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劳育理念下高职院校“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的构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08
/ 3

大劳育理念下高职院校“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的构建

曹圣军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常州  213000)

摘要:高职院校“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构建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必然要求,是引领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必然选择,是适应并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举措。以大劳育理念赋能高职院校“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的构建,具有深刻的学理依据。以大劳育理念映照高职院校“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的建立具有明确的实践依据。以大劳育理念指引高职院校“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的建设具有厚重的文化依据。应充分遵循劳动教育规律和高职教育规律,建设一体化的高职院校“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主要包括以日常生活劳动为基础,以生产劳动为重点,实现高职院校“岗课赛证”育人模式的前置性融合; 以生产劳动为重点,实现高职院校“岗课赛证”育人模式的深度化融合;以服务性劳动为补充,实现高职院校“岗课赛证”育人模式的辅助性融合。

关键词:大劳育理念;高职院校;“岗课赛证”融合育人

一、高职院校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构建的时代必然

1.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必然要求

纵观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孕育,各种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新领域层出不穷,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标准不断更新,对高职院校人才培育提出更高要求,高职院校人才培育的理念、战略、任务、目标、模式等必须实现调整和变革。高职院校处在直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前线,其所培养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直接对接社会生产活动一线,因此,必须加快以生产工作岗位为着力点实施“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的开发与构建。“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通过以适应生产工作岗位人才标准为指向,开放设计适切性课程体系和适配性教学内容,全流程培养高职学生专业性技能;通过以生产工作岗位人才标准和专业课程教学目标要求为指向,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省、市、校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全方位磨练技术技能;通过以以生产工作岗位人才标准、专业课程教学目标要求、职业技能大赛成果要点为指向,指导学生参加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各类多渠道获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多方面确证技术技能水平。综合来看,将生产工作岗位要求与专业课程教学要求、职业技能大赛要求、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要求统一融合起来,推进一体化融合育人,实现了新科技革命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为全面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提供了重要引擎。

    2.引领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必然选择

当前,技能型社会建设正在加速推进。技能型社会的持续建设能够源源不断地供给一批又一批大国工匠、 现场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是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现代产业发展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前提,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高职院校作为大国工匠、现场工程师的培养主阵地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摇篮,是技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主体力量,肩负着建设技能型社会的重大历史责任和现实使命,应该成为引领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强大助推器和坚固压舱石。在建设技能型社会的力量体系中,高职院校的角色可谓无可取代。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加快推进以技能培养和应用为核心点的教育教学模式的建立。在此背景下,高职“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成为必然。只有将生产岗位的人才素养要求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融通起来,才能形成学生“人人崇尚技能”的意识。只有将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学目标与生产岗位人才需求对接起来,才能打造“人人学习技能”的可行路径。只有将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学达标要求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职业大赛标准贯通起来,才能激活 “人人掌握技能”的内在动力。

3.适应并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举措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内涵在于新的劳动者、新的劳动工具、新的劳动资料、新的劳动对象的发展,集中体现在劳动者素养的迭代升级,关键中的关键在于科技创新。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背景下,产业尤其是先进制造业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知识密集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对高技术技能人才的科技创新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因此,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加快重构。高职院校应聚焦“岗课赛证”融通,实现技术技能人才的高阶性培养。

二、以大劳育理念构建高职院校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的现实依据

   劳育理念是指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统领,以劳动最伟大为精神旨归,以劳动最光荣为价值指向,以劳动最美丽为审美取向的教育理念。[1]大劳育理念是一般劳育理念的扩展和升华,强调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全时空劳育,在全部教育教学活动中开展和渗透劳动教育,突出显性劳育与隐性劳育相结合、理论劳育与实践劳育相结合、知识劳育与价值劳育相结合、劳动课程教育与课程劳育相结合、学校劳育与社会劳育相结合,坚持一体化劳动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高职院校“岗课赛证”融合的关键在于全面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锚定了学生技术技能水平提升的这一中心环节,生产岗位人才能力和素养要求就具备了现实的人才培养对应点,职业技能大赛就具备了实际的教育教学落实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就具备了可行的训练操作点。而全面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作为一项与劳动活动紧密相关、与劳动任务紧密相通、与劳动成果紧密相合的育人工程,需要依赖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全时空的大劳育理念的指引和落实。

    其一,以大劳育理念赋能高职院校“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的构建,具有深刻的学理依据。大劳育理念和高职院校“岗课赛证”融合育人的理论基础都植根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劳动价值论,两者在学理基础上具有深刻的一致性。大劳育理念强调人作为伟大而光荣的劳动者的开拓性和创造力,彰显人的劳动价值主体性。而高职院校“岗课赛证”融合育人的实施恰恰需要这种主体精神的赋能,才能从根本上为生产岗位能力要求的技能培养、专业课程教学的技能养成、职业技能大赛的技能训练、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技能运用等确证学生作为劳动者的主体性,激发学生作为劳动者的自觉性,发展学生作为劳动者的创造性。

