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视角下班本课程的实践探究——以中班班本课程《遇见菌菇》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13
/ 2

基于儿童视角下班本课程的实践探究——以中班班本课程《遇见菌菇》为例

陈晓丽

临海市汛桥镇中心幼儿园

【摘要】虞永平教授认为,构建适宜儿童发展的课程并努力落实,是实现幼儿园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重要途径。班本课程的探究来源于本班的幼儿的实际情况,围绕幼儿的问题和兴趣展开,同时反映的是幼儿与教师、幼儿与幼儿、幼儿与材料之间的探究过程。本文以中班班本课程《遇见菌菇》为例,基于儿童视角下班本课程的实践与探究。

关键词儿童视角; 实践探究;

在班本化课程的实施的过程中,幼儿是课程的主动学习者,教师是课程建设者。在幼儿

一日生活中教师要及时捕捉到幼儿的兴趣,发现教育契机,与幼儿共同探究与实践,从而逐步建构起一个适宜的班本课程,推动幼儿和教师的共同发展。教师以点带面的方式构建《遇见菌菇》班本课程框架,丰富课程活动内容。

一、启 — 捕捉价值点,生发课程

幼儿是班本课程的小主人,他们的兴趣点是班本课程的探究点。班本课程的生成需要教师和幼儿共同去构建,教师在寻找班本课程生发点的过程中,通过统计、调查等方式了解幼儿的兴趣和需求,避免盲目的挑选。

1.统计中甄选,寻找幼儿真兴趣

植物角里孩子们带来一些多肉植物。班上的徐晨浩小朋友带来了一袋菌菇包,大家挤在菌菇包的周围,观察这奇妙的新朋友,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对这个菌菇包都充满了好奇?

晨间活动时,他们都在讨论菌菇包,教师了解到幼儿的对菌菇充满兴趣。

2.调查中分析,获取幼儿真需求

为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每位幼儿对菌菇真实的兴趣点,教师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设计关于菌菇的调查表,以绘画的形式来完成,并邀请家长进行文字解释。通过调查表的分析可知80%的幼儿对菌菇的生长过程有极强的兴趣。教师根据幼儿的调查、反馈,制定适合幼儿的班本课程网络图。

二、借 — 巧用资源点,助推课程

《纲要(试行)》和《指南》中要求,“教师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我园地处农村,通过调查,得知汛桥周边有许多菌菇种植基地,这正是开展班本课程活动的有利资源。

IMG_20210425_134828【案例】幼儿参菌菇基地

孩子们对菌菇充满好奇,教师通过与基地负责人联系,决定去参观菌菇基地。

笑笑:“为什么关在黑黑的房子里?”

小虾米:“为什么要这样排起来?”

叔叔细心讲解,孩子们知道菌菇不能直面面对光的地方,放在空气流通的地方。它们的生长需要充足的新鲜空气,每天给它们喷喷水。这些问题恰好就是一个个实施教育的探究点,孩子们亲自参观菌菇基地,了解菌菇的生长习性。

三、推 — 挖掘探究点,推进课程

幼儿的学习过程是一种自发的参与、主动的学习的过程。在班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幼儿、教师与材料之间的互动,不断推动班本课程深入的发展,使幼儿知识经验更加丰富,学习能力不断提高。

1.多样图纸PK—设计菌菇小屋

在班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抓住幼儿问题的价值点,从而推进幼儿深度学习。让幼儿在班本活动的探究中发现问题、合作解决问题,促进幼儿主动参与课程、获得发展。

菌菇包不能晒太阳,我们得给它设计一个房子。”

浩浩:“我得为它设计一个漂亮的帐篷。”

阳阳:“菌菇包喜欢在暗暗的地方?帐篷应该是黑色的。”

孩子们开始动手设计,一个个菌菇小屋在他们的画笔下诞生。从设计图中看出,孩子们觉得帐篷作为菌菇屋最为合适。于是,分头行动,在幼儿园的角落里找来垃圾袋、铁杆、废弃的架子,开始搭建帐篷。

2.妙用同伴互助—采摘菌菇宝宝

由于前期,教师带孩子们实地参观秀珍菇基地,孩子们亲眼目睹徐爷爷的采摘过程,有一定采摘经验。现在采摘时,孩子们把在爷爷那里学到的本领教给其他的孩子。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采摘,更多的是带给孩子们一次探索体验的机会,在真实的感知中收获满满的能量,也在孩子们心底埋下小小的探究的种子。  

3.善用家长助教—解答菌菇不长之谜

家长助教在幼儿园的课程实施过程中越来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根据课程发展的实际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邀请班级里具有某种职业或者技能优势的家长,通过助教者的身份参与到我们的活动中,协助教师更出色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四、延 — 关注细微点,延展课程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统一目标。幼儿园的课程是有机联系的,是多领域有机融合在一起的,不是机械的分领域的进行教学。只有基于儿童发展需要的课程,才能更好的推动幼儿的全面发展。

1.记录菌菇的成长—延续种植的乐趣

孩子每天用心的照顾着菌菇,给菌菇喷水、通风……他们对着这些菌菇观察:这里有一点一点的小果肉,这里又长大一点点……幼儿见证菌菇的整个生长过程,并把菌菇的生长过程记录下来。孩子不仅仅看到的是菌菇的生长过程,而是,种植菌菇带给他们的无限乐趣。

菌菇观察日记:

3月24日菌菇菇长出了许多小点点。

3月26日菌菇小点点变大了,变成一朵小花了。                

3月28日菌菇长得像大拇指了,可以采摘了

2.创作菌菇的“菇”事—满足表演的需求

他们把菌菇的小“菇”事绘画成一本本画册,形成属于本班特有的故事集。从故事中看出,幼儿在观察菌菇、照顾菌菇的过程中充满想象,看到的是幼儿的思考和创想。在表演区幼儿分工合作,各自分配好节目,认真投入表演,促进了幼儿思维的发展。

小小菌菇,让教师和幼儿变成一同探究的学习者。其实,每一次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教师前期的思考与研究,班本课程也不例外。当教师发现幼儿感兴趣的话题时,思考这个活动是适宜幼儿开展的课程。教师遵循幼儿是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思考者这个观点。教师要做的就是支持幼儿的想法,给予适时地引导,提供相应的支持。在《遇见菌菇》的班本课程中,幼儿与生活的距离走得更近。让我们做一个蹲下身去倾听和支持幼儿的发现者,去探索更多形式、富有特色的班本课程,让幼儿拥有属于“自己”的快乐童年。

【参考文献】

[1]李敏. 以幼儿为主体,优化班本课程——从班本课程《小蜗牛大秘密》谈起[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6(11):1-1.
    [2]庄丹. 在小小虫看到大世界——小班班本课程的个案研究[J]. 名师在线, 2019(04):61-62.
    [3] 邱艳静. 浅谈幼儿园班本课程的构建[J].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17(6):3-3.

[4]王健. 浅谈幼儿园主题课程班本化的实践[J].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前沿, 2018(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