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主性、发展自主性——教育的核心使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15
/ 2

基于自主性、发展自主性——教育的核心使命

刘长洪

梅河口市实验高级中学 吉林 梅海口 135000

摘要:教育的核心使命就是促进人的全面而有个性的成长。因为教育的对象是人,所以就必须尊重人性,只有尊重人性,才能发展人性、成就人性,促进人的成长。人性当中,自主性是核心的,人的成长与变化,人的成就与幸福,都是基于自主性的。所以教育的重要起点,就是基于人的自主性,发展人的自主性,成就人的自主性。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构建基于自主性的教育体系。

关键词: 成长,自主性,教育

教育的对象是人,所以洞察、懂得人性,才能更好地教育人,促进人的成长。违背人性的教育一定不会成功。

一、人的本性——自主性

生命的本质需求就是自主性。

什么是自主性?

自主性是行为主体——人——按自己意愿行事的动机、能力或特性,“按自己意愿行事”包括:自由表达意志,独立做出决定,自行推进行动的进程并能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等。从语源学看,自主性( autonomy)由“自我”(autos)与“管理”(nomos)构成,即自我管理。可见,自主性是情感知意行的统一,即自主性是情感自主、认知自主、行为自主的统一。自主需求可能是与生俱来,但是认知自主、行为自主,却需要长时间学习实践才行。

自主性不是“为所欲为”,“为所欲为”恰恰是最大的不自主——被自己内在的情绪掌控,真正的自主意味着能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自主性也不是“顺从”“听话”,顺从、听话,未必是真心所想,往往是因为恐惧、利益诱惑。真正的自主意味着能抵御外部的压力和诱惑并能基于独立判断做出正确选择。

自主性是人的品格特性,是素质的基本内核。作为一个社会人,这种基本素质体现在自身特性与社会特性两个方面。个体自身特性方面有主体性、主动性、上进心、判断力、独创性、自信心、自尊等;社会恃性方面有价值判断、自我控制、自律性、责任感、使命感等。在自主性发展的过程中,这些特性都融合在自主性态度和自主性行为之中,构成一个人的统一的品格特点。

自主性的内涵及特点告诉我们,做为教育对象的学生,不是机器,任由老师、家长安排;也不是“橡皮泥”,任由家长、老师按照某种意愿“捏来捏去”;也不是线性函数,输入一个变量就一定会输出一个确定性的结果。学生有自主性,与生俱来,与众不同。所以,教育只能去尊重、适应、引导、发展学生的自主性。

二、教育的核心使命——基于人的自主性去发展人的自主性

教育的目的,促进人全面而有个性的成长。而人的成长,又是自主性发展的必然结果,自主性推动人的发展;

1.只有自主性,才能让人更快成长;

成长的速度,取决于人的自主性是否完善强大,一个自主性强大完善的学生,有自己的使命愿景价值观,会更努力坚持学习,会更严格要求自己,会选择最优发展道路。当遇到问题、困难时,会做出更积极的选择,而不是被击倒。对于自主性强大的人来说,所有的经历都将是其发展的动力和机会。

相反,自主性差的学生,不会规划自己的人生,遇到困难、矛盾、问题、挫折会选择逃避,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所以成长会更慢。

2.只有自主性,才能让人更好成长;

自主性强的人,会基于自己的价值判断去应对人生中出现的问题,不会走极端,成长得会更好。

自主性差的人,会把所有问题归结给外部环境,推卸自己的成长责任,内心会变得敏感、脆弱、极端,不仅不会去主动解决问题,反而把自己变成问题。

3.只有自主性,才能让人更幸福;

幸福感之一就是能够自主选择,而觉得不幸福的重要原因就是什么事都“迫不得已”。只有自己自主的选择,才让人感觉到活过才幸福。

4.只有自主性,才能让社会更美好;

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让这个社会变得更美好。合格公民既不是“叛逆”的公民,叛逆会破坏社会和谐;更不是“听话”公民,一个人如果只是“听话”,就一定是失去自己的;一个没有自己的人,将来也一定是没有别人的,社会中的每个人,心中都没有别人,会是什么样子呢?

