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东市寅阳小学
顺应现如今的教育整体发展趋势,“立德树人”已经成为了教育的根本任务,并且属于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主旋律,要求教师重视该方面教学工作,在各门学科教学中积极落实。江苏南通乃是“立学课堂”根本发源地,在新时期背景下,南通更加重视“立学课堂”的建设,希望能够推进区域课堂教学改革,造就“公平且有质量”的教育品牌。立学课堂可以具体划分为“立人、立根、立身”这三个维度,并且系统诠释了“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这三个基本教学问题,能够对教学起到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在现如今的小学语文教学当中,教师应当根植“立学课堂”的教育理念,积极开展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性作业的设计与实施工作,借此完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体转型,能够切实增强学生各项素养,推动教育改革计划地稳步进行,能够让“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落到实处。
一、作业“立人”,修养道德、培育品质
江苏南通的“立学课堂”一直将“立人”作为教学的第一要义,并且指出“立人”不仅仅需要将基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更要注重“文化感染”,能够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和精神品质,为国家和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为此,在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性作业设计当中,教师应当重点关注对学生“道德品质地培养”,引导学生展开具体实践,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设计感悟型作业,提炼事物精神
“形成良好的精神”乃是小学语文“立学课堂”当中“立人”的关键所在,唯有具备一定的精神,学生才能够端正自身的行为态度,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小学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学科,其中所介绍的许多课文当中都蕴含着“精神”层面的元素,能够让学生充分感知各类事物当中所蕴含的精神品质,形成良好的思想认知。基于此,在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性作业设计中,教师有必要为学生设计“感悟型作业”,让学生感悟周边一些事物,能够从这些事物当中提炼出相应的精神,给自己带来相关方面的启发和思考。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第二课《落花生》时,这篇课文的主要描写对象为“花生”这种事物,在课文当中,作者围绕着“花生”,讲述了一个具体的故事,故事中“父亲通过花生,向孩子们讲述了‘做人一定要做一个有用的人’这一道理,传递了‘奉献精神’。”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事物都存在着相应的精神,倘若学生细心发现、认真感悟,就必然能够从事物当中提炼出精神品质,形成思想情感上的认识。基于此,在本次综合实践性作业设计中,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设计“感悟型作业”,让学生感悟“身边那些有精神的事物”。
在此项作业的引导下,学生围绕着各种各样的事物,进行了主观上的感悟,从这些事物身上获取了一些精神品质,形成了精神层面的认识。比如,其中一名学生着重围绕着“荷塘中的莲花”这一事物,进行了感悟和思考,并且获取了其中所蕴含的精神:“莲花身在课堂当中,并且从淤泥中钻出,本身接触了一些肮脏的事物,但自己却没有受到这些事物的感染,表现得洁白无瑕,有着‘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品质,能够给我们带来思想上的启发,告诉我们,在面对不好的环境时,应当保持心中的那一份纯洁,不被外界事物所感染。”还有学生围绕着“腊梅”这种植物,展开了思考和感悟,从中感知了“梅花香自苦寒来”的精神,能够借此端正自身的学习态度,更好地应对学习上的各种挑战。
此次教学中,教师所设计的作业内容就属于“感悟精神”类型的作业,能够带领学生分析身边的一些事物,从这些事物身上获得思想感悟,体会事物当中所蕴含的良好精神,能够端正学生的日常行为,达到小学语文学科“立人”的教学目标。
