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开放大学 江苏 南京210000)
摘要:职业院校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三全育人”新模式对转变教学思维、培养技能型人才具有积极作用,成为向社会输送人才的关键环节。但职业教育“三全育人”新模式存在教学培养目标定位模糊、教学管理体系建设缺失、教学质量评价机制不健全的问题。因此,职业院校可利用“三全育人”新模式明确教学目标,健全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式,完善职业教育监督体系;构建校企联动平台,重塑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期望助力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经济转型;职业教育适应性;三全育人;技能型人才
引言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关键时期,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激增。对此,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首次提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简称“三全育人”)”的理念,要求“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上述政策为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三全育人”新模式提供理论支撑。“三全育人”新模式有利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促进职业教育体系革新、助力经济转型,对帮助学生提升创新能力、加强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积极现实意义。鉴于此,本文立足于经济转型视阈,在分析职业教育适应性的“三全育人”新模式的现实意义与实施困境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其突破路径,以期为经济转型培养大量技能型人才。
一、经济转型视阈下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三全育人”新模式的现实意义
(一)转变职业教育教学思维,优化教学方式
职业院校践行“三全育人”教学理念不仅能够更好为人才培养提供思想指导,而且能为社会经济转型培养大量专业技能型人才,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三全育人”新模式有利于培养教师系统育人思维,促进教师转变传统应试教育教学思维,增强教师教学方式的关联性、整体性、融通性,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此外,该模式也可指导教师利用“互联网技术+教育”,摒弃单一、机械的教学方式,强化教师互联网教学观念,形成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育人思维。
(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助力经济转型
职业院校学生是企业技术工人的主要来源,对促进社会经济转型十分重要。“三全育人”促使职业教育完善育人体系,提升思政教育教学力度,符合教学规律与学生成长规律。因此,“三全育人”理念融入教育工作中能够实现对各方因素调动、合理配置资源,全方位实现对学生思想、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具备丰富知识的同时,更好适应未来工作岗位,为经济转型提供高质量人才支撑。
二、经济转型视阈下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三全育人”新模式实施困境
(一)“三全育人”教学培养目标定位模糊
在社会经济转型视阈下,职业教育“三全育人”教学培养目标存在定位模糊问题,难以有效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和实习实训。一方面,部分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脱节。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侧重于知识性,对于学生技术创新、专业素养以及行业需求定位与认知模糊,无法实现学生知识与岗位能力有机统一,导致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不匹配。另一方面,思政课程教育目标定位缺失。部分职业院校思政教师教学目标不明确,服务意识不强,尚未建立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思想理念。因此,教师无法及时考虑学生真实的需求,导致学生幸福感、荣誉感不足,且无形之中使学生内心背负强大精神压力和专业束缚。
(二)“三全育人”教学管理体系建设缺失
目前,职业教育“三全育人”教学管理体系建设有待强化。一方面,全员育人管理落实不到位。地方政府和教育等主管部门注意力大部分聚焦到了社会经济转型,对于职业教育重视程度降低,管理思想存在一定偏差,使得职业院校在开展育人工作时出现资金不足、生源缺乏以及社会认可度低等现象。这就导致职业院校无法形成统一全局管理体系,阻碍教学资源合理分配。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学生管理缺乏。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工作流于形式,片面强调对学生成绩管理,而缺失社会实践活动的管理,忽视学生内心需求与真实想法。
(三)“三全育人”教学质量评价机制不健全
职业院校考核评价机制以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评价任课教师教学成果,而不对学校各个部门和院系全体教职工的工作成果进行考核,因而无法对经济转型下育人成效作出标准化考核评价。此外,职业院校对育人的长期性以及协同性认知出现偏差,评价方式不到位。职业院校只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各项活动成果进行评价,与企业、社会、家庭等育人成效缺乏协同配合,并未对学生是否具有岗位能力以及专业性做出有效合理评价,无法实现“全过程育人”的目标。
三、经济转型视阈下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三全育人”新模式突破路径
(一)明确教学目标,健全职业教育教学模式
职业教育实施“三全育人”教育模式,是培养适合社会经济转型发展所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根本之策。一方面,职业院校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职业教育需坚持以育人为目标,以培养学生岗位实践能力为导向,构建校企沟通机制,建立“冠名班、定向班”等合作项目,明确学校专业与企业岗位需求对接目标,健全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另一方面,职业院校需明确思政课程教学目标。思政教师需做到全过程全方位对学生学习及生活进行教育,通过与教务处、团委以及学生会等多方联动协调教学模式,为学生正确价值观、职业观的确立作出指导,培养学生良好职业道德。
(二)创新教学方式,完善职业教育监督体系
面对当前经济转型关键期,职业院校及教师应积极落实“三全育人”新模式,利用互联网技术创新教学方式,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完善教育监督体系。一方面,教师创新教学方式。职业院校教师利用慕课、微信公众号和抖音等新媒体手段,及时对学生思想状况进行观察、监督与指导,健全教师全程监管责任制。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应创建三全育人监督平台。职业院校需搭建“三全育人”管理监督平台,建立健全各项管理监督制度,明确团委、教务处、学生会等相关管理部门的职责与工作内容,通过各部门协调合作共同实现对学生学习及校园生活指导与监督。
(三)构建校企联动平台,重塑教学质量评价机制
职业院校应尽快完善“三全育人”新模式教学质量考核评价机制,构建学校、家庭、企业三位一体育人考察机制,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协同推进培养适应经济转型所需技能型人才。首先,职业院校需构建校企联动平台,通过产教融合实现与企业需求相对接,统筹推进督导、评估机制,提升针对性专业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其次,校内应建立“全员育人”考核评价机制,使学校各级领导、教职工人员明确育人职责,并以学期为单位对各院系及相关部门进行监督检查和教学成果考核。最后,学校、家庭、企业可配合建立教学——监管——落实育人成效评价机制。三方充分落实“三全育人”新模式,进一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在满足社会人才需求的同时进一步助力经济转型。
参考文献:
[1]彭立平.“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实践育人工作路径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22):78-80.
[2]高武,杨婉玲.高职院校“三全育人”实践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1(23):48-53.
江蕾, 1986.06.18,女,籍贯:江苏常州人,汉,硕士,学校:江苏开放大学讲师,研究方向:思政
【基金课题】2022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题项目《经济转型视域下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三全育人”新模式研究》(2022SJSZ0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