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宝鸡高新小学 721013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是一种让学生经历数学生活化过程的活动,新《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科课程生活化,这不仅需要体现课程内容的生活化,更需要体现课程理念、课程标准、教学方法的生活化。
关键词:数学 教育 课堂 生活化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小学数学教学是一种让学生经历数学生活化过程的活动,老师在教学中要深入地了解学生,让学生从自身的现实情况出发,用数学的眼光在实际生活中捕捉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积极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浅析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而自主地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数学不足,进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真正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生活。
《数学新课标》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它提倡“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指出“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我们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是有用的?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呢?这确实需要老师去引领,数学课堂的生活化是加强学生实践能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就要求数学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所以“数学教学生活化”就成为了我们数学教师的研究课题。
一、教育意识生活化
(一)教学树立服务意识
服务是一种资源,优质服务是创设舒心环境,获取最佳效益的有效手段。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者服务学生,旨在点拨、引导、创设情境,教师必须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精湛的教学艺术和科学的教学方法,创设情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不知不觉中,引导学生探究问题,获取知识,学会思考。教学树立服务意识,是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科学定位,有利于突出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爱学、会学、乐学。如推导长方形的周长公式,首先让学生观察长方形几条边的特点,发现有两个长、两个宽且相等,学生可以推导出周长=长+长+宽+宽,进而发现有两个长和两个宽,得到长方形的周长公式=(长+宽)×2,观察、思考、比较、归纳,学生发现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此过程,教师指导学生操作,引导学生观察和有意识板书就是对活动主体的服务。教学中, 让学生学习数学身临其境,就会产生亲切感,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也是对活动主体的服务。
(二)教学树立生活意识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生活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养成一种生活意识是十分必要的。这种教育的核心是注重知识的来源,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取知识,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现在小学数学教材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使教材知识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达成同步;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对生活实践产生兴趣,并在实践中增强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所以,在教学中要留意生活,联系实际,重视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取,把教学归朴实践,归朴生活。如:在学“认识小数”后,可以设计一节活动课“买文具”,要求学生提前调查好常用文具的价格,在班级举办一次文具特卖会,让学生尝试买不同文具需要消费多少钱?找回多少钱?在活动课中,每个学生都是问题解决的小主人,他们情绪高涨,积极主动的制定方案,探讨存在的问题,提出各自的见解。活动采用学生登台表演,情景再现的方法,把抽象的各种数学术语让学生轻松地理解,这样的活动中既增长了见识,又明白了实际生活中面临的一些问题,真正理解掌握了小数的加减法,真正了解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真谛。
二、提升生活化学科思想
(一)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资源
例如:在三年级教材中的数学好玩中“搭配的学问”,让学生尝试搭配自己的衣服和鞋子,尝试几种搭配方案,掌握搭配的计算窍门。学“时间表”,可以让学生计算任意几节课的下课时间。在教学“分桃子”时,引入学生感兴趣的小猴桃园丰收的情景,我们两只小猴分桃子,怎样分才公平,才分得一样多?学生讨论热烈,然后自己动手摆小棒分一分。最后,得出每人一份,分得一样多,这叫“平均分”。这样,利用人分物品的生活现象引出“平均分”,不但使学生增加了动手操作的机会,更使学生对新概念感到新颖、亲切。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使学生对数学有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大胆探讨的兴趣。
(二)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
生活经验是儿童数学学习的重要资源。尊重和承认生活经验是儿童数学学习的重要资源,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如果对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不能正确地加以分析,也许就很难准确地把握住学生学习的"起点",教学很可能会回到"灌输"的老路上去。着力实施一种"基于儿童生活经验的数学教学",也正是数学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如在三年级第四单元检测中,学生对重量单位没有特别理性的认识,不能正确的估计不同物品的重量单位(克、千克、吨),我在课堂上就找到台秤、电子称、回形针、硬币、橡皮、洗衣液等物品,让孩子们小组实践,去感知这些物品的重量。并且,当天还布置了“寻找家中不同质量的物体实践作业”,找出不同物品的质量,并感知,体会不同的重量,由家长拍摄视频,体会、讲解、感悟,孩子们就能分清楚克、千克和吨,并有清楚的认识和区别。孩子们的困惑也迎刃而解了。教师在这一类的教学中,要做的是帮助学生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点燃他们、帮助他们感悟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三、创设情景生活化
(一)运用实例创设情境
如在“观察物体”的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生活的事物,引导学生探讨图形的特点,丰富空间与图形的已有认知,构建初步的空间概念,教学中,组织学生分小组到操场上选定一个建筑物,让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观察这个建筑物,感受不同角度看一个物体时,所看到的形状的变化,并用简单的图画下来。这样,学生就在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在学习《平移和旋转》这一课时,可以通过生活当中的物体运动,比如风扇转动、汽车方向盘和直升机螺旋桨的转动,或者拉抽屉、推窗户等等,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物体的平移恶旋转来感受物体运动,通过教师演示、学生演示和集体演示来感受物体的平移和旋转。学生在活动中通过身体力行、亲身体验,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不仅增强了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探讨实践的能力。
(二)运用实物创设情境
“长方形的周长”教学时,我这样引入:出示一根绳子,用不规则的物体,用绳子围绕一周,再测出绳长,得到物体的周长。给学生边讲解边演示,学生一目了然,不但提高了课堂效率,还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在学生乘法的时候,通过队列表演、学校运动会方阵的图片和视频及点子图实物,让孩子们感受乘法的算理,理解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
总之,生活是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育必须首先植根于生活的土壤,才不至于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在教学中,数学生活化,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让数学生活化、形象化,通俗化,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运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日常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提升新时代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出版。
[2]《小学教学研究》 小学教学研究杂志社2005年第4期 、第5期。
[3]《中小学数学》 中小学数学杂志社出版2003年、2004年合订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