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典籍翻译中“求异存同”的民族文化重构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17
/ 2

浅谈典籍翻译中“求异存同”的民族文化重构策略

丁季红 李烨 周晶

(安徽新华学院  外国语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00 )

摘要典籍翻译中的求异存同的民族文化重构策略是尊重原文和目标语言文化差异,同时保存共同的文化元素,实现文化传递和重构的重要手段。该策略旨在平衡文化差异和目标语言读者对文化的接受度,提高译文质量,并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

关键词:典籍翻译;“求异存同”;民族文化;重构策略

文化自信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密切相关,民族文化典籍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至今还在被众人不断地理解、翻译与阐释着[1]不同民族文化差异巨大,典籍翻译中“求异存同”策略显得尤为重要。在全球化背景下,保留不同文化的独特性并实现跨文化交流,是一种必要的策略。因此,在典籍翻译中采取“求异存同”的策略,更有助于我们理解和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达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求异存同”的策略可以尽可能地传达原文的意思,保留和再现原文的文化内涵,可以促进原文和译入语文之间的文化交流,达到文化重构目的。
    一、典籍翻译与文化传播

典籍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传播。唯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唯有文化的,才是经典的,唯有经典的,才是永恒的,这不无道[3]通过典籍翻译,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民族文化,是指各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实践中所产生和创造出来的能够体现本民族特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总和[1]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同一个词或短语可能有完全不同的含义。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充分了解并考虑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才能尽可能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典籍翻译过程中,跨文化交流的挑战与机遇并存。一方面,两种文化的巨大差异可能给翻译带来诸多困难;另一方面,通过这些挑战也为两种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二、求异存同策略典籍翻译
求异存同的策略在典籍翻译中表现为既重视原文的独特性,也重视目标语言的习惯表达方式,以实现两种文化的有效交流。在具体的典籍翻译实践中,求异存同的策略可以通过以下步骤实施:首先,深入了解原文的文化背景和作者的意图;其次,结合目标语言的习惯表达方式,尽量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最后,对于一些特殊的文化现象,可采用注释或附录的方式进行解释说明。求异存同的策略不仅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其他民族的文化,而且还能丰富本民族的文化表达方式,促进跨文化交流。
三、民族文化重构策略
民族文化重构是指通过深入理解和分析不同民族的文化元素,构建一种新的、包容性的文化体系。这种新的文化体系既保留了不同文化的独特性,又实现了文化的有效交流。求异存同的策略是实现民族文化重构的有效途径。典籍的翻译要素在文化,而文化的最重要元素是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世界观,这是典籍翻译要传达的最主要内容典籍翻译的文化目的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具有文化自觉意识和文化自信,在翻译策略的选择上遵循文化取向,注重平衡性与社会性原则[2]通过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我们可以构建一种更加包容、多元的文化体系。民族文化重构不仅可以保护和传承各种文化的独特性,而且还可以通过跨文化交流,促进不同文化理解和融合。
四、实施求异存同的民族文化重构策略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一)策略实施中可能遇到的困难

1.文化认知度差异

在多元文化的社会中,不同民族、地区和群体之间的文化认知度差异如:价值观、信仰、习俗、行为方式等多个方面可能导致理解偏差和冲突。文化认知度差异可能导致不同群体之间的沟通障碍。在策略实施过程中,由于文化背景和成长环境的差异,人们对某些概念和观念的理解可能会有所不同,从而产生误解和冲突。这些误解和冲突如果不能得到妥善解决,可能会影响团队的协作和策略的执行效果。
    2.政策制度不完善

在实施求异存同的民族文化重构策略过程中,政策和制度是保障策略实施的重要支撑政策制度的不完善给策略实施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缺乏完善的政策和制度将导致策略实施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指导,各地区和群体之间可能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这不仅可能导致资源的浪费,还可能影响策略实施的整体效果。此外,政策和制度的不完善可能会使得一些不良现象得以存在,如文化资源的不公平分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流失等,均会对策略实施带来负面影响。
3.资金和人力的限制

资金和人力的限制会给策略的实施带来一定的困难。首先,资金限制可能是实施该策略的主要难题之一。民族文化的重构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包括研究经费、项目经费、人力资源经费等等。然而,由于政府财政投入和社会资本的限制,这些资金往往并不总是充足的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资金匮乏是制约研究的一大障碍,少数民族典籍英译研究如果没有充足的资金,得不到政策的支持,要想继续发展就会非常艰难[4]其次,人力限制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民族文化的重构不仅

需要资金,更需要人力投入。具体来说,需要有一支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队伍来支持策略的实施。然而,由于人才队伍的数量和质量都无法得到充分的保障,面临人力短缺的困境。同时,由于人才流动性大,也可能导致一些已经投入的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

(二)解决方案和建议

  1. 加强文化交流

民族文化重构的第一步是加强文化交流。举办各类文化交流活动,如艺术节、研讨会等,是增进不同民族之间了解与合作的有效途径。这些活动应由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共同参与,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以呈现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在活动策划和执行过程中,应注重细节,确保活动的连续性和创新性,同时提高活动的互动性和参与度,以便更好地传播和推广民族文化。提高大众对不同民族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是民族文化重构的关键。这需要通过各种渠道,如媒体、教育等加大宣传,使大众深入了解不同民族文化的特点和魅力。在媒体方面,可以利用现代传播手段,如社交媒体、短视频等,将民族文化的精彩瞬间呈现给更多人。在学校教育方面,可以加强乡土教育、民族文化教育等,培养年轻一代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建立文化教育推广机构

实现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促进多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首先需要建立专门的文化教育推广机构。由政府主导,但需吸纳社会各界的力量。政府应制定相应政策,提供制度保障,确保顺利开展。同时,各级各类学校应将民族文化教育纳入课程体系,使广大青少年能够深入了解和感受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此外,我们建议政府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资金、政策等多方面支持这不仅有利于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也有利于推动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我们应积极推动民族文化创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使民族文化在时代变革中焕发新的活力。要鼓励艺术家、学者等群体在创作、研究中,不断挖掘民族文化的精髓,并运用现代审美观念和技术手段进行再创作。
3.发挥社会力量

民族文化重构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政府、市场和社会共同参与。首先,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支持民族文化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此外,市场应发挥资源配置作用帮助民族文化事业实现经济效益,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而社会各界,包括教育机构、科研机构、文艺团体等,应当积极参与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中来。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还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引进更先进的保护理念和经验,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结束语

总之,典籍翻译不仅需要扎实的语言功底和丰富的文化知识,更需要一种求异存同的民族文化重构策略。这种策略能够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交流,使得典籍中的精神内涵和独特价值得以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龙翔.少数民族文化典籍翻译之研究——以跨文化语用学为视角[J].社会科学家,2019(07):136-141.

[2]高璐夷,储常胜.文化认同与典籍翻译[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03):61-62.

[3]汪榕培,黄中习等.加强民族典籍的英译,弘扬民族优秀文化[J].广西民族研究,2008(04):164-165.

[4]黄剑.少数民族典籍英译:现状和对策[].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804):143

 作者简介丁季红(1986—),女,安徽宿州人,汉族,硕士,安徽新华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