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科学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15
/ 2

浅谈幼儿科学教育

马亮亮

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东江幼儿园  746000

摘 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改革,科学教育已经从传统的学科教育向现代科学教育转变,与此相对应,现代幼儿科学教育也有了与以往传统教育不同的内涵与特征,使其成为培养幼儿探索、创新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激发;探索;拓展;持续;收获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在孩子眼中,大千世界无不充满着神奇的乐趣,无数问题从他们口中提出,他们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

    1.徜徉自然――激发幼儿探索欲望

  自然千变万化,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在幼儿的眼里形成了一个充满疑问的世界:花开花谢,日出日落;春蚕吐丝,大雁南飞;雨后彩虹,四季更替……新奇、有趣的事物无一不深深地吸引着他们幼小的心灵,环境是幼儿学科学进行科学活动的必要条件,而自然环境是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活动的天然课堂。观察是幼儿认识周围事物的最佳途径。在科学活动《有趣的叶子》中,我们与孩子一同走入国庆社区中寻找树叶,寻求之中,孩子们闻到社区里淡淡的香味,从而去追寻香味究竟来自哪棵树――是桂花树还是樟树,孩子们一一辨别着不同树木的独特气味;空闲之余,孩子们还发现了几只蜗牛在“搬家”,从而又静静的去观察蜗牛的形态。在这天然的课堂中,孩子们无拘无束,大自然俨然就是一本活教材,幼儿进行着多种有趣的探索,如“树叶为什么会落下来,落叶是什么样的?”“秋天到了,为什么有些树叶还是红色呢?”“小河旁为什么会有我们的影子?”等等,一串串的问号超越了课堂所给予的科学发现。为了培养幼儿主动、持久的观察能力,我们为幼儿设计、准备了自然角观察记录本。一开始,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提供材料并作观察记录,如:全组幼儿一起负责照料花生发芽,每天付餐后吃得最快的孩子总是不忘取来自己组栽种的花生,一边观察一边用稚气的笔画记录下他们眼中的细小变化。慢慢的,越来越多的孩子热衷于此项活动。

    2.快乐操作――拓展幼儿探索范围

  在进行科学教育活动时,运用实物、图片等各种材料创设情景,让幼儿在操作活动中学习科学知识,既有利于帮助幼儿理解科普知识,又能增加课堂上练习的密度和广度。今天的幼儿,将是未来世界建设的主力军,面向高速发展的新时代,幼儿科学启蒙教育越来越受重视。时代对未来人才的需要,是学前教育不可回避的挑战。过去,我们都认为部分孩子的能力较差,经常采取一味迁就的方法,将所有知识细细嚼碎后再喂给他们。这样越是迁就,他们的脑筋就越不肯动。时间长了,孩子们喜欢上了这种“不劳而获”的学习套餐。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就要引导幼儿从小就了解科学的概念、科学的技能以及科学的态度和价值,并了解社会与科学的关系以及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社会的需要。

    3.随机教育――引导幼儿探索持续

  时代需要我们培养出具有探索科学的强烈兴趣和愿望的、具有一定操作实践能力的、具有独特科学想象力的新一代科技人才。而这些科技素质的培养,都必须从小抓起、从幼儿抓起。因此,在幼儿园里教师应根据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基本科学知识和思维方法教育幼儿。从小启迪幼儿科学意识,激发其探索欲望和主动求学的兴趣,引导幼儿热爱科学、理解科学,并运用科学方法创造性的解决问题,促进其智力和个性的全面发展。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孩子们常常会提出意想不到的问题。我们称这种在实际生活中由孩子自己发现、探索科学道理的行动为偶发性科学活动。

  对全市开放前的几天,越越从家里带来了几只泥鳅,在帮泥鳅换水时,有一只泥鳅侥幸逃脱了,孩子们感到很惋惜,在以后的日子里,一向主动的越越渐渐恐惧换水了,为了帮助孩子摆脱心中的困惑,让更多的孩子获得换水的有益经验。晨会时,我有意让全班的孩子出谋献策:如何帮小泥鳅换水?有的幼儿说用手抓,可试了半天,小泥鳅怎么也抓不住,辉辉说让他试试看,只见他一手拿着鱼缸、一手按住边沿,一骨碌往花盆里倒水,这时淘气的泥鳅顺势钻到花盆的泥土里,随着辉辉的尖叫,孩子们一下子围了过来,有的用手抠、有的想用工具挖,我忙提醒小家伙们:“老师知道你们很着急,要是这样做,这盆菊花就会枯萎了。”“那小泥鳅怎么办呢?”孩子急切地提出反驳,小家伙们的心已深深被小泥鳅的命运所牵引……

  为此,孩子们在家中与爸爸妈妈查找了许多有关方面的书籍,并向成人询问得到了很多两栖动物等方面知识的信息。

    4.交流发现――促使幼儿收获快乐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力,是获得经验的先决条件。兴趣是幼儿认识科学的动力,它表现为儿童对事物的心理倾向性。通过让孩子们亲自看一看,摸一摸,听一听,使他们对周围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语言是思维的拐杖”,离开语言的思维是虚晃无力的。不愿说或不敢说是大多数幼儿的普遍心理。在科学探索活动中,每个幼儿在探索之后,都有一种表达的潜力和倾向。《纲要》提出,“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支持、鼓励孩子参与交流活动”。事实如此,在心理环境的创设中,支持是帮助孩子实现交流的保障,而鼓励则可以调动孩子参与交流活动的积极性。

  放学前,孩子们小心翼翼地捧着自己精心设计的“五彩蛋”,生怕重新上演涵涵的“惨剧”。这时,我们又一个新问题再次“出世”:怎样使鸡蛋落下来不会破呢?我让孩子带着问题回去进行实验,第二天与同伴一起分享好办法。果然,孩子们带来了各种让鸡蛋落下来不破的方法,但在交流中,孩子们发现有一种方法幼儿运用的材料是相同的,实验的结果却是不一样的:那就是把鸡蛋放在瓶子里,然后在鸡蛋外面包上海绵,为什么同样的材料会有不同的实验结果呢?于是我就组织幼儿探讨、交流,再次进行探索,在实验中,孩子们发现其实道理很简单:海绵多了鸡蛋掉下来就不会破,相反海绵少了,那鸡蛋落下来就容易破碎。在一次次的争论中孩子们也学会了倾听别人的探索发现,倾听让幼儿获得了更多的信息,同时也为更好的发展幼儿探索能力提供了保证。

结束语:

  大自然赐予每个孩子天生的创造天赋,对孩子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不再是简单地传授科学知识,更主要的是从小培养孩子对科学的兴趣和获得知识的能力,以及在探索过程中体验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及方法,让幼儿在生活中发现、感受、运用、创造科学,从而保持他们持久强烈的探索欲望,使他们在这不断变幻的科学色彩里,泊出希望的涟漪,构建心中的科学梦!

参考文献:

[1]陈艳玲.激发幼儿探索精神 引发幼儿科技兴趣[J].广西教育,2004(10).

[2]吴婷娜.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构建幼儿的认知能力[J].学前教育研究,199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