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历城区华山小学 山东省济南市 250108
摘要:随着《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全面推进,加强教育模式的创新是一个新的时代命题。小学音乐作为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性、启蒙性课程,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这一维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音乐;教学策略
1.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音乐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1促进学生创造性发展是实施新课标的核心
新课程标准明确强调音乐课程是人文学科的重要领域,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课程的性质使它在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给予学生智慧、思维的启迪,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健全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等,学生通过音乐学习能够终身受益。当前,小学音乐教师基于新课标的引领,实现改革创新,应该着眼于育人这一核心任务,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形成良好的艺术气息,着眼于培养开拓型、创造型的优质人才。
1.2突出以人为本理念是实施新课标的基础
新课标与原本的课程大纲相比,有了新的突破,确立了音乐课程的全新教育理念,这为教师的音乐教学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同时也让小学音乐教学更具有指向性。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该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立足点,面向全体学生,围绕着学生这一中心全面推进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小学音乐教学改革突出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将生本教育落实到实践环节是达成新课标要求的重要途径,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渠道。
1.3转变教师角色是实施新课标的关键
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下,部分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过于深远、深刻,往往更注重传递知识、技能而忽视育人本质,导致教学认知有所偏差,教学侧重点有失偏颇。随着教学改革的全面推进以及新课程理念的有效渗透,教师自身的角色定位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在新课标背景之下,教师应该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启发者、引导者,应该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发挥自身主导作用,并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学生适度的点拨、启发、引导,让学生逐渐走进更广阔的音乐空间。教师通过转变教与学的方式,能够让小学音乐教学呈现新面貌、迸发新生机、构建新格局、形成新生态。
2.核心素养下小学音乐教学策略
2.1以欣赏促进学生的审美感知
音乐审美需要学生自己去感知、体验和品悟。音乐教学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载体,要把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音乐感知不同于美术感知,它不是依靠视觉器官进行感知,而是借助听觉器官进行感知。音乐感知是音乐审美的前提,当学生有了良好的审美感知时,才能有效地进行审美理解、审美表现与审美创造。
音乐感知首先是对音响的感觉与知觉,是人耳在听到音乐信号后,对音乐形成的整体印象。音乐感知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主要是对音乐的旋律、节奏、音调、音色等要素的感受与理解。音乐感知能力是音乐的核心素养,感知能力强的人擅长欣赏,容易产生良好的情绪体验,并与音乐融通。
欣赏是审美感知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把欣赏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抓手,引导学生在欣赏中提升审美感知素养。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音乐中的情绪、乐器、曲式结构等进行感知与理解,可以采取语言描述加动作示范相结合的方法,帮助学生感知声音的高低、长短,感知旋律、节奏的变化,提高学生的听辨能力。
2.2以体验促进学生的音乐表现
音乐表现是学生内心情感和思想表达的重要方式,音乐表现能力是学生通过歌唱、演奏、综合艺术表演和音乐编创等音乐活动,表达音乐艺术美感和情感内涵的实践能力。要想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教师就要让学生动起来,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亲自实践体验,主动表现和创造。
俗话说:“听容易忘记,做容易理解。”要想提升学生的音乐表现素养,教师不能一直让学生聆听欣赏,而要让学生去实践、去体验、去表现。唱歌是表现的重要形式,唱歌追求声音的圆润和音质的优美。学生要想达到这个程度,需要从基础学起,学唱歌姿势,学练气息和发声;需要从自然音区练起,然后逐渐增加音量,扩大音域,提高难度;需要在视唱练耳中逐步提高音乐的表现技能。
2.3借助媒体手段,营造音乐意境
音乐的弦外之音与情景交融的诗意空间,被称为意境。意境是美学的最高境界,学生如果达到意境的层面,说明其兴趣已进入最高层次,这种兴趣不是外在的,而是发自内心的,是由衷的热爱。音乐的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能激发学生的热情,引发学生的想象。音乐意境的营造,需要借助多媒体手段,如借助乐器的演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的微妙,引发学生无尽的遐想,表达出真实的思想情感。教师借助多媒体技术,将音画融为一体,可以营造出唯美的音乐意境,以此增强音乐的吸引力与感染力。
2.4鼓励学生用歌声表达
歌唱是学生音乐表达最常见的一种方式。学生的歌声既是对音乐作品感性的、直观的、形象化的表达,也是学生音乐理解的一种确证与表现。在教学中,为夯实学生的歌唱基本功,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发声练习”“视唱练耳”等技能的训练;要将自身的“弹”与学生的“唱”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歌唱质量,优化学生的歌唱品质,让学生在歌唱中感受到音乐之美、体验到音乐之美。
音乐歌唱表达,不仅包括个体的歌唱表达,还包括群体的歌唱表达。一般来说,群体的歌唱表达有齐唱和合唱两种。齐唱又包括同声齐唱、混声齐唱;合唱包括同声合唱、混声合唱。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歌唱兴趣,调动学生歌唱的积极性,让学生敢于歌唱、善于歌唱、乐于歌唱;要让歌声成为学生的认知、情感、思想的表达;要增强学生歌唱的自信,培育学生歌唱的艺术,生成学生歌唱的智慧;要加强音乐聆听教学,让学生通过聆听,一方面把握音乐作品的内容、音乐作品的形式,另一方面与视听结合,让学生能根据相关的音乐符号、元素等解读音乐作品。
2.5声势律动教学
音乐表现是学生对音乐全方位、立体性的呈现。学生不仅可以用自己的歌声表达音乐作品的内涵,还能用相关的声势律动来呈现。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通过音乐的声势律动,能让学生的身体得到充分的“解放与舒展”,能将音乐作品转为学生的身体感受与认知。
音乐既是聆听的艺术,也是“动觉”的艺术。一方面声势律动能将音乐作品的思想内涵以及情感可视化,让音乐的力量得到彰显;另一方面声势律动是学生学习音乐的一种方式,能让学生获得一种广泛的身体感觉与体验。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听觉与“动觉”结合,将学生的歌唱与“动觉”结合,不断丰富学生的音乐表现。“动觉”既可以是模仿性的“动觉”,也可以是个性化的“动觉”、即兴性的“动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都喜欢让学生采用“行走”“跳跃”“拍手”“跺脚”“捻指”等方式来感受音乐作品的声势律动。这种毫无个性的律动方式,往往会让学生生厌。因此,教师要根据音乐作品的特质,采用合适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学生律动。
结束语
总而言之,教师在教学实践阶段,应该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推进音乐教学走向高潮,引导学生在创编、领悟、品析、鉴赏等过程中,感知音乐魅力,领悟学习乐趣,循序渐进地提升音乐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鲁昊林.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文化理解[J].漫画月刊,2022,(Z2):30-31.
[2]李娟.试论核心素养下小学音乐教学中的美育渗透策略[J].考试周刊,2022,(01):155-158.
[3]李云珍.探析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J].新课程,202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