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劳动课程跨学科活动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16
/ 2

       小学科学劳动课程跨学科活动策略

 ,韩雅贞

龙溪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摘要:聚焦小学科学、劳动学科核心素养,以小学科学生命科学、技术工程核心概念学业内容为导向,融合劳动课程的学习任务群,积极开发课程融合项目,整合大单元整体教学案例,开发地方特色课程项目、创新优化课例。科学课程和劳动课程有机融合,促进教师和学生共成长。

关键词:小学科学、劳动、核心素养、课程融合

科学课标和劳动课标都指出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课程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劳动能力的培养需要掌握科学思维方法,树立基本的科学态度、积极的劳动精神,方能培养具有卓越工匠精神的创新人才。所以科学课程和劳动课程有机融合,符合新时代教育理念。

一、聚焦“大单元整体教学”,建立跨学科研讨机制

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是需要给学生提供一段时间去探究体验、经历完整的学习过程的。教师在开展大单元教学时,就要依照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课程的核心素养来设计单元教学,还要进行内容分析,才能服务于单元课程目标及素养的形成。对照新课标提出的科学核心概念,结合劳动课程提出的各学段的任务群,建立较完善的研讨机制。

聚焦三年级下册《植物的一生》单元,开展大单元教学集体研讨。科学教师和劳动教师应该积极互相研讨,发挥各自的学科优势。科学教师可通过知识框架了解本单元在小学科学阶段的层级位置。劳动教师解析劳动课程农业生产劳动群的一主题:开辟一方“小菜园”项目的重点在于让学生亲历完整的蔬菜种植全过程。例如,科学课《种子发芽了》教师应引导学生对种子进行清洗,晾晒、做标签,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探究种子的特征,如颜色、形状、表面粗糙程度等。在课堂上进行一次种子认知大比拼,学生通过深度的探究活动,才能巩固学到的知识。探究种子发芽的条件,各小组分配任务制作实验盒,选定影响种子发芽的的因素,水分、温度、阳光等,选定其中一种因素进行对比实验,并撰写简单的实验报告。劳动教师在课堂上应补充教学种植土壤的选择和本地及本季节适合种植的蔬菜品种的挑选,种植工具的种类及使用方法的。

学校应做好教学后勤保障,开辟劳动责任田。学生培育的西红柿和黄瓜,各类蔬菜植株移栽到田里便于观察植物的开花、结果。教师定期组织学生到菜园子里进行观察植株的花和果实,并进行黄瓜植株人工授粉实践拓展活动。学生在经历了前面较长时间种植后,《植物结果了》一课学生要学会自己整理前期记录的种植记录表,到课堂上与各小组交流。劳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蔬果沙拉品尝会、美食推介会。

二、围绕科学劳动核心素养,开发课程项目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要基于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社会生活的需要以及时代变革的需求而开展。劳动教育近年才又被重视,学科教学的发展较弱,因此跨学科开发课程项目迫在眉睫。小学科学课标也提出应在科学教学活动中合理开发资源项目,聚焦培养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科学劳动教研组应把握项目的开发原则,多元化发展实践项目。

例如,鉴于闽南的气候条件,春季非常适合种植花生。在单元学习的拓展实践活动可安排落花生主题探究,可融合劳动、科学、语文、艺术学科。在聘请的农业种植专业户、科学老师的共同引领下,先进行科学实践探究:观察花生的果实、花、植株、种植条件等。在种植过程中进行劳动实践:种花生(松土、点穴、浇水、拔草、施肥、捉虫)、拔花生、剥花生、煮花生等。与语文老师共同策划落花生主题展示,编撰校本作文集《落花生》,落花生手抄报合集,学习落花生精神多做贡献、不计报酬。在劳动成果展示阶段还可以研究花生的多种食用方法,古法榨油等有趣的项目活动。剥下的花生壳晒干之后进行花生壳艺术贴画比赛,优秀作品装饰学校的的文化长廊。此项科学实践探究活动活动可以作为学校的校本特色项目,在课程实施中发现问题,经过实证研究后反思改进,总结项目有优缺点,优化项目。

小学科学核心概念八生命的延续与进化,可与劳动课程进行跨学科项目研究。苏教版四年级《养昆虫》一课,组织学生对于蚕宝宝的形态、生活史、生活习性进行观察,创设“莴笋叶能代替桑叶喂食蚕宝宝”,“蚕宝宝更喜欢光亮还是黑暗的环境”等对比观察项目探究,形成观察报告,并要做好图文并茂,有观察数据体现,科学系统地展示,学生用科学的语言阐述养殖过程中蚕宝宝的成长过程,还要适当地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数据处理。劳动课程上主要是借助抽丝工具进行缫丝,并指导学生尝试独立自主做一把扇子。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未来社会的中流砥柱,体验简单的劳动是必要的。通过一系列的项目活动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在种植喂养过程中,学会不怕脏、不怕累的劳动精神,深植未来发展需要用自己的双手创造。

三、创设科学劳动融合课例,建立跨学科教研活动机制

基于核心概念进行探究式活动设计和教学,跨学科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科学劳动教师在解读新课标的过程中,应形成教学体系框架,建立跨学科课例探究机制,在区域性定期开展课例展示,教师在研课-听课-评课过程中提高个人业务水平。多样化的课例研究有针对性、实效性。

例如,三年级项目式学习《生态环保、手工制皂》,课堂上可让学生经历明确问题、前期研究、设计方案、制作模型、测试改进展示交流的过程。课外拓展可以让项目式学习的周期拉长,满足学生的研究兴趣,鼓励在家里改进设计,制作出成品。教师要积极创造展示平台,在技术节中进行展示义卖活动,每个小组在义卖前还可以制作宣传海报,义卖结束开展一场论证会。学生亲历一系列的探究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动手能力、沟通能力等都得到了提高。小学生对于枯燥的理论学习总是缺乏兴趣,有这样任务的驱动,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从老师外在的导转化成自己能在学习的驱动力。

四、STEM课程实施模式创新,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苏教版五年级的STEM课程《立体小菜园》,融合科学、劳动、艺术学科,主题提出以工程设计为基石,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真实情境中的复杂问题,指向学科概念的建构和思维的发展。学生在单元学习中要经历调查、设计、画图、制作模型、实物展示、成果汇报。本单元实践探究时间需长达两个月,时间跨度大,教师的活动策略就要及其详细合理。采用社会化学习方式,可分成6个学习小组,组织同学讨论并制定好各阶段评价标准,形成学习清单分发各小组学习。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互相辅导,确实解决不了,可以求助老师。在设计答辩环节,学生从多维度对别人的设计提出质疑及建议,以评促教,各小组可以将各种想法汇集起来,完善方案。模型制作、实物制作中教师应该寻求较为专业的农科院专家进行辅导,教师也应予以鼓励指导。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学校应创造性地运用STEM理念和策略,开发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学习项目,真正实现以生为本的教育导向。学生的团队意识、创新意识、信息处理能力、劳动能力等通过层层递进的活动中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4月第1版: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4月第1版:

本论文系2022年度漳州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基于小学科学课程培养学生创新型劳动素养的实践路径研究 》 课题立项批准号:ZJKTY21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