(二)设计劳动型作业,形成个人美德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几千年来,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传统美德,这些美德都时刻感染人们,能够对人们的各种行为起到重要导向作用。南通的“立学课堂”也着重强调了“弘扬文化、传递美德”,以此为指引,在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性作业设计当中,教师也应当着重为学生设计“劳动型作业”,通过作业内容,让学生进行亲身劳动,能够形成“勤劳勇敢”的美德,从而达成“立人”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第十九课《父爱之舟》时,这篇课文的主题是“父爱”,作者通过课文,为学生详细描述了“父亲对自己的爱、为自己做的各种事情”,能够令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了解“父爱的平凡而伟大”。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习,学生也必然能够产生较为深刻的感悟和思考,形成一定的精神品质。在“立学课堂”下的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性作业设计中,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设计“劳动型作业”,让学生通过一种具体的劳动,来回报父母对自己的爱,并且借此帮助学生形成“勤劳勇敢、孝敬父母”的良好美德,达到“立人”的教学效果。
在此项作业内容地积极促进下,学生展开了相应的综合实践活动,用自己的亲身行动,证明了自己对父母的爱。比如,有的学生在父母结束一天的劳动之后,端来洗脚水,为父母耐心洗脚;有的学生主动去购买一些熟食,方便父母回到家之后直接享用食物;还有的学生则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家务劳动,让自己的家变得一片整洁,使父母得以舒心。通过这些实践作业,学生不仅能够形成一定的劳动意识、掌握相应的劳动精神,而且还能培养自身的美德,弘扬并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在本次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性作业设计中,教师紧紧围绕着“立学课堂”当中的“立人”这一要义,为学生设计了劳动类型的作业内容,这类作业能够给学生带来良好的亲身体验,让学生充分了解“劳动的重要性”,并且能够通过劳动,形成必要的美德,展现出“立学课堂”的重要功效。
二、作业“立根”,扎实基础、掌握技能
南通“立学课堂”还着重强调了“立根”,所谓“立根”主要指“建立根基”。要求教师将课堂目标由“学会”转向“会学”,将课堂活动由“知识接受”转化为“体悟展示”,能够为学生奠定坚实的文学基础,使学生能够掌握各项学习技能。为此,在进行综合实践性作业设计时,教师也需要充分考虑“立根”的教学需求,为学生设计对应类型的作业内容,展现出作业的价值和优势。
(一)观察作业,建立初始认知
“观察”乃是小学语文学习当中,学生应当具备的一种能力素养,对学生的“立根”有着重要影响,学会观察,能够帮助学生发现一些文学知识,让学生产生先期感悟,便于有效投身于课堂学习当中,在“立学课堂”下的综合实践性作业设计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观察类型的作业,让学生通过主观观察,初步了解文学知识,建立初始性认知。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第十六课《太阳》时,这篇课文围绕着“太阳”这种自然事物展开,属于一篇“说明文”,为学生简要介绍了“太阳”,要求学生了解“太阳”的一些基本属性,能够对其产生较为深刻的认知,感悟自然界的神奇之处。在现实生活中,学生每天都能够见到“太阳”,通过观察,对太阳产生一定理解,在“立学课堂”视角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太阳”这种事物,为学生设计观察类作业,让学生通过切身观察,深刻了解“太阳”,掌握太阳有关的一些基本信息。
实际教学中,教师便为学生设计了“观察太阳”的作业内容,让学生以“作业”的形式观察并记录太阳的信息,让学生对其产生初始性认识,便于进行之后的课堂学习活动。在作业引导下,学生展开了自主观察活动,并且通过观察研究,获取了许多有用的信息。比如,其中一名学生观察到“太阳在日出和日落的时候显得更大、更红,但自己所能够感受到的温度不高;在正午的时候,太阳显得较小,但自己能够感受到很高的温度。”另一名学生对“太阳”所具备的功能进行了观察研究,发现“太阳的功能有很多,其中包含了能够给人们带来光照、带来温暖,能够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给人们带来必要的事物”等。这些内容都展现出了学生所具备的良好观察能力,使学生获取基础知识、形成扎实的文学根基。
观察本身属于学生了解事物的一种重要方式,有效地观察可以放大学生的学习成果,促进小学语文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关联。尤其在“立学课堂”视角下的综合实践性作业设计中,教师应当积极为学生设计此类作业内容,诱导学生展开深刻的观察,使学生个人素养得到明显提升。
(二)合作作业,形成互动能力
“合作能力”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所必须具备的一种重要能力素养,对于学生的“立根”有着一定的帮助作用。在“立学课堂”视角下的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性作业设计中,教师应当为学生设计各种合作类型的作业,引领学生展开系统性合作活动,使学生形成必要的互动合作能力,为长期学习提供帮助。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第十四课《圆明园的毁灭》时,本篇课文介绍了我国“历史文化遗产——圆明园”昔日的美好场景以及被毁灭的事实,课文蕴含着作者十分浓厚的思想情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教师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并不了解圆明园,没有相应的认知基础。”为了建立学生基础认知,并且锻炼学生合作学习能力,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小组合作作业”,让学生借此展开实践活动。
