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0926199308102055 211324199207131621
摘要:新建建筑学专业在培养设施、师资水平等软硬件方面远不及传统建筑院校建筑学专业,因此有学者认为这些专业的学生应向建筑学边缘化方向发展。但是外因只是成就建筑师的一个方面,利用这门学科综合性的特点并有针对性地制定科学有效的培养方案才是建筑师成长的关键。
关键词:建筑学专业;建筑师;新建;边缘化
1教育理念与模式
中国的建筑学教育自1923年开始受到西方建筑学教育的影响,这一年苏州工业专门学校成立,当时的建筑学教育完全是来自于美国的法国学院派的模式,1928年,梁思成、林徽音夫妇在东北大学成立的建筑系同样采用学院派的模式,连课程设置都几乎完全一样[1].由于受到现代主义思想的影响,梁思成对其在1945年创立的清华大学建筑系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持续时间很短.1952年,经过大规模的院系调整后全国具有建筑院系的高校有东北工学院、清华大学和华南工学院等几所传统建筑高校,但当时建筑学教育仍然全盘照搬前苏联的模式,即布扎体系或者学院派模式,建筑成为艺术家创作的载体。
进入21世纪中国传统建筑院校已开始逐渐朝着现代建筑学教育方向发展,引进建筑技术、材料和美国的实验性的教育理念,但本质上并未改变学院派风格和体制[2]。因此,从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方面来看,传统建筑院校建筑学专业与新建建筑学专业相比并未占有明显优势。
2现状分析与对策
新建建筑学专业是指农林、文科、综合类的院校新开或者合并的建筑学专业、工科院校建立较晚的建筑学专业、传统院校作为支撑其主要学科新建的建筑学专业.新建建筑学专业由于办学历史短和自身条件的限制,无法与历史悠久的传统建筑院校建筑学专业相比,多数院系没有或者缺少所需的实验室,教学仍然以图纸和渲染表现为主要内容,有些院系专业课教师严重不足,只能从相近专业抽调教师兼任课程教学.
在此情形下,有学者认为这些新建的建筑学专业无法培养出优秀的建筑师,应向建筑学边缘化方向发展.然而客观因素的制约只是外部条件,可以通过主观能动性加以克服,何况建筑学专业是一门特殊专业,对外部条件并没有过多的依赖性.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内因是事物自身运动的源泉和动力,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第二位因素.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例如上世纪50年代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建国初期百废待兴、科研条件几乎是空白的环境下,毅然放弃国外先进科研条件,回到国内带领科学团队成功研制和发射了“两弹一星”,再比如英国剑桥大学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威廉·霍金在21岁时患上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全身瘫痪,不能说话,从此被禁锢在轮椅上,唯一能动的地方只有两只眼睛和3根手指.他的杰出贡献是在他被禁锢在轮椅上50年期间做出的.他看书必须依赖于一种翻书页的机器,读文献时必须让人将每一页摊平在一张大办公桌上,然后驱动轮椅如蚕吃桑叶般地逐页阅读。由于逐渐失去写字能力,他自己发明出一种替代的方法,那就是在脑中形成各种不同的心智图案和方程来思考物理问题,最终证明了广义相对论的奇性定理和黑洞面积定理,提出了黑洞蒸发现象和无边界的霍金宇宙模型,在统一20世纪物理学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两大基础理论方面走出了重要一步。因此,只要新建建筑学专业能够利用现有资源、集思广益、变被动为主动,外部条件是可以克服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3发展路径
3.1更新教育理念
建筑的首要任务是建造,设计服务于建造,厘清了这种关系,新建建筑学专业才有了正确的发展方向。建筑巨匠密斯·范德罗在谈到建筑学教育时曾说教育工作者应该正确理解建筑设计,没有建造就没有设计.由此可以看出建筑学教育的核心就是如何掌握建造的规律,如何正确使用建筑材料,如何准确、生动、实际、细腻地表达建筑构造,而不是脱离实际地追求图面效果,设计一些新奇的建筑。因此,除了综合知识和艺术人文修养外,应注重空间组织逻辑、结构工程知识的学习[3]。
3.2提高实践性能力
实践性能力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通晓有关建筑设计的规范,了解各种建筑材料以及它们的性能,掌握建筑构造的方法.有了这些知识和概念,就可以知道某个项目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是否具有实际实施的可能性。这对于将来一走上工作岗位就能够独当一面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只能成为“高级学徒工”,面临被淘汰的危险,第二,善于研究业主的想法和要求,主动及时地和业主沟通,尽量做到使业主满意,项目设计过程中要能够考虑到当地的文化、地域、地形等特点,并在设计中有所体现。第三,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合理的方式说服业主接受所设计出的方案,配合你的工作。
3.3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当今建筑学领域不断涌现新理论、新知识,这就要求新建建筑学专业在教学中适当增加一些这方面的内容,引导学生批判性地接收,培养创新思维.比如上个世纪80年代盛行的解构主义建筑提倡分裂、片断、不完整、无中心、不稳定和持续变化的构图手法.其基本原则是提倡偏移、参差、重叠、扭曲、扩散、裂变等全新的解构空间,而现代主义建筑的核心是功能,后现代主义建筑的核心是表意.因此用审视的态度去批判性地接收这些理论和知识是激发创新活力的有效方式。此外,跨学科选课、科学的评价体制、多种教学模式也是激发创新活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安排一些如声光处理、环境保护等课程,开设专家讲座、参加设计竞赛、调研、设计工作室教学等对于培养创新思维是很有益处的。
3.4重视实验室建设
实验教学离不开实验室,因此新建建筑学专业应重视实验室的建设.建筑学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除了潜心研究建筑设计的各种理论、方法、材料的运用等,还应该争取各种实验室学习的机会。目前国内高校建筑学实验室主要有物理实验室、材料实验室、模型实验室和构造实验室,但是有些有条件的高校对此并不重视,浪费了宝贵的教学资源。没有条件的这类高校应当创造条件,广泛联系附近的工厂、企业、或者传统建筑院校,安排学生就近进入这些单位进行实验教学。
3.5提倡体验式教学
新建建筑学专业应当组织或者鼓励学生旅行去体验建筑,日本著名建筑大师安藤忠雄独特的成长经历说明在旅行中体验建筑是培养建筑师的最佳方法,因为通过亲眼观察建筑空间、亲手触摸建筑物的材质、呼吸周围的空气,能够获取第一感性认识,我国建筑大师贝聿铭对建筑教育也有过类似的观点,“我向大家推荐一样东西,这就是旅行,我在旅行中获得的知识远比在学校里学的多得多。”
4结语
新建建筑学专业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出现的新生事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虽然办学时间短而面临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前景会越来越光明,道路会越来越宽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们的社会需要更多的优秀建筑师,而建筑学专业的综合性特点有利于建筑学教育的普及和开展,有利于培养社会需要的建筑学专门人才。
如果以边缘化作为发展的方向,那么新建建筑学专业毕业生将远不如以室内装饰、房地产策划、施工管理等作为专业的其它专业人士,竞争优势极小,因为其它专业的专业人士拥有针对性更强、更为雄厚的专业知识。因此,新建建筑学专业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培养更多的优秀建筑师,而不是使其边缘化。
参考文献
[1]来琳.高校建筑学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19.
[2]薛菊.高校建筑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J].华中建筑,2020(11):17-19.
[3]李显秋.非主流建筑院系建筑学教育模式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