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讲述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追问”这一教学方法的思考和探索。通过查找资料和自我反思,作者认识到追问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应关注其实效性,关注学生的情绪反应和自我价值,以及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追问”在德育中的重要作用,教者应以尊重的态度进行教学,培养巩固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最后,作者表达了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和对教师职责的坚定承诺。
关键词:课堂追问,教育艺术,教师角色,以生为本
一次校内公开课后,在评课环节,老校长面含微笑地对我说:“别的都很好,就是有一点要注意,不要在课堂上追问学生。”我明白这是老校长对年轻教师的关爱,但并没有马上理解。
带着疑问翻查资料。
“追问”,有助于教师掌握教学进度,从而实现问题的真正解决;同时,它也能激发其他学生的积极思考,培育他们的创新思维和问题意识,提升他们探索和解答问题的技巧;此外,它还能活跃课堂环境,将错误转化为宝贵的资源。
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针对性:追问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能够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维方向和理解程度。
2.启发性:追问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进行深入思考,发现问题的本质。
3.互动性:追问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过程,能够增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另外,追问在德育中也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它可以帮助学生澄清和巩固正确的价值观。通过追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道德问题进行深入思考,让他们明白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其次,追问能够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在追问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分析和评价各种道德观点和行为,从而提高自己的道德判断能力。最后,追问可以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当学生深入思考道德问题时,他们可能会产生共鸣或反感,这种情感体验有助于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感。
既然“追问”的好处这么多,可是,老校长却说“不要在课堂上追问学生”。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带着疑问继续翻查资料。
在《提升学生课堂表现的50个策略》一书中,安奈特·布鲁肖提出了解决方案:关注自己的行为,并思考自己是否故意在他人面前让学生尴尬。
我恍然大悟,原来,不是追问本身不可取,而是要考虑追问的实质效用。优质的提问方式是最珍贵的教育工具,反之,不合适的提问可能会让学生感到压力和焦虑,进一步导致他们在理解上遇到难题,引发情感的急躁。容易导致学生对此感到冷漠,甚至可能不经意间给学生带来尴尬。
顿悟之后终于明白老校长的语重心长。感谢老校长将他的教育理念,长期积累的教育经验传递给我们这些年轻的教师,更感动于他的博大的胸怀和处处为他人着想的仁心!让我时刻谨记:不要让学生在你的课堂上难堪。
一位知名人士曾经表述过:“只有将对自己专业的热爱和对学生的热爱融为一体,才能称得上是一个优秀的教师。虽然这个观点听起来很简单,但实际执行起来却并不那么简单。实现一天优秀教师的梦想并不困难,但要想长期将这一理念付诸实践,更为困难的是要成为一位具有崇高品德和出色教学能力的优秀教师。
我一直非常赞赏这两句话:“假如我是孩子”和“假如是我的孩子”。通过这样的角度理解和情绪反应,我对待学生的要求减轻,更加包容。它减少抱怨和不满,增加了谅解。减少责备,多一份敬意。尽全力营造出轻松、融洽、乐观的学习环境,成为学生的赞美者、照顾者、指路人,激发他们的自尊与独立,这不就是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终身所坚守的理念吗?
