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地理情境教学,培养地理核心素养,——以2023年高考地理新课标卷37题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7
/ 3

创设地理情境教学,培养地理核心素养——以2023年高考地理新课标卷37题为例

李婷婷

安徽省阜阳第一中学 236000

摘要:《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在教学与评价建议中,提倡尝试更多地运用问题式教学,在地理情境中,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开展情境教学已成为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本文以2023年高考地理新课标37题为例,重点分析本题创设情境的问题链及试题背后所体现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以期运用到高中地理实际教学中,为地理情景教学和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等地理核心素养提供借鉴。

关键字:情景教学,综合思维,地理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提到核心素养应通过学生在应对复杂现实情境时的外在表现加以推断。在各类“情境”中,包括联系学生日常生活的情景境,地理与生产联系的情境以及地理学术情境。研究高考题的试题情境,能更好的将地理核心素养融合到地理情境教学中。本文以2023年高考地理新课标37题为例,重点分析本题创设情境的问题链及试题背后所体现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以期运用到高中地理实际教学中,为地理情景教学和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等地理核心素养提供借鉴。

一、试题呈现

IMG_256【2023年全国新课标卷37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可分为内源类有机物(主要来自湖中浮游生物排放和降解)和外源类有机物(主要为入湖河水携带的腐殖质等)。图7所示湖泊均为可人工调控水量的天然湖泊,其中洪泽湖有淮河注入,泥沙沉积多,湖底高于周边地面。有研究表明,各湖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多在夏季达到峰值,外源类有机物降解量秋季大于夏季;洪水期不泄洪和泄洪两种情形下,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差异大;洪泽湖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峰值出现的时间常滞后于其他湖泊。28分

(1)指出冬、夏季高邮湖内源类有机物占湖水溶解性有机物比例的高低(4分)

(2)说明图示湖泊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多在夏季达到峰值的气候原因。(6分)

(3)解释图示湖泊外源类有机物降解量秋季大于夏季的原因。(4分)

(4)分析洪水期不泄洪和泄洪两种情形下,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含量不同的原因(8分)

(5)根据洪泽湖的特征,解释洪泽湖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峰值出现时间常滞后的现象。6分

、试题溯源

1.选材、结构和来源

(1)本题素材来源于2012年2月湖泊科学陈小锋等《江苏省西部湖泊溶解性有机物光谱学特征和来源解析》。试题以我国东部地区京杭大运河和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沿线五个湖泊溶解性有机物的构成与变化特点为情境,考查载体属于学习探索情境,考查核心知识是水循环和各种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2)试题围绕湖泊溶解性有机物的含量变化的主题,有梯度、多角度设置问题链,从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深入,重视综合思维和逻辑推理过程。从湖泊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在不同季节变化的特点纵向深化设计,通过图文材料提供表征现象,分析湖泊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在不同时空尺度和主导因素下的不同特点,从指出“不同季节个体内源类有机物比例的高低”,向“说明、解释、分析、根据特点推测”的过程性思维逐级过渡。突出了提取信息、调动知识、归纳特征、阐释过程、论证结论等地理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的考查,反映了科学方法下解决问题的合理路径。

68f206eca78adfac1c5964bfb71f4322.考查目标、核心素养、能力要求

3.与课标、教材的联系

(1)本试题涉及的课标内容要求包括:

①必修一1.7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②选择性必修一1.6绘制示意图,解释各类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

③选择性必修一1.9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

(2)本试题涉及的教材内容主要包括:

①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水循环》,在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这部分内容中,介绍了“地球上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提供表3.1地球上不同水体的更新周期,“地表径流源源不断地向海洋输送大量的泥沙、有机物和无机盐类”等水循环的地理意义。通过这部分教材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在脑海中形成湖泊溶解性有机物一部分来自于地表径流,同时水体在不断更新的地理思维,用于解答第(1)和(3)问。

②选择性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在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中,学习了河流与湖泊相互补给的季节变化特点,从而为学生分析“湖泊溶解性有机物在同季节的变化特点”提供思路和方法,用于解答第(2)和(4)问。

③选择性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这部分教材内容为试题提供了地理学的思想方法基础,即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用于解答第(2)和(5)问。