实际教学中,教师为学生设计了“了解历史”的综合实践性作业,并且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组织学生展开了合作探究。在合作学习中,小组学生可以自由分配学习任务,达到通力合作的目的,比如“其中一名学生收集圆明园的历史背景信息、一名学生收集圆明园被毁灭的事实真相、一名学生绘制圆明园的平面图、一名学生撰写阅读的感想”,通过小组学生通力合作,共同完成一篇“圆明园”相关的报道。
此次教学中,教师便结合了学生的合作需求,为学生设计了“小组合作”相关的作业内容,能够有效锻炼班级学生的互动合作能力,让学生的个人素养得到较为明显地提升,达到“立根”的教学效果。
三、作业“立身”,亲身尝试、学会应用
南通“立学课堂”同样强调了“立身”这一教学要点,要求教师让学生通过亲身尝试,充分感知语文知识,并且能够形成良好的知识应用能力,能够借此改善学生的生活状态,为学生的生活提供重要助力。
(一)设置表述作业,描绘美好景象
小学语文是一门“语用型”学科,在学习语文知识时,学生将会接触大量语言文字,需要具备这些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基于此,在立学课堂下的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性作业设计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表述类型的作业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描绘出一些美好的景象,借此锻炼学生审美和语言描述能力,提升学生应用技能。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十二课《四季之美》时,这篇课文主要对“一年四季当中的美好景象”进行了描述,展现了作者的审美能力和语言描述能力,在课文学习时,学生必须通过各种学习活动,充分掌握这两种能力素养,并且学会实际应用。基于这一要求,教师便可以为学生设计“语言描述”类型的作业,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各种美丽而神奇的景象。
实际教学中,教师为学生设计了作业内容:“选择一个自己所见到的场景,对其进行语言描述,能够说明场景当中出现的各种事物,并且突出这些事物的美。”在这项作业内容的积极引导下,学生展开了各种语言描述活动,描述出了“日落、雷雨、下雪”等各种神奇的自然景象,达到了良好的文学应用效果。
借此也可以得出“表述作业”是一种重要的综合实践作业类型,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应用语文知识,对现实生活进行描述说明,有效体现出“立学课堂”的“立身”效果。
(二)设计排序作业,认识现实规律
“排序作业”也是综合实践性作业的一种类型,这类作业以“探寻规律”为主,能够帮助学生归纳现实当中的一些规律,让学生对现实生活产生更好认知。在“立学课堂”下的“立身”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为学生设计“排序”类型的作业,让学生能够主观探究规律,形成独特的认知。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第七课《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时,这篇课文着重为学生介绍了“各种事物的速度”,也属于一篇说明文,能够让学生对现实生活当中的一些事物产生感知,帮助学生深刻了解事物本质。在这篇课文的相关综合实践性作业设计中,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设计“排序”类型的作业,让学生通过作业,对具体事物进行排序。
实际教学当中,教师为学生设计了“排列常见事物的速度”这一作业内容,在该作业内容引导下,学生积极展开了现实事物的观察,并且完成了作业任务。比如,其中一名学生进行了排序“乌龟→人→兔子→自行车→汽车→高铁→飞机→声音→光速”,展现出了自身对现实事物和自然规律的观察能力。
在自然界中,还存在着大量类似的规律,每一种规律都能够反映出事物的本质属性,令学生产生深刻思考。在“立学课堂”下的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性作业设计中,教师可以积极为学生设计类似的作业内容,增强学生感悟自然的能力素养,完成“立身”的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江苏南通乃是“立学课堂”教育模式的重要发源地,在相关领域的教学研究上做出了杰出贡献,为广大教师指明了一条“立德树人”的教育发展路径,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教育转型工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吸收“立德树人”的思想和理念,优化自身作业设计方式,通过各种综合实践性作业,培育学生各方面素养,为将来的社会输送高素质、高质量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