遗憾的是,我们曾经是否有意无意中就沦为了逗趣的“笑客”与严肃的“判官”。在学生们在课堂上发表观点后,教师询问其他学生:刚才这位同学的表述是否有不足之处?有谁可以指出这个问题的答案呢?因此,一伙人专注地寻找并修改错误,无视刚才的那个同学此刻面色阴沉,埋下了头,搓着手。你可以设想一下,他(她)可能会经历怎样的紧张情绪……尽管这并非是体罚行为,但它却显示出对学生个性的轻视。我又想起了那两句话:“假如我是孩子”和“假如是我的孩子”……
回想起我们平时的语文课堂,那一人言的课堂,那嗫嚅嗫嚅的回答,不仅学生感到无从下手,而且教师也感到十分尴尬。我觉得,尽管课程改革极力倡导全面的语言教育,并且坚持以人为核心的授课方式,期待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扮演理解与进步的关键角色,但是,在真正的教学环节,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的互动,还是他们的参与,我们是否真正考虑到了他们的情绪反应?我们是否对学生的自我价值给予足够的关注,或者说我们是否故意模糊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引领与控制,以及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角与被角的边界?对于那些尚未找到答案的问题,或者刚刚开始思考的学生,却不得不接受教师的突然提问,这种情况实在是令人尴尬。尽管学生已经对某个问题做好了准备,但他们又渴望去尝试,却又不能主动去回答,只能等待教师的点名机会或者不知道何时才能轮到的排队结果,这种情况实在是令人无奈。
无法避免地会质疑: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原本应当洋溢着热情和活力的教室,转化为充斥着压迫、失落和惊慌的“精神屠宰场”。我们难道不应该重新理解何谓“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难道不应该以尊重的态度来面对眼前的这群生物吗?
新优质教育的观点是:唯有将学生视为他们自己,我们才能真心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培育,也才能深入理解知识和技术所蕴含的教育价值和重要性,进一步让这些知识和技巧丰富和发展我们的个体,“让孩子的生活充满活力”、“让教师过上一种全面且快乐的教育生活”,这些都将成为现实。这才是教育的本真吧!爱护我们的教师和同事们,请勿再将自己塑造成一个滑稽的“笑柄”和严肃的“裁判”,这样做可能会增强教师的权威和形象,但实际上却会对教师的权威和形象造成伤害。不应将原本应该充满活力和生气的教室,转变为充斥着压力、失落和恐惧的“精神屠宰场”。
如何打造完美课堂?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生活质量?教师与学生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我们需要以一颗充满关爱的心态去接纳每一位学生,防止在公共场合给他们造成困扰,同时也不能让我们的学生在我们的课堂上感到尴尬。唯有如此,我们的老师才能理解学生的心声,也才能塑造出一个富含精神的优秀导师。我渴望成为这样的师者!
于是,我们出发去寻找温暖的教育。
在探索的过程中,我不断回忆着《夸父逐日》这个古老的传说。在千年悠悠岁月中,蓦然回首这短短的三十七个字,温暖地伴随着我们走过,从未离开过。当我们以热切的心态审视校园时,我们就会想起那一串串勇于走“大泽”的名单:男一号老师,腰病缠身,批改作业时竟以马步蹲姿,但他仍然保持着激情的课堂,不改其乐;男二号老师,眼睛高度近视,批改作业时弯腰贴纸,但他仍孜孜不倦,不改其乐;女一号老师,父亲病重住院,家里、学校、医院来回奔忙,但她却强忍焦虑,强颜笑意,不改其乐的为学生送上暖暖的爱意。 凝视着他们的身影,我深情地向他们致敬,向那些不改其乐的我的可敬又可爱的同仁们致以一句:就这样被你征服! 当曾经的学子,回归校园,冲我傻笑,给我一个大大的熊抱的时候;当我的爱徒,在教室的黑板上写下:“星宿老仙,法力无边。跟着老田,助你成仙”的打油诗的时候,我又想起了那首经典老歌:什么都愿意,什么都愿意为你!
实际上,勇于坚持也是一种日积月累的过程。坚定意味着一直保有一颗真诚的内心,对所热衷的教育行业,对所深爱的学生们毫无保留地付出,这是我们学院永远的核心理念,也是我们愿意用生命书写历史的坚定承诺。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表述过,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并且都有属于自己的梦想。我,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也有自己的梦想,那就是:拥有一颗热心,一腔热血,在责任与担当中践行育人之路!但愿每一位教师都能做教育的追光人。
今天,我为所有奋战在教育一线,辛勤工作,甘做吐丝春蚕,俯首孺子牛的老师们证言!因为,“捧着一颗心来”我心依然,初心不忘!痴心不改!
传道授业与解惑;奉献青春与热情;追寻光明和真理;师德建设永远在路上!
参考文献:
〔1〕安奈特·布鲁肖.提升学生课堂表现的50个策略[M].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外文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