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雨
昆山市高新区阳澄湖科技园幼儿园
【摘要】
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的启蒙教育,幼儿处在这样一个生动、自由的学习环境中,使他们有了足够的科学探索与发现的机会和时间。随着新《纲要》的颁布和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深入,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活动也由封闭走向了开放,由静态变为动态,这样的转向为幼儿提供了更大的自主探索的空间。因此,我们教师要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各个教育领域中进行科学教育契机的捕捉,从而能随时了解幼儿的兴趣所在,能从幼儿的兴趣出发,更有效地开展科学教育活动,并从中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关键词】欲望、师幼互动、渗透、家园同步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要培养幼儿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教师必须发挥其主导作用。教师不能仅停留于“教师教什么”、“幼儿学什么”,而应让幼儿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幼儿自身活动,对周围世界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从中获取经验,得到发展。
一、培养幼儿探索创新的兴趣、激发创造欲望
《纲要》指出: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儿童的情感态度和儿童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人及环境的积极交流与和谐相处。因此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激发孩子的探究欲望,从而形成热爱科学的积极和情感态度是非常重要的。好奇好问是幼儿的个性特点之一,它表现为幼儿对外部世界所产生的一种新奇感和兴奋感。科学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上至日月星辰、雨雪雷电,下至花草树木、鱼虫鸟兽,幼儿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他们对什么事都喜欢寻根刨底的追究。他们的思维每天都会处于开放活跃的状态,于是在课余时间,我总是与孩子们一起聊天:“为什么冬天会下雪?”“为什么人在冬天要戴帽子、围围巾?”“海里到底有多少鱼?”……孩子们在与教师没有顾忌、相当宽松的环境中,逐渐养成了敢说敢表达自己心中想法的习惯。又如科学小实验“找针”幼儿尝试了一下,有的用手在米里挖,有的说把米倒出来找,还有的说用胶带在米里粘,从老师的操作中他们看到了磁铁能把米里的针都吸上来,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同时对现象产生了兴趣,激发了孩子动手探索的愿望,在他们探索尝试过程中,一次又一次观察操作直到获得成功。又如:在一次挖野菜活动中,我让孩子们寻找大自然中的“变化”,感受一下春天的美景。孩子们格外兴奋,纷纷找到了许多认识过的野菜。有的说:“我发现树叶变绿了”;有的说:“美丽的野花开了小草发芽了;还有的说:“春天的天气最暖和、最舒服”。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通过亲身体验和感受,找到了答案,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孩子感兴趣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他们从中了解了季节转换的各种自然现象,孩子们也就越来越喜欢探索科学现象,养成了探索事物的兴趣,也培养了敏感、好奇好问的习惯。 因此,我们在提高幼儿兴趣的同时,必须先要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另外对于幼儿提出的问题,教师还应以积极、热情的态度回应,用心地解释或者引导幼儿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能置之不理,否则将禁锢幼儿的思想,使幼儿的好奇心、创造热情减退甚至消失。
二、营造宽松、和谐的探索氛围,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
《纲要》中明确指出:要“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的意见”。心理学家托兰斯说:“社会是以很野蛮的态度对待有创造力思想的人。尤其是他们年轻的时候,有人建议我们要想促进创造力,就需要提供一个友善的环境,以使之在其中繁荣发展。”幼儿期正处于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萌芽状态,如何帮助幼儿保护这一份稚嫩的创新精神和诱发其创造的潜力,在科学教育实践过程中我们体会到教师要为幼儿创设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精神环境和物质环境,以有利于发挥儿童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因此,营造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就是要努力创造“无拘无束”的气氛,让孩子“自由地呼吸”,这种气氛的内涵应该是自由、民主、平等、和谐的,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孩子的“自由精神”,使主体性得以充分发展。在科学发现室玩《沉与浮》的活动时,我就用分组讨论的方法,引导鼓励幼儿猜想小刀、铅笔、泡沫、木块、玻璃球、铁块、塑料积木、橡皮、皮球、小石子、乒乓球等,在水里会怎么样?用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想,在水里实验,让幼儿在自由的气氛中进行沉浮的尝试和记录。在玩的过程中,我提醒孩子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如:赵长春小朋友发现皮球、泡沫、木块和铅笔是漂在水面上的;李鑫小朋友发现石头、铁块是沉入水底的;并商量着用两个不一样的篓子摆放沉和浮的物品,加以区分。在操作中我有目的的引导幼儿解决难题,让幼儿学会在操作中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找到问题的答案。最后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实验,回答了自己的猜测,因为木块、铅笔、皮球、泡沫“轻”浮在水面上,而石子、铁块、玻璃球等“重”沉入水底。同时孩子们还发现了与“沉浮”相关的事物,把“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如:王扬小朋友发现把泡沫上压个铁块,它就会沉入水底……。在这样的学习中,幼儿不仅积极地动手动脑,探索问题,而且学习了用讨论与分类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我们必须创造条件,支持、引导孩子实际参加探究操作活动,体验到探索的乐趣。只有这样,才能使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更多的表现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和创造性,从而获得更多方面的学习经验。
三、加强师幼互动、提高幼儿创新探索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却可以概括和创造出世界上的一切,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教师应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幼儿通过观察、猜想、实验、分析等,产生好奇心理,从而大胆想象,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因此,开展教学活动时,我们要把幼儿放在主动发展的位置上,把“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一理念,贯穿到教育活动过程中。逐渐改变已经习惯的课程设计模式,变死板计划为灵活计划,以使幼儿在主动学习的同时,获得有益的、高质量的学习经验。丰富的自然探究区蕴藏着许多智慧和活力,在活动中幼儿如飞翔的小鸟打开想象的翅膀,飞上理想的天空。瞧,有趣的辣椒人,土豆爷爷,萝卜灯笼,种子娃娃等在孩子们巧手的拨弄下,一个个应运而生。有时连成人都望尘莫及,自叹不如。“科学发现室”也是孩子们的最爱,摆弄着天平秤,学学称物体,再试试如何让小电珠亮起来,为什么磁铁会吸住铁的东西,这些有趣的活动抓住了孩子的心,拓展了他们创新探索的能力。
对幼儿来说,操作是一种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活动形式,他们是在尽情“探索”的过程中获得发展的。科学小实验不仅能帮助幼儿获得广泛的科学知识,在感知经验的基础上建立概念,而且还能发展幼儿的观察、分类、测量和思考等智力技能,激发幼儿的探索创新精神。如:在《哪种斜面上的小汽车滑得远?》活动中,在教师没给出任何要求的情况下,把小汽车放在不同的斜面上自由地操作和观察,然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后再通过教师的启发和引导,让幼儿懂得了相同重量的汽车在光滑的斜面上比在粗糙的斜面上滑得远,在较陡的斜面上比在平缓的斜面上滑得远,在同样的斜面上较重的汽车滑得远的道理,从而培养了幼儿善于动脑,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和思维能力。因此,我们在进行科学教育活动时,老师应及时鼓励幼儿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解决问题,不轻易放弃克服困难的尝试,失败了不要紧,可以试一试其他的解决办法,培养幼儿坚毅的性格品质。在进行操作过程中,我们老师应让幼儿去尽情探索,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幼儿,把幼儿放到主动发展的位置上,应注重让幼儿在操作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