其二,以大劳育理念映照高职院校“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的建立具有明确的实践依据。大劳动理念凸显劳动创造世界的博大气象、劳动造就历史的恢弘进程、劳动成就幸福的现实状况,在历史、现实与未来生活的贯通中展现劳动的实践伟力。而高职院校“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的建立根源于人类的劳动实践,发端于学校的教育实践,推进于高职院校的教学实践。以大劳育理念映照高职院校“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的建立,使得生产岗位人才培养实践、专业技能课程教学实践、职业技能等级考试活动、职业技能大赛活动等领域  实践活动能够实质性贯通起来。

其三,以大劳育理念指引高职院校“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的建设具有厚重的文化依据。大劳育理念敞现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举世无双的中华知行文化。在知行合一、以知导行、以知促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一体、以行践知、以行证知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彰显劳动教育理念,促进生产工作岗位人才的培养和技术技能水平的提升。 在知行相生中能够以大劳育理念统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连接 ,实现“岗课赛证”达成一体融汇。

三、大劳育理念下高职院校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的基本内容

大劳育理念下高职院校“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的实态,要充分遵循劳动教育规律和高职教育规律,将劳动教育的基本形式与高职教育的核心场域化内容有机化合起来,实现劳动教育综合育人与“岗课赛证”融合育人的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在当前劳动教育的基本形式中,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生产劳动教育、服务性劳动教育三者构成主体部分。因此,大劳育理念下高职院校“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构建的实质,就是将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生产劳动教育、服务性劳动教育贯穿高职院校“岗课赛证”融合育人过程的始终。而大劳育理念下高职院校“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构建的基本内容,就是要以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生产劳动教育、服务性劳动教育为基点,重构高职院校“岗课赛证”融合育人的体系。

1.以日常生活劳动为基础,实现高职院校岗课赛证育人模式的前置性融合

日常生活劳动聚焦学生的劳动习惯养成,在生活化情境中激活学生热爱劳动的基本情感,形成学生对劳动的正确态度,提升学生适应生活的劳动能力。高职院校“岗课赛证”融合育人的前提在于学生拥有正确的劳动认知,对劳动在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中的价值与作用表示认可,对劳动拥有正向的情感,对劳动保持稳定的情绪,愿意接触劳动,愿意走进劳动,愿意以积极心态拥抱劳动。只有在这样的前置要素达成下,高职院校“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才能实施和运行,否则,“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无从谈起,也无法发生。因此,以日常生活劳动为基础,围绕日常生活劳动开展劳动教育活动,可以实现高职院校“岗课赛证”育人模式的前置性融合,夯实“岗课赛证”融合育人的基本前提。

高职院校可以完善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的宏观规划,明确日常生活劳动的目标与任务,制定完整的日常生活教育实施方案,统筹校内外日常生活劳动资源,开发日常生活劳动课程,实施日常生活劳动实践活动。具体来看,首次,开展校园生活劳动。在校园内部,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维护校园物质环境、生态环境、生活环境、饮食环境、文化环境等方面的系列劳动实践活动,例如开展宿舍卫生整理、楼宇保洁、绿化带养护、道路清洁、杂草清除、运动场馆清洁、宣传栏清洁、厕所保洁、食堂保洁等劳动活动。其次,家庭生活劳动。家庭生活劳动是日常生活劳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生活劳动之外,可以要求学生积极参加家庭生活劳动,例如进行家庭卫生打扫、洗涤衣物、买菜做饭等。再次,社会生活劳动。社会生活劳动蕴藏更广阔的日常生活劳动内容。应积极拓展日常生活劳动的场域,利用各类实践平台和载体,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共生活劳动。在校园生活劳动、家庭生活劳动和社会生活劳动中,学生真正沉浸在真实的生活场景和劳动情境之中,从生活的切实需要出发体验劳动,具身性投入彰显着“人间烟火气”的劳动实践,绽放着生活化气息和审美化情趣的劳动观念、价值潜移默化地嵌入到教育生活之中。由此,学生能够较好地形成对劳动的情感认同,从情感上达成对劳动的认可和热爱,从亲近式的“走近”劳动进阶到融入式的“走进”劳动。在情感认同的基础上,学生能够较好地形成对劳动的价值认同,牢固认同劳动创造了人类和人类社会,坚定认同劳动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源、是社会精神财富的蓄水源、是社会进步与变革的推动力,强力认同劳动是锻炼个人意志的重要载体,是涵养个人精神品质的重要元素,是提高个人身体素质的重要因素,是生成个人知识的重要基础,是形成个人技能的重要保障。在价值认同的基础上,学生能够较好地形成对劳动的信仰认同,显著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理论自信,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理论信仰,从灵魂深处达成对劳动最伟大的信仰,从精神深处提振对劳动最光荣的信心,从精魂深处确立对劳动最美丽的信念。 