三、试题分析

新课标37题以“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的含量变化”为情境主题,以文字和区域地图为载体,置问题链。5个问题彼此之间关联性强,从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延续了高考题小切口,深挖掘的特点,重点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过程。

1.第1问要求“指出……比例高低”,就地理事物本身描述客观现象,虽然不要求分析原因但实则也考查了学生推理因果关系的能力。中心词是“比例”,即一个分数,据题目设问可知分子是内源类有机物,分母是溶解性有机物。材料知,分母溶解性有机物包括内源类有机物(浮游生物)和外源类有机物(腐殖质)两部分,因此题目转变为判断冬夏季主要的溶解性有机物为哪一种。根据题目提供的区域地图可知,本地为季风气候区,与冬季相比,该区湖泊夏季降水量大,水循环强度大,补给多,河流携带来的外源类有机物更多,故夏季高邮湖湖水溶解性有机物以外源类有机物为主;而冬季水循环强度小,补给小,此时高邮湖湖水溶解性有机物以自身浮游生物排放和降解的内源类有机物为主。因此答案为“冬季内源类有机物占比高;夏季内源类有机物占比低。”

2.第2问要求“说明……气候原因”,属于原因分析类题目,重点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气候原因须从气候的两大要素:气温和降水进行分析。设问要求围绕“溶解性有机物含量达到峰值”进行原因分析材料可知,溶解性有机物包括河携带的外源类有机物和自身浮游生物排放降解的内源类有机物。结合该区域季风气候特征可知,夏季高温多雨。从气温方面,夏季高温利于湖中浮游生物排放和降解,利于內源类有机物含量增加;从降水方面,夏季多雨会增加入湖河水的补给量,使汇入湖泊的腐殖质等外类有机物含量增加。内源类有机物和外源类有机物都增加,使该区域湖泊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多在夏季达到峰值。

3.第3问要求“解释……原因”,也属于原因类题目分析,但关键词从“含量”转换为“降解量”。由第2问可知,湖泊外源类有机物含量夏季大于秋季,即外源类有机物夏季产生量大于秋季。但本题设问却以逆向思维让考生解释外源类有机物降解量秋季大于夏季的原因。这就要求考生具有“影响降解量的因素”等知识储备,这点要求能力较高,题目具有层次选拔性作用。影响降解量的因素不仅要具备充足的物源可供降解更需要水流为腐殖质提供稳定的降解环境

从物源多的角度分析,虽然秋季降水少于夏季,入湖河水携带的外源类有机物含量相对减少,但仍处于收入大于支出的状态,因此从夏到秋积累的腐殖质总量(即积累量)要多于夏季。从动力弱的角度分析,该区秋季降水补给小于夏季,入湖水量减少,在其他外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流速与流量呈正相关,故秋季湖水流速慢,更新速度,为降解外源类有机物提供了较为稳定的环境。

4.第4问要求“分析……原因”,关键词再次回到“溶解性有机物的含量”上,要求考生分析在“不泄洪”和“泄洪”两种情形下溶解性有机物的含量不同的成因。无论是“不泄洪”还是“泄洪”,前提都是在“洪水期”,因此分析差异主要体现在排水量的差异上。

不泄洪时,排水量小,即排水量小于来水量,因此入湖水量多使湖泊水位上升,腐殖质(外源类有机物)增加,同时腐殖质进一步可分解为营养盐,为浮游生物(内源类有机物)提供的良好的生长环境,外源类有机物与内源类有机物都增多因此不泄洪时溶解性有机物含量较高。

泄洪时,排水量大,即排水量大于来水量,此时湖水水位下降,入湖河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含量较低,与之相比下泄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含量较高,对湖水起到了较强的稀释作用,因此下泄时,溶解性有机物含量较低。

  1. 第5问要求“解释……现象”,看似是现象的描述,但关键词在于解释,仍需要分析原因。此题要求以具体的“洪泽湖特征”进行分析。根据第2问可知峰值出现在夏季,所以推测“时间滞后”应该位于“夏季之后”。根据文字材料可知洪泽湖“有淮河注入泥沙沉积多,湖底高于周边地面”。淮河注入洪泽湖使降水丰沛的夏季入湖水量多,使有机质含量上升过程减缓,再加上湖底高于周边地面,使湖泊水位升高,防洪压力大。为达到防洪目的,需多次调峰,因此泄洪变得更加频繁,从而导致洪水期持续时间进一步延长。根据第4问可知,每一次泄洪都会使溶解性有机物含量降低,多次泄洪最终使峰值出现时间进一步滞后。

