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真实发展的幼儿园课程建设与实施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08
/ 2

基于儿童真实发展的幼儿园课程建设与实施探讨

毛兴华

重庆市云阳县平安镇平安小学   404512

摘要:幼儿园课程建设是幼儿园保教质量的生命线,其中折射出保教工作者最根本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方向。课程并非既定的知识真理,而是鲜活的教育现象和过程,因此,改革原有的课程模式,构建适宜的课程体系,已成为广大幼教工作者的发展需要和责任担当。作为一线教师,我对当前幼儿园课程建设中存在的现状与问题,以及对解决当前现状与问题的策略、路径展开了思考。

关键词:幼儿园课程;实施探讨

引言:在传统的幼儿园课程中,我们更多的是关注怎么教孩子,对于孩子本身的水平虽有所了解的,但关注的力度和深度都不够。现如今,我们要把了解孩子的发展现状和孩子的学习特点放在第一位,当我们准备引导孩子学习的时候,首先就要了解孩子们是怎样学习,怎样成长和发展,还要了解个别差异性。

一、幼儿园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现状

(一)孩子原有发展水平

不同年龄、不同家庭的3-5岁儿童在社会情感、认知、语言动作上的发展是不一样的。例如:3岁的孩子虽然较学步儿有了语言表达上的进步,但是我们还是不能让一群三岁儿童轮流玩一个他们都喜欢的玩具,因为他们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如果我们特意让一群孩子玩一个玩具,老师通过观察就能发现孩子们以自我为中心的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孩子社会情绪的发展情况立刻显现出来。5岁孩子的手指肌肉动作发展已经逐渐精细了起来,他们能够很好地运用画笔,挥舞彩带,写出来的数字也会越来越正确,这一点从五岁孩子的作品中我们就能了解到他们现有的动作水平。当然,通过观察孩子的典型行为来了解他们的发展概况会让我们在设计课程的时候有很不错的基础,但是我们不得不时刻提醒自己,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发展时间表,不能用同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孩子 ,必须带着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个幼儿。

(二)孩子个别差异

这世上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就像没有两片一样的树叶。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气质、喜好、文化和生活经验。但并不是每个孩子的具体特征都是那么明显,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个“敏感”而“多心”的人,观察出他们的个别性差异。

比如在小班幼儿入园时,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的孩子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A:理

智平静型;B偷偷抹泪型;C疯狂哭闹型。这只是我们通过自己长期实践观察得出的,其实这就是每个孩子的气质类型存在的个别差异,他们的适应性和反应强度不同。有的很快适应环境,有的悄悄观察,慢慢适应环境,还有一些就是抵触新环境,不愿意去了解和适应。有经验的小班老师会在第一时间将这些孩子分类记录下来,第二天她们再来园时候老师对待不同孩子的方式也会悄然发生改变。另外,孩子们的兴趣也是各有不同,有的爱好动物,有的爱好汽车、有的爱好读书……这是孩子展现与众不同另一个方面。还有一些具有特殊文化背景和特殊需求的儿童,能了解孩子的特别的兴趣和信息也能帮助老师有的放矢的为孩子们设计学习主题。

(三)孩子学习方式

研究表明孩子年龄越小,学习方式的差异越大。听觉、视觉和动觉是常见的三种不同学习方式。十年之前我们常常见到的幼儿学习方式还是以听觉为主视觉为辅,大多数老师喜欢为孩子苦口婆心地讲解,有时候辅以挂图或者PPT给孩子看,但是近几年我们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听觉和视觉退居二线,直接动手操作体验成为幼儿学习的主体方式,这也是幼儿园游戏化课程持续不断推进的收获,而这种方式更为大部分儿童所接受。

二、幼儿园课程建设的实施策略

(一)准备适宜的空间

适宜的环境对于幼儿的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我们在准备班级空间格局的时候还是要从孩子使用的角度去考虑,遵循一定的准则,例如:合理安排教室里的路线,包括进教室、使用物品、卫生间等等。集体活动的地方宽敞通畅;展示区合理选择位置,柱子、柜子的反面等都是比较好的。教室里还需要一个储物间,因为孩子年龄小,需要的学习、生活用品多而杂,一些不能让幼儿直接接触的有安全隐患的工具等都可以在储物间存放。另外孩子们还需要个人物品柜,有利于孩子合理管理自己的东西,形成规则意识。

(二)准备充足的时间

教师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学习环境,帮助孩子知道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点名、集体活动、小组活动、自由活动、用餐、盥洗、休息等活动是孩子在园最日常的安排,这些活动的时间都按照顺序体现在时间表上,同时我们还应该制定每周时间安排,帮助孩子形成长期稳定的习惯。

(三)良好的氛围环境

班级是个共同体,应该是一个让孩子感觉舒适安全的,能够随时得到帮助的群体,在这个群体中孩子能交朋友,能被接受还会学习到交往技巧,建立人际关系。教师应该提前了解孩子的个性,为他们制定适宜的教养方式,鼓励胆小的孩子主动与人交流,帮助脾气暴躁的孩

子学会自控。同时老师也要和每一位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

(四)建立良好的家校合作关系

作为老师要想了解孩子必须从孩子的家庭开始。试着去和每一个孩子的家庭建立良好的关系,开通有效的沟通渠道,让家长觉得自己和孩子在这个集体中是受欢迎的状态,在孩子的学习上必须和家庭保持长期合作的伙伴关系,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与家长意见相左,产生歧义的时候,作为老师要正确看待这些问题,处理好互相之间的关系,建立起与家长之间的信任。因为对于幼儿来说,他的家庭和学校以一种和谐的相互尊重的关系存在的话,他也会觉得很有安全感,反之孩子会感觉冷漠、抱怨,学习的效果自然不会好。同时,作为家长也应该提前为孩子入园做好准备,时刻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主动和老师取得联系,在参与幼儿活动时候积极配合老师,认真对待。而且对于自己的孩子应该有一个科学恰当的评价标准,不能互相攀比,让自己的孩子生活在“别人家孩子”的阴影中。

结语:让儿童成为自主发展的主人,成为独立个体与成人并肩而行。这是一个放手、赋权、激能、多方对话、意识形态觉醒、满足儿童自我实现的过程。课程建设,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我们需要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深入研究和有效解决,推进课程的水平和质量。今后,我们还将继续走进儿童,解读儿童,理解儿童,让教育回归本真,坚信,初心不改,必将方得始终。

参考文献

[1]岑国祯,刘京海.5-11岁儿童分享观念发展研究[J].心理科学,1988,(1):19-23.

[2]康晓梅。师生课堂互动的理论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