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财经学院
(基于OBE-CDIO的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项目课程群教学研究 项目号2021004)
摘要:针对目前高校对于学科竞赛中存在教赛脱节、培训方式单一、资源不足等问题,提出基于课程群背景下,对于学科竞赛的促进作用探索,并通过建立评价机制,衡量课程群对于学科竞赛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学科竞赛;课程群;项目式教学;
一、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学科竞赛已经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1]。然而,当前我国高校学科竞赛培训工作存在一些问题,如培训内容与课程体系脱节、培训方式单一、培训资源不足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高高校学科竞赛培训质量,本文提出了基于课程群模式下的高校学科竞赛培训实践探索。
二、课程群模式的内涵及建设思路
课程群模式是一种针对学科或研究主题,将具有逻辑联系的若干课程在知识、方法、问题等方面进行重新规划和整合,构建成的有机的课程系统[2]。它主要有三个内涵:一是课程群由内容上密切、相承和渗透,具有互补性的几门系列课程组合而成,按大课程框架进行课程建设,进而获得整体优化,打造学科优势;二是课程群由若干门彼此独立而又相互密切联系的课程,课程群建设是各门课程协调发展、齐头并进、协同作用,讲究发挥整体效益,达到最佳效果;三是课程群由承担不同任务,在内容上有不同特点,但为了完成共同的教育目标而形成的多个子课程有机组成的系统。课程群模式一般具有以下特点:①系统性:课程群模式强调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和整体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②灵活性:课程群模式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不同的课程组合,实现个性化学习。③开放性:课程群模式鼓励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教学资源的共享和优化。
在建设思路上,首先需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要求,分析课程与课程体系间在逻辑和结构上的关系,打破课程间壁垒,优化课程体系,整合归新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3]。其次,课程群的建设原则包括相关性原则,即课程群建设实际就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要求,分析课程与课程体系间在逻辑和结构上的关系。此外,还需要考虑系统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开放性原则等。
在实践中,高校课群建设作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发展的新形式,受到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它既包含理论层次的研究,也包含实践层面的探索,是高校整合资源,优化课程体系结构,建设教学团队的有效组织形态。
三、学科竞赛培训实践探索
(一)构建学科竞赛培训课程群
分析学科竞赛的特点和要求,明确培训目标。学科竞赛通常具有较高的专业性和实践性,因此,培训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4]。通过课程群设计学科竞赛培训课程体系,根据培训目标将学科竞赛培训课程分为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三个层次,形成一个有机的课程体系。确定学科竞赛培训课程群的组织形式,学科竞赛培训课程群可以采用模块化、项目化或案例化等形式,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二)优化学科竞赛培训课程内容
整合现有教学资源,丰富学科竞赛培训课程内容。通过梳理现有课程资源,将与学科竞赛相关的知识点和技能点纳入课程群中,提高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引入学科竞赛优秀成果,提升学科竞赛培训课程水平。通过邀请学科竞赛优秀选手、教练员和专家进行授课,分享学科竞赛经验和技巧,提高培训课程的质量和水平。结合学科竞赛实际,更新学科竞赛培训课程内容。根据学科竞赛的发展动态和趋势,及时调整和更新课程群的实施方案,确保以课程群为指导思想的教学改革有序推进。
(三)创新学科竞赛培训教学方法
采用项目式教学法,提高学生实践能力。项目式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它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通过小组协作、调查研究等方法,解决一个学科领域或真实生活中的议题,并将报告、提案、视频等项目成果向公众进行展示。这种教学法的最显著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具有目标指向的多重性。通过整合课程群中所有实验课课时,引入真实项目并结合课程要求,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展示过程、分析结果。这种基于课程群模式的项目式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5]。
与此同时,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把项目开发的部分资源、框架等素材集成到教学平台上,让学生通过在线的AILab快速实现项目开发,使得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和自主学习能力,拓展学科竞赛培训空间。
(四)加强学科竞赛培训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学科竞赛培训师资库,优化师资结构。通过建立课程群师资队伍,选拔、培养和引进一批具有丰富学科竞赛经验和教学能力的教师,形成一支高素质的学科竞赛培训师资队伍,定期组织学科竞赛培训师资参加培训班、研讨会等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同时,不断提升和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通过实施“请进来”+“走出去”竞赛师资培训计划来实现,即邀请专家进课堂开设竞赛培训班,同时也分批遴选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外出参加培训进修,进一步强化课程群师资力量建设。
推动建设学科竞赛管理系统,为重大学科竞赛提供完整的展示平台,助力竞赛成果交流与推广,不断扩大学科竞赛影响力和受益面,同时建立规范科学的学科竞赛管理流程,对竞赛申请、评审、立项、培训、成绩、成果转化、教学研究、经费等进行统一管理。建立学科竞赛培训师资激励机制,通过设立奖励、评优等方式,激发教师参与学科竞赛培训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学科竞赛培训实践效果评价
(一)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制定学科竞赛培训课程评价指标。包括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的评价指标,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和客观性。根据高校学科竞赛评估思路,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来构建评估模型,分别是“竞赛获奖贡献”、“竞赛组织贡献”、“竞赛科研贡献”、“竞赛教学贡献”。竞赛获奖贡献是指高校参加学科竞赛的获奖结果对于学校声誉、专业建设、学科建设等方面的共线,是学科竞赛评估考虑的主体之一。竞赛组织贡献是指学校在参与和组织竞赛中的作用发挥。一般而言,各二级学院是竞赛组织的主力军,主要从参与竞赛组织师生比等因素考虑。此外高校科研处、教务处、学生处等职能部门亦对竞赛组织筹备贡献力量。竞赛研究贡献是指以竞赛为依托或基础开展的创新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高校教师可以通过科研项目孵化学科竞赛项目,学科竞赛也可以促成或改进科研项目,形成良性循环。竞赛教学贡献是指学科竞赛可以深化高校教学改革,促进“以赛促教”模式的全面推广。
(二)实施动态评价和反馈机制
对学科竞赛培训过程进行动态评价。通过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的教学质量等方面进行动态评价,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策略。建立反馈机制,提高评价的实效性。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教师和学生,促使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调整学习策略。
五、结论
基于课程群模式下的高校学科竞赛培训实践探索,有助于解决当前高校学科竞赛培训存在的问题,提高培训质量。通过构建学科竞赛培训课程群、优化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措施,为学生提供更加系统、灵活、开放的学科竞赛培训服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我国高校学科竞赛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总之,基于课程群模式下的高校学科竞赛培训实践探索,是一种具有创新性和实效性的培训模式,值得高校在开展学科竞赛培训工作时借鉴和推广。
引用:
[1]王文锐,刘长青,汤必奎,等.以学科竞赛为驱动的医学院校生物学专业创新能力的培养[J]. 2021.DOI:10.3969/j.issn.1001-5817.2021.05.025.
[2]丁慧芸.普通高中课程群融合与共生案例研究[J].创新人才教育, 20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