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孩子的养成习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01
/ 2

浅谈如何培养孩子的养成习惯

云南省德宏州陇川县第一小学 

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不仅在这个阶段积累知识,还在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引导角色,因为学生的良好习惯不仅能提高课堂效率和质量,还有助于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教师需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他们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做好准备,逐步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本文主要从学生行为习惯养成能力的培养、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学生交往能力的培养个方面来阐述养成习惯的培养策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养成习惯 教师示范 诱导鼓励  自学能力 健康人格

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必要的能力将使他们受益终身,同时也会对家庭和社会产生积极影响。小学教师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同时,也应注重培养他们必要的能力,这不仅使学生受益,也为家庭和社会做出贡献。教育工作者应该认识到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不仅仅是教学的一部分,更是为社会培养具有综合素养的新一代人才的责任和使命。只有共同努力,才能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学生行为习惯养成能力的培养

对于现阶段的小学生,需要关注的问题很多,但最关键的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在语言方面,要求学生使用礼貌用语,语言表达简洁、流畅、正确,特别是说话时要避免使用“这个”“那个”“嗯嗯”等无意义的词语。在动作方面,要求学生保持端正坐姿、站姿,步伐稳健,眨眼次数适中。在生活方面,要求学生养成每天刷牙、经常洗澡、早睡早起、不挑食、不乱吃零食、饭前便后洗手等良好生活习惯。在学习方面,要求学生保持注意力集中,按时完成作业,善于思考和提问,勤奋记忆等。

、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1. 阐述说明

除了直接说明如何做得好和如何避免错误外,还可以借助低年级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儿歌等形式来进行说明。通过这些形式,可以生动地向他们展示正确的行为和习惯,让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例如,可以通过故事中的角色展示如何使用礼貌用语、保持良好的动作习惯或者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还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记忆和理解所要求的行为规范。透过童话、故事和儿歌的形式,教育者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2.教师示范

在教育过程中,可以先示范正确的做法,让学生观摩后模仿,比如握笔的姿势、坐姿、站姿、行走姿势等。通过示范,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应该如何做,有助于他们快速掌握正确的习惯。在指导学生做作业时,可以以优秀生的作业为榜样,鼓励其他学生向他们学习。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明白优秀作业的标准和要求,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通过示范和榜样的引导,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养成良好的习惯和提高学习效果。

3. 诱导鼓励

教师在发现学生表现良好的习惯和行为时,应该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同时对学生不良的习惯和行为进行纠正和提示。比如,当教师发现学生坐姿不正确时,可以通过正面的方式进行引导:“看看小明,他坐得真好。”这样可以激励那些表现良好的学生继续保持好习惯,同时让那些坐姿不正确的学生意识到问题并主动改正。通过及时的表扬和引导,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标准,促进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和行为,提高整体的学习氛围和效果。

、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学习,让学生自己掌握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

1. 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学习动力是他们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推动力。要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效率,必须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并具体指导他们如何进行自主学习,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自信心和动力,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发展潜力的重要途径。

2. 让学生自主学习

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有些教师可能会担心学生在自由探索中会偏离教学任务,因此采用“常规”方式来限制学生的行动,忽视了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引导他们进行独立阅读、思考,自我检查和监督。当遇到困难或难题时,学生应该多动脑筋,积极探索,努力理解问题并解决难题。在具体情境中,要拓展学生的思维,鼓励他们寻找更有效、更科学的学习方法。教师应该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变得“思考学习、享受学习、掌握学习”。这样的教育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成就感。

、学生交往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是教育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在当今社会,人际交往已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技能,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和成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并为他们提供适当的指导和支持。

总而言之,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最终目标是帮助他们发展健康的人格,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在小学生看来,老师是除了父母外陪伴他们时间最长、最亲近的人。孩子们对老师的依赖程度堪比对父母的依赖。班主任应该将每个学生视为独立的个体,尊重他们的人格,了解他们的需求,引导他们的成长,充分挖掘他们身上的潜力,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帮助他们建立快乐、积极的心态,为他们未来幸福生活打下基础。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可能会给他们带来终身受益,这也是老师能够给予学生最宝贵的礼物。

参考文献:

1.林银华,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探究  考试周刊, 2023(46): p. 60-65.

2.姚利华,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师博览, 2023(33): p. 48-50.

3.刘立学, 小学生安全防范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 当代家庭教育, 2020(11): p. 25.

4.洪秋波, 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沟通交往能力 新教育, 2023(01): p. 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