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黄河水土保持绥德治理监督局(绥德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
2.水利部黄土高原水土保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摘要:黄河上中游地区的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紧密而复杂的关系,水土保持工作不仅关乎到黄河水资源的健康与可持续利用,更是维护整个区域生态平衡的重要基石。通过探讨了该区域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情况及其对生态环境产生的效应。近年来黄河上中游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水土流失现象得到了有效控制,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通过实施退耕还林、水土保持林建设、坡改梯等一系列措施,土壤侵蚀速率明显降低,植被覆盖度显著提高,水源涵养能力增强。为黄河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有力保障。本研究为黄河上中游地区的水土保持和生态恢复提供了科学依据,对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黄河上中游;水土保持;生态效应;可持续发展
水土保持对于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土壤资源具有关键作用。黄河上中游地区地形复杂,气候多变,水土流失问题历来严重。通过实施一系列水土保持措施,如退耕还林、水土保持林建设等,可以有效减缓土壤侵蚀速度,提高土壤质量,进而增强土地的生态功能。
孙莉茹[1]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Pettitt突变检验、Budyko弹性系数法等方法分析了黄河上游和中游近70年(1951—2020年)径流变化的趋势和成因。1951—2020年黄河上游和中游径流变化是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主要影响因素为人类活动主导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且各因子对径流的影响在不同区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本研究结果可为黄河上游和中游不同区间的水资源管理和综合治理提供理论支持。张若兰[2]对1985—2015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和8 km降水数据进行详尽分析。结果表明,1985—2015年黄河流域上中游地区耕地和湿地面积呈下降趋势,森林、不透水地面和草地面积呈上升趋势;年均降水量呈上升趋势,一年四季降水呈分异趋势。天保工程实施后,黄河上中游天然林保护修复生态效益年总价值增加4943.88亿元,为保障黄河长治久安,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筑牢了生态基础[3]。进入21世纪后,尤其是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黄河上中游地区水土保持工作进入“人水和谐”的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黄河逐渐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4]。
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还体现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同共生上。黄河上中游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和能源基地,经济发展对水土资源的依赖度较高。通过科学的水土保持措施,可以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推动区域走上绿色、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1.黄河上中游地区水土保持现状
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下,黄河上中游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得到了大力推进。通过实施一系列水土保持措施,如退耕还林、水土保持林建设、坡改梯等,水土流失现象得到了有效控制。这些措施不仅减缓了土壤侵蚀速度,提高了土壤质量,还促进了植被恢复,增强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水土保持工作的推进也带来了显著的生态效应。随着水土流失的减少,黄河上中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植被覆盖度的增加不仅提升了生物多样性,还改善了局部气候,为黄河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有力保障。尽管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黄河上中游地区仍面临着一些挑战。一方面,由于地形复杂、气候多变等自然因素,水土流失问题仍然存在。另一方面,一些地区的水土保持意识不强,投入不足,导致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效果有限。
2黄河上中游水土保持的生态效应分析
水土保持的生态效应分析在黄河上中游地区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关系到该区域的生态平衡,也直接影响到黄河水资源的健康与可持续利用。水土保持工作在黄河上中游地区具有显著的生态效应,对于改善土壤质量、促进植被恢复、提升水源涵养能力以及推动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仍需加强长期投入和综合管理,以实现更加持久和全面的生态效益。
(1)水土保持措施显著改善了土壤质量。通过实施退耕还林、水土保持林建设等措施,有效减少了土壤侵蚀,提高了土壤肥力和保水能力。这不仅有助于恢复土地生产力,也为植被的恢复和生长提供了良好的土壤环境。
(2)水土保持工作促进了植被的恢复与增长。随着土壤质量的改善,植被覆盖度逐渐增加,生物多样性得到提升。这不仅增强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为野生动物提供了更多的栖息地。同时,植被的增加还有助于改善局部气候,减少风沙天气,提高空气质量。
(3)水土保持措施对水源涵养能力的提升具有显著作用。通过减少水土流失,保持土壤水分,水土保持工作有助于增加地下水的补给量,提高水资源的可利用性。同时,植被的恢复也有助于减缓地表径流,增加雨水的入渗量,进一步提高了水源涵养能力。
(4)水土保持工作还促进了生态与经济的协同发展。通过改善生态环境,水土保持为农业、林业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条件,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优美的生态环境也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3黄河上中游水土保持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3.1水土保持面临的挑战
水土保持工作在黄河上中游地区面临诸多挑战,这些挑战涉及到自然、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针对这些挑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来推进水土保持工作的深入发展。
(1)自然因素带来的挑战不容忽视。黄河上中游地区地形复杂,气候多变,水土流失问题严重。为了应对这一挑战,需要加强对水土流失的监测和预警,提高防治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同时,还应加大科技投入,研发和推广适应性强、效果好的水土保持技术,如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等,以提高水土保持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2)经济因素也是制约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对土地和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这给水土保持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为了缓解这一压力,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水土保持政策体系,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水土保持工作。同时,还应推广节水灌溉、生态农业等可持续利用水土资源的模式,减少对土地和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
(3)社会因素也对水土保持工作产生着影响。一些地区的水土保持意识不强,群众参与度不高,这制约了水土保持工作的深入推进。因此,需要加强水土保持宣传教育,提高群众的水土保持意识和参与度。同时,还应加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合作,形成水土保持工作的合力,共同推动水土保持工作的深入发展。
3.2黄河上中游水土保持及生态对策
针对这些挑战,具体的对策包括: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水土保持工作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二是完善政策体系,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水土保持政策,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有力保障;三是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提高水土保持工作的科技含量和专业化水平;四是强化监督和考核,建立水土保持工作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推动各项措施的有效落实。
4结语
为了进一步提升黄河上中游地区的水土保持水平,需要继续加大投入力度,加强水土保持宣传教育,提高群众的水土保持意识。同时,还需要加强科技创新,研发更加有效的水土保持技术和方法,为黄河上中游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然而,水土保持工作的生态效应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投入和努力。同时,也需要关注水土保持工作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如过度退耕还林可能导致的土地利用结构失衡等问题。因此,在制定水土保持政策时,需要综合考虑生态、经济和社会等多方面因素,以实现最佳的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孙莉茹,毕华兴,马志瑾等.1951—2020年黄河上中游径流变化特征及归因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24,46(01):82-92.
[2]张若兰,闫菲泽,肖硕凌等.黄河流域上中游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降水效应[J].山西农业科学,2023,51(09):1078-1087.
[3]丁瑶瑶.《黄河上中游天然林保护修复效益监测国家报告》发布 天然林保护修复生态效益总价值量大幅增加[J].环境经济,2023(13):48-49.
[4]王瑞芳.从水土流失治理到生态文明建设——改革开放以来黄河上中游地区的水土保持[J].当代中国史研究,2022,29(06):89-105+158-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