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质量指标构建与应用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08
/ 2

儿科护理质量指标构建与应用研究

王远云

南阳油田总医院  河南南阳  473000

摘要:儿科护理质量指标的科学构建能够为儿科护理质量评价提供坚实的依据。通过查阅大量的有关文献和资料,经过小组的深入研讨、专业咨询以及专家审议等方式明确符合儿科护理实际情况的质量标准,并进行了一定的应用和推广。通过深入研究,儿科护理质量指标的构建主要包括结构指标、过程指标以及结果指标,具有较强的应用型,能够展现出儿科特色。本文深入分析了儿科护理质量指标构建的过程,研究了儿科护理质量指标的特点和内容,并提出了应用建议。

关键词:儿科、护理质量指标、构建、应用

护理的质量需要应用质量指标进行评价测量,护理质量指标的开采应用在护理管理水平提升和护理服务质量改善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有关部门已经发布了护理敏感质量指标,但是,均属于普通适用性的指标,没有体现出专科特色。我国护理专业已经取得了明显进步,但是,专科护理质量指标的构建还不完善,儿科护理质量指标构建研究只在某个地区进行了研究应用,不能够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应用。我国卫健委医院管理研究所成立儿科专科质量控制小组,在普适性质保的基础上构建儿科护理质量指标,并进行了应用分析。

一、儿科护理质量指标构建分析

(一)组建质量指标研究小组

为了能够更好的开展儿科护理质量指标构建工作,需要根据研究需要成立专门研究小组,研究小组成员包括儿科护理管理人员、公共卫生相关的学者教授等人员组成,其中高级职称需要占比在一半以上,且学历层次较高,从事儿科临床护理或者护理管理工作10年以上的人员要占到大多数,研究小组团队成员具有丰富的儿科护理实践经验和较强研究能力。研究小组需要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与专家进行深度访谈、初步形成指标体系框架、开展专家做团咨询等方式构建儿科护理质量指标。

(二)初步形成质量指标

质量指标初稿的形成主要有以下两个阶段:第一,研究小组通过查阅大量的关于儿科护理、质量指标和专科护理等方面的文献,认真阅读国内外专业机构文件等方式,加强文献资料的分析和总结,不断的进行优化,初步形成了包括二十三项专科指标的儿科护理质量指标。第二,研究小组进行深入的分析讨论,召开小组会议,对指标的重要性和可操行性进行讨论,判断指标计算公式是否科学合理,数据收集能否顺利完成等,通过讨论之后形成涵盖结构指标、过程指标和结构指标的儿科护理质量指标初稿,其中,结构指标包括床护比、护患比、护理级别占比、每住院患儿21h平均护理时数、护士离职率以及不同级别护士配置等六项内容,过程指标包括了住院患儿身体约束率、疼痛评估周期完成率、6月龄内患儿母乳喂养维持率三项内容,结构指标包括了住院患儿跌倒发生率、住院患儿压力性损伤发生率、烫伤发生率、误吸发生率等十一项内容。

(三)选择专家进行咨询

制定专家咨询问卷,问卷内容主要包括了填写说明、问卷主题内容和专家基本情况,填写说明主要是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内容框架介绍清楚。问卷内容主要是质量指标体系,需要各位专家结合自身的研究和实践对各个指标进行重要性分析并进行评分,还可以增加其他有关的意见和意见。专家基本情况需要专家的年龄、学历、职称职务以及工作年限等基本信息。各位专家根据自身认知进行独立分析并完成问卷内容,专家之间针对问卷内容不进行任何的沟通。专家的选择要具有统一的标准,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一是要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且具有副高级以上的职称;二是要能够积极自愿参加的态度,能够保质保量的完成咨询任务;三是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具有10年的儿科护理管理或者教育工作经历。组建好专家团队之后实施专家咨询工作,通过电子邮件和现场方法结合的方式完成两轮专家咨询,经过第一轮咨询后删除了误吸发生率等三项结果指标,经过第二轮专家咨询后,进行了部分指标的修改,将“失禁性皮炎发生率”修改为“新生儿院内尿布皮炎发生率”,最终确定了六项结构指标、三项过程指标和七项结果指标,共16项指标。经过专家咨询后儿科护理质量指标更加具有操作性和针对性。

