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隔缺血性适应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31
/ 2

远隔缺血性适应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陈华利 张薇 沈海清

江苏省如皋市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一区 226500

【摘要】目的:探讨远隔缺血性适应在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参与研究的40例脑卒中患者为我院于2021年1月到2022年12月所收治,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对照组(n=20,常规医疗干预)、观察组(n=20,远隔缺血性适应)。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梗死灶面积。结果:干预前组间NIHSS评分接近(P>0.05);干预后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组间梗死灶面积接近(P>0.05);干预后观察组梗死灶面积比对照组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远隔缺血性适应,对患者神经功能有改善作用,可缩小患者的梗死灶面积。

【关键词】远隔缺血性适应;急性脑梗死;神经梗死;梗死灶面积

受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的影响,脑梗死已经成为当下中老年人常见的一项脑血管疾病。脑梗死病因复杂,主要因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引起[1]。脑组织对缺血、缺氧的耐受性差,持续缺血4-6min,可导致不可逆性的损伤,导致患者生命受到威胁。远隔缺血性适应是对远端肢体进行间断缺血刺激,使脑组织缺血耐受性提升,从而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为验证该方案的效果,我院展开如下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参与研究的40例脑卒中患者为我院于2021年1月到2022年12月所收治,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对照组(n=20,常规医疗干预)、观察组(n=20,远隔缺血性适应)。对照组中,男13例,女7例。年龄为41-77岁,平均为(60.21±2.12)岁。观察组中,男14例,女6例。年龄为40-78岁,平均为(60.32±2.17)岁。统计学检验得出组间性别、年龄等基础性资料数值相当(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保持患者静卧以及体征稳定,密切监测患者生理循环,稳定患者呼吸,予以患者抗血小板聚集、活血化瘀等药物。

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医疗干预,指导患者用药,实时监测患者体征,对其心理状态进行疏导,开展健康宣教,对患者日常生活加以指导。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远隔缺血性适应,应用双臂血压计对患者上肢加压,调整压力为180-200mmHg,持续300s后放气,控制放气时间为5min,放气后重复进行加压,重复5次。期间与患者家属配合,做好患者的情绪疏导、认知宣教,改善患者身心状态,提升患者依从性。

1.3 观察指标

(1)神经功能

在干预前、干预后对患者开展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测,用于了解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评分为0-42分,分值越高则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

(2)梗死灶面积

在干预前、干预后借助影像学检查明确患者梗死灶面积。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的统计学处理由SPSS23.0软件进行运算,将计数数据表示为n和%,组间以X2检验展开对比,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数据表示为x±s,行t检验, P<0.05表示具备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比较

干预前组间NIHSS评分接近(P>0.05);干预后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比较(分,x±s)

组别

例数

干预前

干预后

观察组

20

26.55±2.12

15.42±1.25

对照组

20

26.57±2.10

20.18±1.22

t

0.030

12.187

P

0.976

<0.001

2.2 两组患者梗死灶面积比较

干预前组间梗死灶面积接近(P>0.05);干预后观察组梗死灶面积比对照组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患者梗死灶面积比较(cm,x±s)

组别

例数

干预前

干预后

观察组

20

5.70±0.21

3.60±0.12

对照组

20

5.68±0.22

4.88±0.15

t

0.294

29.800

P

0.770

<0.001

3 讨论

脑梗死患者急性发作后,脑血管闭塞,会导致神经功能受损,此时开展溶栓疗法虽然能恢复闭塞血管血流,但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效果并不明显,这是因为脑组织对缺血不耐受,导致短暂缺血后脑组织大量受损,另外血管再通后会产生较多自由基,会破坏膜性结构以及血-脑屏障,导致脑组织发生再灌注损伤[2]

因此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需重视对脑组织缺血不耐受、再灌注损伤问题的处理。外源性药物本身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因此临床开始倾向研究机体天然内源性保护机制的激活。研究证实,对脑梗死患者远端肢体进行短暂缺血缺氧刺激,可使内源性缺血保护机制激发,从而调动抗氧化防御体系缓解自由基损伤,这也使得远隔缺血性适应疗法开始得到应用。

我院对观察组开展远隔缺血性适应干预,结果得出,干预前组间NIHSS评分接近(P>0.05);干预后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前组间梗死灶面积接近(P>0.05);干预后观察组梗死灶面积比对照组                           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开展远隔缺血性适应干预,能够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缩小梗死灶。分析认为,远隔缺血性适应通过对患者双上肢进行局部加压,从而使局部组织缺血、缺氧,提升机体对缺血缺氧的耐受性和适应能力,通过对神经、体液、全身反应进行调节,使机体内源性保护因子激发,减轻缺血缺氧损伤,从而改善了患者的神经功能、生理状态,达到改善病情的效果[3]

综上所述,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开展远隔缺血性适应,能够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缩小病灶,值得采纳。

参考文献:

[1] 赵婷,李猛,闫秋月. 远隔缺血适应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研究[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23,31(9):91-94,98.

[2] 郭刚,王星淳,李杰. 远隔缺血适应联合阿替普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J]. 临床医学,2023,43(6):33-35.

[3] 张雷,孔祥丽,李军朝,等. 远隔缺血适应联合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预后及氧化应激表达的影响[J].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22,19(9):611-617. 

项目编号:如皋市科技局2020年指令性计划SRG(20-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