如果每个公民都有自主性,都能根据自己与社会统一的价值标准、事实与自己内心的感受良知,去选择并负起责任,那么这个社会才会更美好。一个心中有完整自我的人,也一定是心中有他人;自我是好的,同时他人也是好的,社会才真正美好。

5.只有自主性,才能有更多更好的创新

人类创新的历史和心理学研究证明,创新,只能源于真正的自主与自由;他主情境下,人或者服从,或者模仿,或者叛逆,很难有创新。

三、全面构建教育新体系,发展人的自主性

自主性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全新的教育系统在时间上的积累。

1.教育理念革新——变“看管”为信任

传统学校教育,着眼于“看管”学生,全校领导、老师,象看“犯人”一样看着学生,稍有差池,就是扣分、批评。学生,每天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极度压抑,表面上,学生不敢越雷池一步,实际骨子里是叛逆。一旦外在压力没有了,学生不是不知所措,就是为所欲为。

而信任自主性理念,则是创造条件,促进学生自主性实践,让学生在自主性实践中增强自主意识、自主认知、自主能力、自主责任。

3.课程体系革新——变统一课程体系为多样化自主课程体系

传统的学校课程体系,是高考科目一统天下,学生完全没有自主选择权。学生的自主性得不到回应、滋养、发展,所以会把很多孩子压抑成了“学困生”,没有成就感、价值感,人性被压抑,成长更维艰。

自主性培养,就要给学生课程选择权,选择自己所喜、所爱。所以,课程体系要更丰富多样。

3.管理体系革新——变层级式管理为网络式管理

传统管理是层级式管理,全校对校长负责。这样的管理体系,效率高、执行力强。但缺点是压抑了人的自主性。

而网络参与式管理,基于自主性、团队协作的管理,让每个人都有自主权、参与权;属于一个团队,有归属感、价值感。

4.学校部门革新——变部门业务管理为学生成长管理

传统学校主要部门是教务处、政教处,教务处管老师,政教处管学生,都是以看为手段。这样的部门设置,不是以人的成长为中心,不会尊重人的自主性。

合理的部门应该是变政教处为学生成长部,变教务处为课程部和教师成长部,从以管理为中心到以人的成长为中心:学生成长部着眼于学生的成长,教师成长部着眼于老师的成长,课程部着眼于多样化课程建设。

5.课堂教学模式革新——变他主课堂为自主合作课堂

传统课堂上,老师主讲、学生服从听记,信息传递是单向的,完全不考虑学生的感受、差异,学生就是死记硬背,完全没有自主性。

而基于自主性的课堂,教师信任、尊重并创造条件去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思考的主体。

6.学生评价模式革新——变外部评价为以自主评价为主

传统的学生评价,以是“分数”为核心的外部评价,学校、家长以“分数”为主要标准去评价学生,学生没有自主性;

而基于促进学生自主性的评价,应该是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外部评价为参考和指导的评价体系。自主评价,可以增强学生的成长信心,更加自律。

总之,教育是培养人并让人性更美好的事业,而人是具有自主性并终将成为自主的人。所以,教育的使命就是基于自主性、滋养、发展自主性,让每个学生都成长为自己,活出自己、活得自由、活出生命的意义。以每个人的活力汇聚成社会进步的巨大力量,让未来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美]爱德华·L·德西,理查德·弗拉斯特. 内在动机[M] .王正林 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20

[2]熊川武,江玲. 论学生的自主性[J]. 教育研究. 2013(12):25-31

[3]张桂. 培养学生自主性的教育哲学分析:为何必要?如何可能?[J]. 教育科学研究. 2017(07):36-40

[4]董守生. 论学生的自主性及其教育[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3:1-178

第 1 页 共 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