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澧县第二中学415500
摘要: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发生了一定变化,如何提高教育质量、增强教学有效性时广大一线教师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建模教学法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在具体教学中需要高中数学教师积极应用建模教学法,帮助学生及时吸收和内化教师所讲授内容,提高其学习质量。本文对新高考下高中建模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制定有效解决策略,旨在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中数学;建模教学;问题及对策
高中数学建模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为了保证建模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数学教师提高思想站位,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以及教育改革要求合理性应用建模教学法,使其与学生的发展相适应,提高教学有效性;此外,作为教学指导者,数学教师需要明确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为其提供更为优质的教学服务、提高学生满意度。
一、讲解建模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为了发挥出数学建模教学法的优势,需要教师积极在课堂中渗透建模思想,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建模思想并积极应用,发展其思维。在以往的建模教学中,部分教师未能对该思想进行深入讲解,致使学生在应用该学习方法时出现错误,影响其学习效果。还有个别学生在搭建模式时未能考虑到自身学习能力和数学知识点内容,无法发挥出建模学习的优越性。针对于这种情况,需要数学教师提高思想认知水平,结合学生实际学情对数学模型进行建立,夯实学生数学知识并建立独属于学生自己的学习体系。
例如,在学到“三角函数”时,考虑到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教师首先可以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梳理和整合,在此基础上掌握单元重点和难点。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较为紧密,教师可以从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通过探究类问题的引入,鼓励学生利用数学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探究。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数学模型的建立对模型概念以及应用方法进行熟悉和掌握,提高学生的模型意识。此外,为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教师可以通过课后作业的布置,引导学生在自我学习中对数学模型进行建立和应用,在提高其数学知识储备数量和质量的同时培养其模型应用意识。
二、巧用数学实验教学,发展学生建模思维
数学教材内容较为枯燥,学生学习起来存在一定难度。教师可以借助于数学建模教学法的应用拉近学生与数学知识的距离,减少学生的抵触性心理。在以往的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在渗透建模思想时往往从自己的角度入手进行教学设计,脱离于学生的实际学情展开教学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针对此,教师可以通过数学实验的开展,通过新颖的教学形式践行建模理念,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例如,在学到“直线与方程”时,教师可以通过学习任务单的形式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对问题进行探究。随后,教师引导学生按照问题分析-思考探究-解决问题的步骤对数学知识进行掌握,使学生能够于无形中掌握建模学习的思想,结束探究式学习后,学生可以将自己小组的学习成果进行分享,在互相交流中激活学生的思维。在这一课堂教学模式下,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将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培养学生建模思维。
三、创设数学情境,鼓励学生运用建模思维解决问题
情境教学法作为一种先进教学手段,旨在帮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对数学知识进行体会和分析。在以往的建模教学中,部分高中教师在建模时忽略了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建模认知障碍,阻碍了建模教学的顺利落实。针对此,教师可以将建模教学法与情境教学法相融合,结合教材内容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使其能够在变化多样的数学模型中进行学习。
例如,在学到“统计”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创设如下情境:观察小区内的用水情况,并将调查结果绘制成表格,通过直观具体的形式将本小区的用水情况进行呈现和分析。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按照实地调查、数据收集、表格绘制以及数据分析的顺序进行模型的建立和应用,领会模型学习的实际价值。通过数学模型的建立,可以帮助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在这一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其科学的学习态度,通过模型学习训练,使学生在面对复杂的数学问题能够深入探究、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结束语:在高中数学建模教学中,为了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实施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积极探索全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在愉悦和谐的学习环境中习得新知、感受到数学学科的魅力;针对于学生的课堂表现需要教师予以关注,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使其更具有针对性,在这一背景下,学生能够获得独特的学习体验、提升其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林中奖.高中数学建模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名师在线,2023,(12):32-34.
[2]周敏敏.浅议高中数学概率统计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0,(17):18-19.
[3]罗贤龙.以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的高中数学解题教学研究[J].数理天地(高中版),2023,(23):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