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与对话:游戏分享环节中师幼对话的样态、问题及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25
/ 3

分享与对话:游戏分享环节中师幼对话的样态、问题及策略 

辛慧

杭州市景辰幼儿园

【摘要】 游戏分享是一个共享、共鸣、共建的师幼互动和生生互动的活动。它是教师使用不同形式的有效回应性语言促进幼儿进行游戏经验分享、讨论和建构的过程。目前,许多幼儿园的游戏分享环节存在以下问题:时间受限,分享效果不佳;形式单一,分享策略固化;意识不强,分享意识弱化;教师主导,分享价值不高;聚焦个体,分享环节无趣。在本文中,我们从教师角度出发,多方面逐步推进,希冀通过五个策略着手改进,能够提高师幼对话的质量。

【关键词】 游戏分享 师幼对话 策略探究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曾明确指出:“教师在活动中要关注幼儿的表现和反应,关注幼儿的需求,及时、恰当地作出反应,形成合作、探究的互动。”游戏分享是游戏活动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有助于拓展幼儿的思维,帮助幼儿梳理游戏经验,提高其游戏水平,使得幼儿在语言表达、师幼互动、经验重构等方面获得长足有效发展。同时也是一个遇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量变过程。

一、师幼对话的内涵界定

师幼对话,顾名思义,就是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对话。它是指教师与幼儿在一种平等、自由、开放、民主的氛围中交流对话,对话双方互相尊重、相互倾听和包容。如果儿童有一百种语言,那教师与幼儿的对话方式就应该有一百种。对话不仅仅是指语言的表达,更多时候是情感的共鸣与双方的分享互动。

二、游戏分享环节的意义

在《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中师幼互动环节中“善于发现各种偶发的教育契机,能抓住活动中幼儿感兴趣或有意义的问题和情境,能识别幼儿以新的方式主动学习,及时给予有效支持。”而游戏分享环节恰恰是能发现问题,引发互动,有效支持幼儿主动学习的环节,其地位不容忽视。游戏分享能够拓展幼儿的思维,为幼儿的个性化、全面化发展提供支持,对帮助幼儿梳理经验、提升游戏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游戏分享环节在高瞻课程模式中被称为回顾时间环节。这一环节给幼儿提供了一个表达自我和展示自我的机会,借此可以回顾自己的作品及游戏过程;通过描述性叙述锻炼言语表达能力,力求实现清晰、准确、有条理;通过自己的叙述和教师的指引,为该活动接下来的开展打基础;在众人面前积极表达,提高了幼儿自信心,获得了成就感,拥有更高的自尊水平;将自己抽象的心理图示转化为具体的语言,提高了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

三、当下的游戏分享环节实践样态

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1. 以叙事性讲述为主。这一样态,更多地是给予幼儿讲述的机会,鼓励他们讲述“和谁一起玩”“玩了什么”“怎么玩的”,通过“3W”的叙事三要素,即(what、when、where)鼓励他们分享游戏中的情绪体验和感觉感受。
  2. 带有课程意识提问。这一样态体现在教师围绕游戏中的某一个点展开讨论。例如:教师对幼儿说‘我今天搭了一个餐厅’,随即对“餐厅”展开讨论,如“你的餐厅都卖什么菜?”“今天有谁到餐厅就餐过?”“你最喜欢什么餐厅?”等。
  3. 回忆、讨论游戏过程。教师呈现幼儿游戏过程中的照片或视频,使幼儿回忆游戏经历,发现失败或成功的过程,讨论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例如:幼儿在建构时,始终都无法让建筑变得牢固,教师就可以与幼儿讨论,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建筑总是倒塌。
  4. 有意识链接其他经验。这一样态对教师的问题意识要求比较高。如:在爬楼梯的时候,教师和幼儿展开了如下对话——

师:数一数这里有多少个台阶?

幼:这里有15个台阶。

师:从这里到我们的教室有多少个台阶?

幼:我发现好像每一段都是15个。

幼:对,从这里到我们教室一共有四段。那就是4个15了。

幼:老师,我数了一共是60个台阶,但是美美数的是58个。

师:什么原因呢?

幼:我知道了,因为第一个和最后一个台阶没有数。

······

四、当下游戏分享环节中师幼对话存在的问题

(一)时间受限,分享效果不佳

目前,大多数幼儿园的游戏分享环节是在游戏后进行的,时间基本上控制在3-10分钟。一旦教师将分享的时间拉长,后面的活动时间就会被压缩。在分享的时候,由于幼儿能力的差异,对于时间的把控存在参差。有些幼儿通过几句话就能把游戏过程叙述出来,有些则不能,这将导致部分幼儿的分享意愿和表达兴趣被忽视,游戏中遇到的问题得不到解决,最终使得分享环节形同虚设。

(二)形式单一,分享策略固化

当下幼儿园游戏分享环节的实践样态存在四种模式。许多一线教师在操作的过程中,习惯性地频繁使用同一种模式,比如:当教师发现利用照片和视频来回顾游戏过程,幼儿呈现出比较积极的状态时,在下一次的分享中首先考虑的就是这种模式。这种模式,虽可以帮助幼儿将游戏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进行复盘和经验的重构,但对于幼儿的情感发展、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呈片面化。

(三)意识不强,分享环节弱化

作为幼儿园一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我们都知道其重要性。但是,在现实中教师往往会因为时间安排上的衔接问题,将分享时间压缩、敷衍了事甚至是没有该环节。教师会因为幼儿动作慢索性就跳过这一环节,有时也会因为自己没有观察了解幼儿的游戏过程,就随便让幼儿自己讲述游戏故事而草草了事。