(四)指标采集可行性分析和专家审议

经过专家咨询之后的指标和相关变量基本确定,将这些指标和变量制作成问卷形式发送给儿童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儿科护理工作人员,进行指标采集方式和采集难度的评估,通过调查数据得知,采集率低于40%的指标有6月龄内患儿母乳喂养维持率和疼痛评估周期完成率两项,“疼痛评估周期完成率”相关变量采集具有较大的难度全国护理质量促进联盟儿科护理质控组开展了两次专家审议,主要是在专家咨询和指标采集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审议确定的16项指标,经过两轮审议,将疼痛评估周期完成率删除,最终确定了15项指标,包括六项结构指标、两项过程指标和七项结果指标。

二、儿科护理质量指标应用研究

(一)儿科护理质量指标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儿科护理指标的构建具有较强的整体应用性和系统性,能够将国家政策导向和指标临床意义进行充分的考虑,还注重指标的科学性和采集过程的可操作性,这个指标体系的建设能够较好的指导临床儿科护理人员有效监测质量。儿科护理质量指标能够适合在综合医院儿科、儿童专科医院以及妇幼医疗机构进行应用。儿科护理质量指标体系不但设计与护理工作有关的指标,还包括了护士主导改善患儿治疗效果的指标,能够将儿科护理的价值充分体现出来。

(二)儿科护理质量指标内容分析

科学合理的配置人力资源是确保护理质量的重要条件,我管有关平台的运行已经对护理人力资源配置影响程度进行了验证。六个结构指标在专家咨询中重要性的赋分均较高,而且所有结构指标都具有较高的采集率,充分展现了结构指标具有很强的适用性。经过专家的深入咨询后过程指标包括了住院患儿身体约束率、疼痛评估周期完成率、6月龄内患儿母乳喂养维持率三项,但是,经过采集可行性调研和审议将疼痛评估周期完成率删除,疼痛管理是儿科护理重要内容,但是指标采集率不高且应用和推广有着较大限制,因此需要删除。6月龄内患儿母乳喂养维持率虽然采集率不高,但是与国家政策导向相符,所以保留该指标。结果指标经过专家咨询、指标采集可行性分析和专家审议保留了七项,能够有效的反应出儿科护理的结果和成效。

(三)儿科护理质量指标应用建议

为了能够更好的应用儿科护理质量指标,结合儿科护理实践,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应用建议:一是需要保证指标数据源的准确性,在试点应用的数据与采集过程中,各个参与医院的联络人员已经进行了统一的培训工作,但是,仍然存在着指标数据错误和缺失等问题,主要是由于各个医院指标采集工作存在着不同的途径,存在着手工数据采集和系统数据抓取的情况,而且还具有不同的数据抓取节点,因此,在指标体系的应用中还需要认真的核查数据源,部分医院专门成立了数据管理的团队,对数据进行三级核查工作,尽可能的提升数据源的准确性;二是建设适用的信息化平台,儿科护理质量指标体系中很多医院多项指标的数据采集还没有实现信息化,护理工作人员通过手工上报数据具有较大的工作量,对上报的依从性产生较大的影响,建议各个医院需要对数据采集表进一步优化并建设具有可操作的信息化平台,切实提升数据上报的效率

参考文献

[1]赵诗雨,喻姣花.专科护理质量敏感性指标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933(8)1342-1346.

[2]蔡立柏,刘延锦,郭玉茹,等.骨科康复护理质量评价指标的构建[J].中华护理杂志,2021,56(4):508-514.

[3]尚文涵,李长安,吴志军,等.国家护理质量数据平台的建设、应用及改进建议[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9,26(3):1-4,8.

[4]孙彩霞,张婧晶,崔慧敏,等.综合护理干预在新生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7,23(23):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