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学军小学 310000
摘要: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自古以来,诗词以它独特的魅力,展现出巨大的包容性,诗词承载着中华文明的更迭演进。在学校“童心课程”完备的主体框架和不断与时俱进的课程表达下,我们基于童心课堂,指向核心素养发展,技法上从单一到综合,将古诗与音乐融合,由吟诵古诗、咏唱古诗、学习创作到表演综合的螺旋上升。不仅陶冶了学生的艺术修养,也丰富了我们的校园文化。
关键词: 小学音乐 古诗新唱 学习创作 综合表演
一、研究缘起
(一)时代背景
1.双减教育的生态重塑,改进课程理念:针对此次出台的“双减”政策,社会各界期盼政策落实既能“见效”也能“长效”,学校关注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改进课程的方向理念,设定当代背景下的课程。
2.音乐素养的全面提升,促进教育实践。教育部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始,音乐作为一门艺术感染力较强的课程,可以使学生充分体验音乐音响中的形式美和丰富的情感,利于学生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乐观的生活态度。
3.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入,增加民族信心。习近平总书记近期关于文化建设方面的精辟论述,领会讲话精神,对我们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觉,切实坚持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更加充满信心。
(二)研究价值
1.激发经典诵读的热情,弘扬传统文化。以开展活动为主要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它的韵律之美,用词之美,意境之美,情感之美,无不体现着我国古人的智慧,引发对诗词古韵文化的探寻热情,同时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意识。
2.提升多效联动的形式,培养创新意识。《古韵新唱》课程不断提高学生赏析古诗词的方法,将诵、唱、吟、舞等技能相融合,感受古诗词所表现的深层意境。不断丰富吟唱的表现形式,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音乐创编能力。
3.融合主体实践的研究,塑造校园特色。研究《古韵新唱》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将课题研究融入校本课程和特色文化建设中去,将文化促进教学改革的重要精神力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内驱力。
二、研究的设计
(一)目标设计
1、学习传统文化,增强人文底蕴。在音乐学习中,通过诵、唱、吟、舞、创等方式,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古诗词深厚的根基和强劲的生命力,准确把握古诗词的创作者、创作背景、文体等,激发学生传承和发扬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提升民族自信与文化认同感。
2、重构课程体系,提升审美情趣。重视课程的“开放性”、“综合性”借助音像、多媒体教学资源,充实孩子的知识储备,开阔多方视野。通过跨学科资源的整合,不同学科的交叉渗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真正让学生达到“乐于学,学着乐”的效果。
3、强调多维评价,关注全程生长。“关注过程,关注体验”,对学生的课程学习和人文发展进行全面综合评价。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功能,促进学生思想认识、人文底蕴的发展。
(二)研究内容
借用教学课堂,开展主题活动,拓展校外实践是我们《古韵新声》课程实施的载体,包括“吟诵阁”、“唱诗馆”和“演诗堂”三个活动场馆。
(三)实施路径
项目启动:以驱动性问题或任务启动。教师提出驱动性问题,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引发思考;或项目任务驱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知识建构:通过项目主题学习活动,让学生建构起诗词歌赋相关知识。
实践活动:在技能性学习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相关实践活动,进行具体的操作或制作。
研讨交流:针对在实践活动中学生遇到的问题,开展组内或全班研讨,大家互相帮助,提出建议。
成果展示:将学生的实践活动成果展示在“吟诵大舞台”,同时结合评价量表进行过程性评价。
反思迁移:将本课所学知识进行迁移,去生活中解决新遇到的实际问题。
三、研究的实施
(一)以课堂为主体进行技能培育
通过“吟诵亭”、“唱诗馆”、“演诗堂”开展课堂教学,其中“吟诵亭”以学生交流、吟诵古诗为主;“唱诗馆”以学生学习、搜集古诗词的内容以及音乐专业技能为主;“演诗堂”以展示诗歌作品为主。
(二)以活动为载体进行实践锻炼
校内学生小小诗人角色代入,在“唱诗馆”中进行音乐学习实践活动。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将语文、美术等学科方法迁移到该课程学习中,通过跨学科综合,不同学科的交叉渗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真正让学生达到“乐于学,学着乐”的效果。
(三)以项目为依托进行综合学习
以项目式学习为主,教师提出生活相关的驱动性问题,为孩子的学习和探究搭建研究框架,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激活创新思维进行成果制作。每学期至少开展4次主题研学活动,同组成员明确分工,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实践能力和合作能力,培养了学生乐学善学、自我挑战和自我反思意识。
(四)以多元评价促发展
基于童心课堂,指向核心素养发展,通过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课程学习进行客观、全面、公正的综合评价。发挥评价的调节、导向、激励、等功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思维的启发。
四、研究的成效
(一)促进了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
1.增强了学生对传统文化音乐创作的兴趣
学生通过旋律编创的学习,不但能感受到五声调式的历史,也感受到歌曲创作手法的神奇,更能在音乐创作工坊中找到玩转音乐的乐趣。通过个人创作与集体合作等多种方式进行实践探索,得到了很多的展示与交流的机会。
2.促进了学生音乐表达、情感抒发的能力
课程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个性表达的需要、音乐创意表现的目的进行教学,学生通过轻松灵活的多种学习方式进行大胆创作与表达,促进了其音乐素养的提升。
(二)推动校园音乐原创新高潮
在古韵新声课程的推动下,学校开展全面而又深度的一系列活动,如:毕业季活动——原音计划,六年级的孩子们以班级为单位,用自己的创作热情展示了自己在真实生活。
(三)促进了教师“教”“研”能力的发展
1.转变教师学教变革的理念
重塑师生关系,让儿童成为主角。从儿童趣味视角、创意表达、个性凸显以及文化传承中开展音乐课程活动。重视课程的“开放性”、“综合性”借助音像、多媒体教学资源,充实孩子的知识储备,开阔多方视野。通过跨学科资源的整合,不同学科的交叉渗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真正让学生达到“乐于学,学着乐”的效果。
2.培养教师综合能力的提升
课程教师在资料搜集、理论学习、多媒体软件应用、课程内容开发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教师作为课程开发者和实践研究者,课程意识不断增强,教学能力不断提升,与学生一起学习,教学相长,共同提高。课程教师在古诗词韵律、古代五声调式、古代器乐、音乐创作等方面的教学能力有不断得到提升。
3.促进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
教师在开发纸塑造型古韵新声校本课程的同时,结合自身的教育实践,不断地对教学进行思考、分析和探索。课题研究的过程是一个有计划、有组织、积累材料和梳理归纳等复杂的过程,在查阅资料、阅读书籍等过程中增强跨学科意识,与语文、美术、思想品德教研组进行紧密联系和长期的跨学科教研活动。
参考文献:
[1]童忠良、钟峻程.基本乐理教程.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10
[2]巴里.格林.你的音乐潜能.北京:现代出版社,2016.1
[3]米侯.胡拉汉.当今的柯达伊——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方法.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4]杜宏斌主编.“浙江省中小学学科教学建议”案例解读.浙江教育出版社2015年8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