(四)教师主导,分享价值不高

有研究指出,目前大部分幼儿园的游戏分享环节多是由教师发起的。在幼儿叙述完自己的游戏过程后,教师对其回应普遍太过简单。另外,在反馈层面,也仅仅是问题的答案或者是幼儿做的好与不好的地方,缺乏与幼儿情感上的交流。由此可见,教师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他们习惯于将注意力放在班级常规的治理上,有时,教师虽能发现有价值的问题,但由于幼儿不理解教师发起的话题,再加上教师专业能力和随机应变的能力有限,导致回答不到点子上,使幼儿觉得自己的疑惑没有得到“被听见和看见”,双方难以达成共情,久而久之就不愿意分享了。

(五)聚焦个体,分享环节无趣

在分享的过程中,教师会针对某些幼儿身上出现的问题或者是一些幼儿遇到的共性问题进行集体的交流和分享。但是,每个孩子的经验水平和认知水平是不同的,因此会造成部分的幼儿是游离在交流和分享之外。一些共性的问题容易让孩子产生兴趣,而个体性地问题难以让幼儿提起兴趣。

五、游戏分享环节中师幼对话的策略

(一)灵活利用时间,鼓励幼儿自由自主表达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指出“一日生活皆课程”,幼儿在幼儿园的每一时刻都暗含着教育契机。因此,游戏分享环节也不应仅仅局限于游戏后的分享,而应该贯穿到幼儿在园的每一时刻,因为每个孩子的“最近发展区”都是不一样的,在游戏中遇到的问题也是不一样的。比如:在游戏开始之前,教师可以针对投放的新材料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做一个简要的分享。在游戏中,教师针对新材料在投放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幼儿进行适时地介入指导。当幼儿遇到新想法、新创意的时候,鼓励支持。在游戏后,教师可以针对幼儿在指导后获得的新经验的实施进行再一次的分享交流。新的灵感与旧的经验两相融合,推动幼儿深入学习内驱力。

(二)融合多种样态,丰富幼儿游戏表达形式

目前比较常用的四种分享样态都有其优点和缺点,作为教师我们要尽可能的融合多种样态进行游戏分享,因为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呈现出多元化的表征方式。例如:针对幼儿在游戏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可以将游戏过程中的照片或者是视频拍摄和录制下来,展现在幼儿面前,这种再现游戏过程的形式更加直观生动。面对中大班的孩子,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鼓励他们自由讨论。在游戏分享时,运用图画、符号、文字等形式将游戏中的“哇时刻”表征出来,还可以借助手势、动作进一步把分享自己遇到的困难和感受。还可以将这些“方法论”张贴在班级显眼位置,鼓励幼儿以后在遇到类似的问题时,能够借助其中的某些方法独立解决。

(三)专家引领指导,提高教师自身专业能力

游戏分享环节中,教师的回应也是极其重要的。我们平时观摩教师开展游戏分享活动时,总会听到“嗯,你做的很好,你做的真棒,你们太厉害了”等鼓励、赞美、提问诸如此类比较单一地回应。这些回应其实是教师专业能力不足的表现。教师只是对幼儿描述的话语进行回应,对技能技巧、情感表达上并没有过多地涉及。游戏分享环节分享的不仅仅只有知识技能,还有情感、价值观、社会性发展及经验之间的相互联系。另外,有些教师虽然意识到自己专业能力不够,但是有没有其他的途径和方式去提升,所以专家的引领就显得尤为重要。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多参加一些与游戏分享相关的研修活动,通过对幼儿教师进行调查、访谈问卷等方法收集其在组织幼儿进行游戏分享时遇到的困难和疑惑,带着这些困难和疑惑进行培训,最终提升幼儿教师组织游戏分享环节的能力。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寒暑假多阅读一些专业类书籍,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四)转变教师定位,构建双向开放对话氛围

在游戏分享时,一个平等、自由、宽松的交流环境更有利于幼儿的表达。在分享中,参与分享的主体是教师和幼儿,无论是哪一方先发起或回应,两者在分享中的地位是平等的。很多时候,游戏分享由教师发起,对于提问以及后续改进的地方,教师会习惯性地把控全场,也会因为自己的教育机智不够,会尽力将问题和方法控制在自己的可控范围内。因此,如果想要游戏分享的效果是积极的、有效的,那么师幼间就要形成一种安全愉快、平等自由的氛围。双方本着真诚的态度去倾听和交流,必要时给予一些关注与支持,从而双向合力,共同进步。

(五)尊重个性表达,聚焦幼儿冲突点兴趣点

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对于事物的看法都是不同的,自然游戏的记录也不同。有些幼儿侧重于记录自己的感受,有些侧重于描述遇到的问题,有些幼儿喜欢表达自己的游戏想象等等。每一个主动分享的幼儿都希望能将自己创造作品的喜悦心情、解决困难的自豪心情、合作交流的愉悦感及上台表达的成就感分享给其他人,情感上的投入是游戏分享环节的核心,有了情感交流,分享者之间才会因理解彼此而互相欣赏、互相学习,收获满足与开心。幼儿通过游戏去再造和重现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感知,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被听到、被看见。”总之,老师们应该秉持着教育的引导者、合作者和支持者的角色定位,在游戏分享环节“去自我中心化”,真正做到“倾听儿童”。

游戏后的集体分享交流不仅给予了幼儿自由自主表达表现的机会,还能帮助幼儿产生和共享新的经验,也为教师进一步了解幼儿以推进其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机会。在游戏分享中,教师帮助幼儿将零散的认知经验进行梳理与重构。幼儿在分享和讨论的过程中可以获得倾听他人和被他人倾听的机会,尝试表达、修正、改变自己的观点。幼儿感受到了“被倾听”才愿意说,感受到了“被看到”,才愿意分享。

【参考文献】

  1. 《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2001.11,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2012.10.9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3.  姜洁,幼儿园游戏分享多元化实践,2021,现代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