四、变式拓展

结合37题情境背景,选取2020湖北襄阳四中·高三模拟测试题中37题进行变式拓展。试题如下:

研究表明,近现代湖泊沉积物中有机碳(有机物中的碳元素)的快速增加是气候变暖和人类干扰共同作用导致的。1860 年以来,博斯腾湖沉积物中碳沉积速率整体上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尤其是1950年以来快速增加,西部湖区要高于东部湖区,但无机碳(碳酸盐)的累积速率明显高于有机碳累积速率。图示意博斯腾湖及周边环境

(1)分析气候变暖对博斯腾湖有机碳沉积速率增加的作用。

(2)降水增加会增加湖泊的有机碳沉积,但研究表明博斯腾湖有机碳沉积与降水量相关性不显著,对此作出合理解释。

(3)分析1950年以后博斯腾湖西部有机碳沉积明显高于东部的原因。

(4)指出博斯腾湖无机碳累积速率高于有机碳的自然原因。

本题属于学习探索情境,以“博斯腾湖有机碳沉积速率增加”为情境主题,主要考查学生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以及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涉及的地理核心素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本题的基本概念主要考查有机碳沉积速率无机碳累积速率。考查的基本原理水平衡原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为主。以本题的第1问和第4问分析地理情境中的核心素养。

(1)分析气候变暖对博斯腾湖有机碳沉积速率增加的作用。

第1问考查“分析……的作用”,关键词是“有机碳沉积速率”

9009518e67a322d2692c1be4e4d4286(4)指出博斯腾湖无机碳累积速率高于有机碳的自然原因。

1ae1d213759eb64e0e4bf62aa04e79f第4问考查“指出……的自然原因”,关键词为“无机碳累积速率高于有机碳”

五、试题启示

1.综合性与区域性的和谐统一。

首先是学科综合。整道试题涉及地理、生物、化学等学科,体现高考对学科融合的重要程度越来越明显。这也是新高考背景下推崇项目式学习的重要体现。其次是要素综合。尤其是第2问让回答的是“气候”原因。进一步让考生联系“水文”与“气候”两大自然要素间的关系,考查对考生多要素综合分析的能力。最后是时空综合。5个设问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两大维度展开,一定程度上考查了学生对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观的理解,提升学生运用尺度观思想分析地理现象。

2.地理教学宜采用主题式大单元情境教学,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

高考真题都是基于真实情境大单元主题展开,涉及多个相关的地理问题和多本地理教材,同时也涉及不同学科,本题中的的溶解性有机物的含量和降解涉及化学、生物等学科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故地理教学宜采用大单元教学设计,开展基于真实情境的深度学习。可将高考真题情境运用到教学中,将高考题设问依据学情层层拆解,使之适应当前高中地理教学。

3.地理教学重视概念与原理。

本题涉及的地理概念包括:溶解性有机物、降解量、泄洪。涉及的地理原理包括:水平衡原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地理概念的正确解读,地理原理的灵活运用对解题至关重要,对解决实际地理问题也至关重要。所以教学中应重视地理概念和地理原理的学习。

4.重视地理过程分析结合情境教学,培养学生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近年来地理地理过程类试题成为高考的重点,而且由关注要素综合转变为关注要素过程,时空多维度综合,注重地理事物时空格局与过程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对于地理过程类试题答题,我们要培养学生相应的思路和方法,以某一区域或某一事象,结合教材具体实例,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运用逆向思维,找出过程原因;抓住时间轴线,捋顺过程环节;剖析直观图像,归纳过程特征;归纳过程规律,预测未来演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张娜娜.浅谈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下的高中地理情境教学[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1(6):49-50.

[3]罗红娟.情境教学在高中地理课堂运用的探讨[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0(18):14-15.

[4]李琴.新课程下高中地理情境教学策略[J].考试周刊,2023(36):142-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