资料,邀请父母参与到调查中,丰富相关认知经验,为后续开展活动提供经验支持,同时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2.启发思考,形成研究性问题

幼儿依托博物馆资源开展项目小组活动的过程中,是否能形成高质量的驱动性问题,是幼儿开展项目化学习的起点和关键所在。因此,教师要坚持对幼儿日常活动进行细致的观察,记录幼儿探究的兴趣点,链接关键领域发展目标要求,对幼儿活动进行有效的分析与解读。此外,一对一倾听也是发现幼儿个体兴趣点的一种非常重要的互动方式,有利于教师从个体层面了解每一个幼儿的兴趣需要与发展情况。在集体层面,教师可以在幼儿项目小组成立之初,以圈谈的形式开展讨论会,幼儿根据个人兴趣自主成立项目研究小组,确立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推动幼儿开展合作与探究的实践过程。

3.提供机会,支持探究与试错

儿童的学习主动性贯穿于项目小组活动过程的始终,从问题的提出、研究性问题的确立、研究方法的选择:查资料、做实验、现

场体验、采访、调查、表征、讨论等,教师积极引导幼儿进行多元表达与分享。项目小组的成立为活动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探究过程中充满了幼儿的自身体验和感悟,项目小组活动只有在持续探究中才能不断地推进与发展,依托主题博物馆资源,教师鼓励幼儿每周至少开展2—3次的小组探究。当幼儿在活动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及时进行恰当的师幼互动,例如:现场参与幼儿的活动;教师提出启发性问题鼓励幼儿积极思考,大胆表现与表达;开展反思讨论会,通过分享与讨论解决问题;相信幼儿,支持幼儿不断试错,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长。

    4.鼓励合作,建立交往自信

儿童的学习发生在与周围的同伴、教师、材料的联系与互动中,也在与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相互冲突、验证、重组和再造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在项目小组活动中,鼓励幼儿自主选择材料、同伴,制定玩法规则,对活动进程进行自主决策,通过分工合作推进活动深入开展。在每一次小组活动探究后,教师引导幼儿互相分享经验,互相质疑,不断进行灵感与思维的碰撞,教师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图文并茂地记录幼儿的探究发现和遇到的问题,为下一次开展活动确立新的研究性问题,在班级环境中呈现和不断丰富小组活动行进脉络图。教师在活动中坚持给予幼儿正面积极的反馈,同时鼓励幼儿进行同伴交往,让每一位幼儿成为自信大方、善于思考的人。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幼儿园“主题博物馆”背景下开展项目化学习,是当前课程实施的一种创新模式,它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更加关注儿童的兴趣和需求,成为幼儿园活动实施的一个重要补充形式。能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小组协作能力、发展儿童的探究精神,让幼儿和教师在依托主题博物馆的项目化学习实践中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儿童主题博物馆——不一样的探究和艺术表征》宋宜、霍力岩,2016

2.庞丽娟.教师与幼儿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项目式学习:教学设计与案例(未来学校丛书)》祁彧,2022

4.陈敏.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教师支架行为类型,2019

5.王维.谈谈幼儿合作学习的尝试与思考[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8):1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