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育人 素养润心 —— 浅谈“双减”背景下学生内在美感的提升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08
/ 2

特色育人 素养润心 —— 浅谈“双减”背景下学生内在美感的提升

张炜桢

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城南第三实验小学,福建省泉州市,362100

摘要:“双减”政策出台过后,实现了我国学科类培训负担的减少,学生作业实现了减负。但是,这一政策的出台并不意味着学生学习的压力消失不见,而意味着学生需要在一个放松的环境下进行学习。“双减”政策的落实,让家长和学校都看到了美育教学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生的审美和情操以及他们的创造力都成为了衡量他们优秀与否的重要标准。因此,要实现双减背景下提升学生内在美感的发展,教师要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行积极的探讨和研究。本文基于“双减”政策的背景谈论“双减”背景下学生内在美感的提升。

关键词:“双减”政策;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教学策略;课后服务

一、美术课堂教学

小学阶段的美育建构,注重以德树人,注重培养学生的精神力量和审美节操,要让学生能够在教育的过程当中逐步养成认识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美术作为一门能够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素养的学科,需要教师去探讨如何在“双减”政策下落实“以美育人”的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美育教育非常重要,因此在“双减”政策下学生文化学习压力减少的情况下,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需要教师抓住这个契机,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1]

  1. 传统教育观念下美术教育发展中的问题

要探讨“双减”政策背景下美术学科发展的策略,首先要明白之前的美术教育发展过程当中所出现的问题。首先,受传统教育观念和模式的影响,不管是任何阶段,学校和家长都认为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学好文化课程,在有限的时间内抓紧时间提高文学素养和学习能力。这样的教学观念让长期以来不受重视的美术教学的推进困难重重。也就是说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美术教学与其他艺体教学的地位是明显低于文化学科的。

其次由于学校与家长的不够重视,让很多小学当中美术课程的开展,面临的一个巨大问题,就是教学资源的配置。这里的教学资源配置问题不仅仅指的是一些实体的教学设备和教学辅助工具,还包括在课时和师资力量上的倾斜。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很多小学阶段的学校对于艺体类学科教师的培养力度明显小于对文化学科教师培养的力度。除此之外,很多学校的课程安排也习惯于压缩艺体课程的课时,将课时配置给文化学科。

以上两个问题其实都源于教育过程各个主体对于艺体学科教学的观念不够强烈。

1.“双减”政策下小学美术课程推进的策略

受“双减”政策的影响,学生文化科目学习的压力相对减轻,他们的艺体学习时间也得到了提高,那么在这样良好的背景下,要如何推进小学阶段美术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率呢?

2.教师积极探索增强美术课堂的特色

随着学校以及家长对艺体学科学习的关注和学生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增高,传统意义上的美术课程和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的美术教学已经不能够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和社会文化不断演进的需求了。特别是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的身心发展和心理特点都非常的突出,在这一阶段教师更加要积极的探索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特色的策略[2]

比如,教师可以将美术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让学生能够在实践过程当中提升自己的素养和创造美的能力。根据各个阶段学生不同的年龄特征和行为方式特征,教师可以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和教学实践,让学生能够在动手和实践的过程当中感知美和创造美。例如,在对三年级上册第10课《花手帕》进行教学的时候,在谈论到其中的扎染工艺,教师可以运用一些简易的设备,让学生亲自体验扎染的过程,让他们对自己的手帕进行DIY创作,这样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的动手能力,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他们的艺术审美能力。

  1. 与教材相结合,注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经典的艺术教育要以经典的教学内容来作为载体。因此在“双减”政策的影响之下,教师可以积极的探索,如何让美术教育变得更加的经典和有影响力。首先教师可以发现,在我国文化历史发展以来,很多优秀的传统艺术都是可以用来进行学生审美素养提升的。那么在特色美术教育实践的过程当中,想要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和思想素养,就需要运用一些来自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元素。

例如,在对五年级上册第6课《水墨动物》这一章节进行学习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这一类型的水墨画。在展示过程当中,教师可以用自己的讲解和水墨画创作的过程展示,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美术中水墨画的美感。文化欣赏可以让学生的审美情操得到一定的培养,也能够提高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认同。那么在欣赏过后,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用毛笔与墨进行绘画创作,让他们用自己的思想对小动物以水墨的形式进行描绘,让其能够在创作的过程当中感受水墨与宣纸碰撞时产生的美。

二、校园环境文化对孩子的美育熏陶

1、美化校园环境,培养审美意识

小学是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重要场所,也是对学生进行的初步德育教育的场地。但随着新课改的发展,对小学生的美育培养受到了广泛重视,这就要求学校相关领导将美育渗透到校园中,从多个角度培养学生美育。可以在校园中塑造自然景观,挖掘建筑物中具有的文化底蕴,对校园中的建筑物配备图片、说明,同时详细介绍校园中的绿色植物,运用文字、图片等,将校园中的物质与文化融合;其次,要完善视觉文化工作设计,充分利用好校园中的资源、设施,如宣传栏、墙面等,在这些设施中张贴一些具有文化内涵的图片、名人介绍等,并且要定期更换内容,让校园具有丰富的文化色彩。同时,要改变校徽中的色彩,每个颜色都具有不同的意义,以此强化校徽的文化色彩,让学生在佩戴校徽时能够明白校徽的真正含义,进而让学生产生归属感;最后,校园可以运用民间的一些手工制品,如“手工艺术品、绘画、玩具”等,将生活物品中的艺术气息发挥出来,为校园添上更美的一笔,从而促进校园环境美化的目标实现,让学生能够时刻感受到美的气息。

2、增强课程融入,发挥育人功能

要想有效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就要充分发挥课程的作用和价值,让学生在课程的引导下对校园文化进行深层次的了解。基于此,学校中的教师要担任起宣传校园文化的责任,时刻关注自身的仪表、形态,为学生做一个好榜样。在教学实践开展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文化特点,将其融入到校园文化中,引导学生通过教材知识的学习感受校园文化。如,在教学与景色相关的课程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教材中的景色与校园景色融合,鼓励学生仔细观察校园,进而发现校园中的美。同时,可以借助美术、音乐等具有文化气息的课程,提升学生鉴赏能力,让学生逐渐发现校园中的美,逐步提高提升的文化素养。

3、开展文化活动,强化审美实践

校园文化的重要体现途径就是校园文化活动,也是丰富学生课余活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方式。可以将多种文化活动整合到一起,定期举办文化节、社团文艺表演等,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促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提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做好社团组织工作,以及社团纪律工作,真正的调动学生的热情,让校园文化内容更加丰富,让学生在各种文化活动的熏陶下,逐渐接受自我教育,使美育在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得到有效渗透。

三、丰富的少年宫活动、社团活动提升孩子的美育体验。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开设了一系列少年宫社团活动,像增加实践课的比例,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等,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锻炼。总而言之,在“双减”政策背景下,要提高美术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就需要认识到之前美术课堂当中存在的问题。。以色列开国元勋本·古里安曾说:“没有教育,就没有未来。”在我看来,没有艺术教育,就没有精彩的未来。创新特色美术课程,有效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增强学生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真正做到让每个孩子润泽心田。

参考文献

[1]马开剑,王光明.“双减”政策下的教育理念与教育生态变革,2021年06期.

[2]曹然.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策略分析[J].大众文艺,2020年23期.

作者简介:张炜桢(1992.03——),女,汉,福建省泉州市,大学本科,一级教师,“双减”背景下提高学生内在美感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