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应用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2
/ 2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应用探究

江国龙

江西省婺源县紫阳第二小学 江西 上饶 333200

摘要:小学数学教育的核心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这种能力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因为它涉及到逻辑思维、创新思维和实际应用等多个方面。解决问题是新课改后从传统应用题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新题型,着重培养、提升和考查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来解决现实数学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解决问题;深度审题;数形结合;合理想象;

解决问题是一项致力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培养和提升的重要题型,相较于传统的应用题,其在问题呈现形式上更为丰富多元,对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其成为小学数学的重难点。要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首先要确保他们对数学的基本概念有清晰的理解。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强化学生的基础概念,包括讲解、练习、游戏等,确保学生能够在扎实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深度审题是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

一是理清解决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解决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是实现问题解决的关键所在,要引导学生培养找数量关系的审题习惯,借助符号语言表示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进而正确列出算式,水到渠成地解决问题。二是挖掘解决问题中的隐性信息。解决问题逐渐淡化数学运算的考查,而更侧重于学生逻辑思维的考查,因此解决问题中的陷阱到处存在,这也要求学生在审题过程中条分缕析、抽丝剥茧,挖掘出隐藏在图片或文字中的重要信息。如解决问题:“甲乙两车同时从A地出发,其中甲车速度为85千米/小时,乙车速度为100千米每小时,那么2.5小时后两车相距多少千米?”很多学生的答案为2.5×(100-85)=37.5(千米)。而没有考虑另一种潜在的可能———背向行驶,当甲乙两车背向行驶时,2.5小时后两车相距2.5×(100+85)=462.5(千米)。学生需要从题干中发现问题陷阱,然后通过分类讨论,列出所有可能的情况,做到全面分析问题,进而正确解答问题。

二、数形结合是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法宝

小学生形象思维较为敏捷,对抽象的语言文字的理解缺乏敏感度,而直观形象的图形能起到化抽象为直观的效果。数形结合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很好地将数与形结合起来,以形助数,帮助学生理解问题,寻找解决问题思路,迅速又准确地解好题。

三、合理想象是解决问题的窍门

数学解决问题侧重于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不偏重解决问题的结果,注重学生数学发散思维、创新能力的考查和培养。因此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不要对学生的解题方法做过多干预,只要能达到解决问题的目标,就要允许和鼓励学生用另辟蹊径的解题方法。

一是运用假设法辅助解决问题。二是运用转化法辅助解决问题。转化是小学数学解决问题中常用的一种方法,能把较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能把未知的问题变为已知的问题。

如问题:“妈妈买了2千克柑橘和5千克鸭梨,共花了28.6元。每千克柑橘的价格是鸭梨的4倍,每千克柑橘和鸭梨各多少元?”分析:“每千克柑橘的价格是鸭梨的4倍”,这句话就是转化的条件。可以引导学生这样想:买1千克柑橘的价钱可以买4千克鸭梨,那么买2千克柑橘的价钱可以买2×4=8千克鸭梨。所以总共花了28.6元相当于买了(8+5)千克鸭梨所花的钱。通过转换,问题就得以解决了。

四、数学模型是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捷径

数学建模是高阶数学核心素养,要求从数学问题中抽象出能反映一类数学问题本质、解决同类型数学问题的数学模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精准化解决问题的目的。从本质上来说,数学建模在于解决问题,故而数学建模是促进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

如数量关系的解决问题:

1. 已知两数的和为96,大数比小数大6,求这两个数是多少?

2.已知两数的和为96,大数是小数的7倍,求这两个数是多少?

这类数量关系的解决问题是中年级数学中常见的重要题型,如果生硬地穷举计算,则耗费极大的时间,难度也很大,而通过建立模型,则能够迅速地实现问题的解决。

问题一中,已知两数的和以及两数的差,求两数,我们可以将其归为“和差问题”的数学模型。由于小数加上两数差就是大数,两数和加上两数差便是大数的2倍;大数减去两数差就是小数,两数和减去两数差是小数的2倍。因此,我们可以提炼出一个计算公式:大数=(和+差)÷2,小数=(和-差)÷2,既可以先求大数,也可以先求小数,问题便迎刃而解了。通过代入“和差问题”模型,迅速解得大数为(96+6)÷2=51,小数为(96-6)÷2=45。

问题二中,已知两数的和以及大数与小数的倍数关系,求两数,我们不妨将其归为“和倍问题”的数学模型。运用方程思想,假设小数为x,则大数为7x,所以8x=96,得出小数为12,大数为84。因而可以提炼出一个计算公式:小数=和÷(倍数+1),大数=小数×倍数。通过代入“和倍问题”模型,迅速求得小数=96÷(7+1)=12,大数=12×7=84。

其他类似的模型问题数不胜数,包括教材中典型的“鸡兔同笼”模型、“植树问题”模型等等。要从逻辑推理出发,让学生亲历模型建立的过程,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这样就能够理解和记忆模型,熟练地代入公式和计算方法,轻松地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解决问题作为小学数学的一个主要题型,着重考查学生知识应用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提高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和核心素养的桥梁。培养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能力需要多方面的策略和努力。通过强化基础概念、提高问题理解和分析能力、培养逻辑思维、多样化解题方法、加强实践应用、合作学习与讨论、教师引导与反馈以及激发创新思维等方式,教师可以帮助学生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楠.小学低年段解决问题中“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21(06):104-108.

[2]邢绘君,吴毓栴,朱兆岩.构建“解决问题链”的实践与思考[J].基础教育课程,2021(20):35-41.

[3]王玉霞.建立数学模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J].当代家庭教育,2021(30):185-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