2.以生产劳动为重点,实现高职院校岗课赛证育人模式的深度化融合

生产性劳动直接面向生产一线,是技术技能训练和应用的主要手段和抓手。在生产性劳动中,学生可以直接面对生产劳动岗位,运用在专业课程教学活动中习得的技术技能解决生产问题,进一步磨砺技能要点,提升技能水平,从而为参加职业技能大赛获得真实场景的训练,并为考取和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打下良好基础。因此,以生产性劳动为主要场域,是推动高职院校“岗课赛证”育人模式实现深度融合的不二法门。

高职院校应通过全方位校企合作,开展深度产教融合,在生产劳动活动中一体化推进“岗课赛证”融合育人。[2]第一,根据各门类生产性劳动的技能要求和生产一线劳动者的技能标准或调整、或优化、或更新、或重置专业课程教学目标和内容。第二,根据农业劳动、工业劳动、商业劳动等各领域生产性劳动的典型工作任务设计专业课程技能教学点和技能训练点。第三,基于生产性劳动的真实工作场景布置专业课程教学场景。第四,依据生产性劳动的情境化工作任务营造专业课程教学情境。第五,遵循生产性劳动的工作任务完成次序和生产工艺流程组织专业课程教学流程。第六,依照生产性劳动的工作任务组织方式和生产工艺的技术路线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教学策略,实现专业课程教学全面对接生产性劳动,达成“岗-课”一体化融通。第七,以各类专业劳动为连接点,将化工工程、电气工程、纺织工程、软件工程、 建筑工程、环境工程、检测工程等领域技能的教育教学与职业技能大赛标准有机融入其中,达成“课-赛”一体化融通。[3]第八,将各领域专业劳动优化组合,合理嵌入到职业技能大赛训练项目之中,在此基础上获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达成化工工程师、电气工程师、纺织工程师、软件工程师、建筑工程师、环境工程师、检测工程师等各类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实现“赛-证”融通。

3.以服务性劳动为补充,实现高职院校岗课赛证育人模式的辅助性融合

服务性劳动以提供各类服务获得劳动价值,是社会劳动不可或缺的形式之一。开展服务性劳动有利于以劳动活动为载体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涵养学生的公益服务精神,让学生在服务他人和社会的劳动活动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升腾家国情怀,陶冶道德情操。在服务性劳动中,学生能够运用所学专业技术和技能开展劳动,推动专业课程教学成果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统一。因此,通过服务性劳动,在实现专业技术和技能的社会价值过程中能够有力彰显职业教育“岗课赛证”融合育人的显著成效。

高职院校应注重结合技术技能教育与教学的实际,通过校政合作,开发服务性劳动系列项目,提供学生进行服务性劳动的渠道,积极在“岗课赛证”一体推进中有机融入服务性劳动活动,从辅助性融合的角度促进高职院校“岗课赛证”的实现。一是要将服务性劳动活动合理嵌入专业课程教学之中,实现专业技能学习与服务性劳动的相互促进。二是将服务性劳动活动有机安排在职业技能大赛的备赛过程之中,实现专业技能训练与服务性劳动的相互滋养。三是将服务性劳动活动有序安排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获取过程之中,实现专业技能水平确证与服务性劳动的相互成就。

总之,在“岗课赛证”一体化融合育人模式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式的必然选择背景下,以大劳育理念赋能“岗课赛证”融汇蕴藏着巨大的人才培养能量,需要进一步探索凝练和总结大劳育理念下“岗课赛证”一体化育人的融通规律,加快技能中国、制造强国建设,助力中国式现代化伟大事业的推进。

参考文献:

[1]陈惠军.新时代高等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内涵式发展刍议[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22(03).

[2]韩艳.高职院校岗课赛证融通育人的现实问题与实施路径——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为例[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23(01).

[3] 何力,赵宇瑛,梁梓枫.基于竞赛引领的“岗课赛证”融合融通探索与实践——以农产品快速检测技术课程为例[J].教育观察,2024,13(07).

注:本文系2022年度常州大学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院研究项目基于大劳育格局的高职教育岗课赛证融合育人体系构建研究1113010012206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