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交通大学 重庆市 40074
摘要:在城市轨道规划中,科学、合理的道路景观设计可以增强道路的稳定性,将城市地域性与文化植入交通景观设计中,不但可以体现城市的地方人文特征,同时又可以为城市抒写新名片。本文将以重庆轨道交通为例,以地域文化为导向,提出了的地域文化空间的"活化"、轨道与楼群"复合化"、地域性文化景观"生态化"的景观提升策略。
关键词:轨道交通;地域文化;交通景观
正文
近些年,由于中国城市的交通设施规模日益扩大,交通路网设计工作也随之推进,城市交通景观设计应融合城市地域性的人文景观特点。从全球化景观发展视角来看,城市地域性文化景观受到广泛关注。而轨道交通风景又是城市交通网空间的主体景观,因此必须具备鲜明的都市人文元素,才能满足城市轨道路网的发展规划。虽然城市轨道交通在现代都市公共交通中的所占比例已经愈来愈大,但人们对城市轨道交通在风景方面的深入研究却较少。城市轨道交通的景观问题也是现代轨道交通设计所面临的新课题。
一、研究背景
地域文明是指生存于特定区域的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通过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产生的,并进一步积累、发展和提高起来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全部结果[1]。不同的地区,由于天然地理环境不同以及人类在开发利用、改变自然,发展人类文明的手段、水平上的差异,而形成了不同的文明,各具特色[2]。但是它并不仅是指传统文化价值层次上的文化范畴,也不仅是特指在一定经济下的物质生活状况。它直接受制于该地区的特殊自然条件(包含自然、人文环境、社会),而经由各种渠道所表达出来的文化表现形式。
轻轨作为一个城市快速公共交通工具,有着安全、舒适、方便的优势,但同样地作为一个巨大的人工建筑,它又在极大程度上深刻改变了城市交通面貌。每一种新的建造行为都必须有一个基础职责:它需要建立一个连续的自身完善的系统结构[3]。关于城市意象中物体形象研究的主要内容,可简单地概括为以下五种元素——路面、界限、地域、节点和标志物,不同的元件组合之间或许会彼此强化,或者相互照应,进而增强了它们的影响力;有可能互相矛盾,甚至相互毁灭[4]。
目前国内外对都市中高架轨道交通景观问题的研究也尚处在摸索阶段,还缺乏完善的理论。基于此,本文以地域文化为导向,通过对重庆城市轨道交通景观空间的整体提升策略研究,为现代城市轨道交通景观的研究方法提供了参考,切实有助于高架轨道交通的景观研究。
二、研究现状
当前地域性特色的缺失已普遍存在,不少宝贵的传统与民俗文化都存在着消失的风险。王国荣[5]提出地域文化特色的广场设计理念,营造出独特地域文化内涵的城市广场。地域文明建筑反映了每一片土地的自然特征和对前人的适应性,是坚持传承和发扬本地特色文化的重要基石。
三、交通景观空间提升策略
重庆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不仅仅是人流量大和功能性多样化的活动场所承载体,更是都市文明展现与传播的有效空间。通过整合区域内文化资源,实现了以下空间景观优化设计思路。
(一)地域文化空间展示“活化”
因为功能结合的关系,确定了高架轨道交通的形式必须是平整刚劲,简单有力的梁式桥。它必须具备着强烈的沿水平走向延伸的力感性和穿透感,所以,这样的桥梁形式是最适合于建设现代化都市的。同时建议将轨道交通线性空间通过按动、静态结合的方法分段营造。地下轨道交通在沿途还可以保留数面高三米至四米的地方民俗文化题材浮雕墙面。将这些静态节点,通过景墙+小品+设施+绿化的盘活方法,就能以最直观的方法活化重庆各处传统景观文化。另外,结合场馆功能进行平台和列车上的空间演绎与动态构建。通过采用传统文化建设、戏曲演唱或布景等的方法,利用听、看、摸的"活化"效应,激活地方民俗文化。以李子坝单轨穿楼为代表的实体动态景观,则以动感流畅的形态美占据大众注意力。大部分的城市轨道交通,例如地下轻轨,乘客难以见到列车行驶的样貌,而其他城市的单轨又平静笔直的开在城市的道路上,难有起伏转折。利用有限的城市空间,采取动静结合方式按照一定时间节点定时定期地开展民俗文化表演,既是弘扬推广地方民俗文化,也丰富了民众认识地方民俗文化的展示空间。
(二)轨道与楼群“复合化”
可根据各个站点的地理特征和历史人文特点,通过设计可在具有代表性的地标建筑、非遗技艺、文化特色记忆物等的形状、颜色、构造上挖掘定制素材,将社会大众所耳熟目染的文化元素,加以提取、设计、布局运用于城市公共设施的外观、标志、色彩中。例如,2、3号线的牛角沱站临江而建,在换乘处有一个玻璃外观的观景廊道,白天时旅客能够在此见到壮阔的嘉陵江景观与繁荣的山塞街景,而夜晚则会变成热门的夜景欣赏地,在璀璨艳丽的灯饰与波光粼粼的江面上交相辉映。
(三)地域性文化景观“生态化”
城市轻轨的绿化设计,主要还涉及交通轨道两侧整体空间设计、绿化空间设计、轨道交通站前广场及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等。在将地域性文化景观植入城市轨道设计时,设计者应具有自然环境保护的设计观念,带着对历史情感、人文精神的寄托感设计城市轻轨景观,建议坚持如下原则:①轨道两旁地形的总体规划设计,在确定了其用途和人们的审美体验之后,一定要保留原始地形地貌;②轨道两旁的场地以都市地方历史人文因素为基础,摊铺主体材料的设计元素,进行场地装修; ③在配植工艺中,应选择最适合城市气候要求、与城市生态和谐统一的植被类型,而植被颜色搭配则应体现深入人心的"纯和静";④景观建筑作为整个都市轨道交通两侧整体空间的主体元素,应保护周围历史性的建筑,同时新建景观建筑的色彩感要和周边的原有建筑物相互和谐;⑤公共服务设施的设计应融入人文内容,以发扬乡土本色和历史人文传统,并增加了城市区域人文的氛围。
拓展创新的城市建筑设计思想是与时俱进的城市景观设计新概念,把本地民族特色、城市独有的历史人文建筑元素,融合在城市交通中各个轨道段两侧整体空间的城市景观建筑中,既能带给城市居民一种对都市生活的归属感,又能使国外旅游者对其城市的历史文化氛围中流连忘返,从而推动了该市经济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
四、总结
城市轨道的艺术风格不能千篇一律,必须从地方文化中汲取精华,形成具有城市特征、代表城市的文化景观,一个完善的优秀都市轨道艺术风格也将成为地方文化的重要一部分。根据中国现代化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近况,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国传统人文要素在城市轨道交通景观设计中的缺失,必须要参考中国古代智慧、重视地域特色、延续传统文明,并发掘地方自然资源和历史人文优势,展示都市活力和特色的历史文化风景。
参考文献:
[1]刘博。地域文化素材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新乡:河南科技学院,2021。
[2]俞孔坚。国际“城市美化运动之于中国的教训"[J]。中国园林,2000(2)。
[3]谢理,邓毛颖,林小华。城市快速轨道交通走出地面的思考。热带地理。2000年9月.第20卷。第3期。
[4]余凤翔。城市轨道交通高架桥选型的探讨。铁道工程学报。2001年。第1期
[5]王国荣。地域文化视野下城市广场设计——以兰州东方红广场为例[J。建筑设计管理,2015,32(01):71-73
作者简介:朱婕(1998-),女,汉族,四川成都人,重庆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交通运输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