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课堂教学中,改革创新的方向之一就是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渗透其中。然而现在的小学教师自身文化素养不足,并没有认识到中华优秀语文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其育人价值。文章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多方面将其渗透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挖掘其教育价值,探索教学策略,让学生感受中华语文优秀的传统文化底蕴,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及核心素养。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随着科技信息时代的到来,更好的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那么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语文这门学科也变得尤为重要。而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进小学语文教学中这件事,也应当是重中之重,提高中华传统文化在教育教学体系中的比重,可以有效提高小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其自身的国学素养以及民族自信心。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观察,尽管我国目前已经非常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也多次强调了文化创新发展,但在小学的教育体系中传统文化仍然存在轻视等现象,在教导了学生知识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对小学学生进行自身文化底蕴的培养。学校的不重视、老师的不作为,致使了学生的文化气息不够浓郁,培养出了许多行为粗俗,说话做事不讲道理,没有做事准则的人。中华上下五千年悠久历史,在这历史长河中流传下来了诸多古文明,而其中传统文化则是指在一个民族演变过程中所聚集、映射出地一种民族特点和风貌的人文景观。这种传统文化它可以是指百善孝为先的孝、兄恭友悌的悌、谨言慎行的谨、诚信待人的信、是待人友善的善、是勇往直前的勇、是意境悠扬的元曲、是餐桌上的美食文化、是传统节日节气、同样也是中华汉字。相关教育部门曾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强调,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将其在社会传承中得以发扬光大,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策略
2.1利用诗词歌赋培养传统文化兴趣
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语文有利于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道德修养,语文健全人格,语文开拓自己的思维和视野,语文充实自己和提升智慧,语文增强民族自
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语文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兴趣,这个看似平凡的词汇,实则蕴含着教育中最为重要的力量。尤其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兴趣更是他们学习的最好引导。而传统文化教育,则应当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语文教育中,唐诗、宋词、元曲等传统文学作品被视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们不仅展现了古人的才情与智慧,更承载了历史的沧桑与文化的底蕴。因此,将这些经典融入语文教材中,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其中的美妙与深刻,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通过学习诗词歌赋,学生可以增长见识,拓宽视野。唐诗宋词等文学作品所表现出的情感、思想和人生智慧,都是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在品读中,学生不仅仅是在学习语文知识,更是在感悟人生、领悟道理。比如《将进酒》中“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豪放与悲壮,或是《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清幽与唯美,都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这样的学习不仅仅是增加了他们的文学修养,更是在培养他们的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基因,它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和审美观念,对于塑造一个人的人格、修养和品格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学习唐诗宋词,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内容,从而增强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这不仅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文化自信心,更能够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培养他们的民族情感和家国情怀。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相比于枯燥乏味的知识点和抽象概念,传统文化更具有生动性和趣味性,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唐诗宋词中的优美诗句、含蓄意境,元曲中的动人故事、优美曲调,都能够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到美的力量,激发他们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爱。而且,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学生还能够了解到历史文化的底蕴和人类智慧的结晶,这对于激发他们对学习的热情和求知欲是非常有益的。因此,中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应当从兴趣入手。只有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够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和满足,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提升素养,实现全面发展。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应当成为学生们探索的乐园,让他们在其中感受到美的力量,汲取智慧的养分,从而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2利用传统节日渗透传统文化价值
传统节日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的载体,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反映了民族的精神风貌和生活习俗。在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不仅形式多样,而且内容丰富,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在语文学科中,关于传统节日的文字也是层出不穷,这为教师们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可以通过挖掘传统节日的内涵,在向学生传递知识的同时,营造浓厚的传统节日氛围,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认同。比如,在春节期间可以开展“抄春联”书法比赛,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中国传统书法的魅力,感受汉字的美妙之处;在元宵节可以开展“猜灯谜”活动,让学生通过猜谜语的方式了解中国传统的文化典故和寓意,增强他们的文化素养和智慧。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传统节日的了解,更能够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另外,在清明节期间可以组织清明节诗词朗诵会,让学生朗诵或欣赏与清明节相关的诗词,如《清明》《挽歌》等,从诗词中感受中国人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体味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意义。同时,教师可以结合诗词的背景知识和文学特点,向学生介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词的艺术魅力。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节日的意义,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3借助汉字建立传统文化认知
汉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对学生而言,汉字不仅是学习语文的基础,更是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在日常教育中,我们应该充分发挥汉字在语文学科中的作用,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尽可能地追溯汉字的起源及其演变过程,让学生通过学习汉字、研究汉字,探索和挖掘汉字深层的文化内涵,从中领悟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汉字的起源及演变过程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汉字的形成与发展。汉字源远流长,它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从最初的象形文字到后来的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等,每一种文字形式都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和人们的生活经验。比如说:在教学《姓氏歌》这一节目时,教师可以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从教学的开始到结束,都可以通过巧妙的设计,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姓氏文化的内涵,增强他们对自己文化传承的认同感。在教学的开端,教师可以通过自我介绍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姓氏的重要性。例如,教师可以说:“我姓朱,我爸爸姓朱,我爷爷姓朱,我太爷爷姓朱……”这样的自我介绍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姓氏的代代相传,也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姓氏所承载的家族血脉传承的重要性。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姓氏文化的内涵,从而对其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起探讨《百家姓》这一古老的文化遗产。在课程接近尾声时,教师可以展示《百家姓》,让学生从中找到自己的姓氏。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自己的姓氏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增强对自己文化传承的自豪感。同时,学生也能够通过《百家姓》了解到更多不同姓氏的由来和历史背景,从而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不仅可以在学习《姓氏歌》这一节目的过程中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也能够增强对自己姓氏的自豪感和认同感。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文化传承的重视程度,也能够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探讨,我们可以发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更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因此,我们应该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中,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吴志颖.语文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的路径探析[J].教师博览(科研版),2021语文(27):75-76.
[2]陆兰仙.让语文课堂走向自主开放[J].语文大世界,2019(06):69-72.
[3]黎勇锃.浅谈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中的渗透[J].当代家庭教育,2020(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