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化小组护理模式在新生儿护理运用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07
/ 2

规范化小组护理模式在新生儿护理运用分析

卫盈盈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科

摘要:目的:分析规范化小组护理模式在新生儿护理及安全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1月到2022年12月本院收治的住院健康新生儿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行新生儿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规范化小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新生儿体格发育指标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新生儿黄疸持续时间以及接受医学干预治疗时间;比较两组干预后不同时间NBNA评分变化情况;统计两组新生儿期常见疾病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后1个月,观察组体质量增加、身长增加及头围增加数据分别为(26.32±1.21)g、(1.00±0.11)cm、(0.30±0.11)mm,均显著大于对照组的(13.32±0.51)g、(0.50±0.12)cm、(0.10±0.1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采用规范化小组护理模式后可有效促进新生儿体格发育,促进神经系统发育,减少疾病发生,具有应用与推广价值。

关键词:新生儿;护理;规范化小组护理模式;运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1年1月到2022年12月本院收治的住院健康新生儿8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观察组,男23例,女17例,胎龄37~41周,平均胎龄(39.10±0.50)周,出生体质量2600~4300g,平均体质量(3500.00±10.00)g;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胎龄37~41周,平均胎龄(39.00±0.50)周,出生体质量2600~4300g,平均体质量(3500.00±10.50)g。两组性别、胎龄、出生体质量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新生儿采用常规护理。

(1)无菌管理:加强医护人员手卫生管理,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实施;病房内垃圾分类、分开放置;病房限制人员随意进入,定期进行细菌培养;新生儿沐浴等用具均每人1套,并定期进行高压蒸汽灭菌;每个病房内配置1套非手触式洗手和干手设施。(2)无菌操作:定期抽查无菌操作情况,控制手携带细菌数量,按照无菌洗手法进行洗手;护理人员出入病房时应穿戴好专用工作服、帽子、口罩等;尽量避免侵入性操作。

1.2.2 观察组新生儿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规范化小组护理。

(1)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建立新生儿感染防控规章制度,包括暖箱等设备消毒制度、消毒隔离制度、抗生素使用制度等,并在实施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况持续完善。(2)循证分析:通过“知网”“万方”“维普”“Pub Med”等国内外数据库检索相关文献,并结合既往临床新生儿感染病例信息资料,明确导致新生儿感染的危险因素,如环境污染、皮肤状态差、脐部感染、滥用抗生素等,据此针对性制定并实施预防护理措施。(3)加强院内感染管理:护士长组织有经验的护理人员和儿科医生开展小组讨论,基于新生儿发生院内感染的影响因素和主要原因,针对护理薄弱环节加强管理,落实管理措施。(4)环境护理:维持病房温度22℃~25℃,湿度55%~60%,定时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每个病房配备一套消毒设备,定时使用紫外线空气消毒机对空气消毒。(5)沐浴护理:每日哺乳完成30~60min后进行沐浴,护理人员在对新生儿进行沐浴前,首先进行个人手消毒,并修剪指甲,水温控制在38℃~39℃,沐浴过程中做好脐带防护护理,肚脐部位粘贴防水脐贴,避免接触水。(6)皮肤护理:每日对新生儿皮肤进行沐浴或擦浴,操作时观察腹股沟、腋下或臀部等皮肤褶皱部位是否存在脓点或破损;及时更换尿片,保障皮肤清洁干燥,避免发生臀部红肿。(7)脐部护理:使用浓度80%的乙醇对新生儿脐部消毒,擦拭时注意以脐带为中心向外擦拭,禁止来回反复擦拭,在消毒部位皮肤完全干燥后使用无菌纱布包扎。湿尿布和湿衣物不可覆盖在新生儿肚脐上,若日常脐部存在少量渗液或潮湿,则使用浓度75%的乙醇重新消毒,若出现肉芽或脓性分泌物,需及时告知医师进行针对性治疗。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新生儿体格发育指标变化情况;比较两组干预后不同时间NBNA评分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新生儿黄疸持续时间以及接受医学干预治疗时间;统计两组新生儿期常见疾病发生情况。

1.4 评定标准

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NBNA)评分评定:将被试者置于光线半暗、安静环境内,30min后进行检测,并在两次喂养中间保持被检者充足睡眠,其检查时控制室温为24℃左右,且所有检查需要在10min内完成,总分最高40分,得分在37分以上为正常。

2 结果

2.1 两组新生儿体格发育指标比较

干预后1个月,观察组体质量增加、身长增加及头围增加数据分别为(26.32±1.21)g、(1.00±0.11)cm与(0.30±0.11)mm均显著大于对照组的(13.32±0.51)g、(0.50±0.12)cm与(0.10±0.1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新生儿不同时间NBNA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NBN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1周和干预后1个月,观察组NBNA评分分别为(38.52±1.31)分、(39.11±1.01)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7.22±0.11)分、(37.82±0.8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新生儿黄疸持续时间以及接受医学干预治疗时间比较

观察组黄疸持续时间和接受医学干预治疗时间分别为(3.0±0.9)d和(0.3±0.1)d,显著短于对照组的(4.1±1.4)d和(1.1±0.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两组新生儿期常见疾病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肺炎、湿疹及黄疸的总发生率为5.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有研究显示,根据新生儿神经发育规律,不良的环境刺激会导致高危儿的出现[3]。新生儿在离开宫体接触外部环境时,优质的外部环境,可改善新生儿大脑组织血液循环,推动新陈代谢。鸟巢式护理是基于仿生学所产生的护理模式,利用模拟母体子宫内环境,降低新生儿在外界中的暴露与刺激,具有很大的安抚作用,避免新生儿产生不安情绪。张瑞芳发现,鸟巢式护理能够促进新生儿β-内啡肽释放,改善迷走神经,充分发挥5-羟色胺,满足新生儿情感需求,使其正常生长发育。临床实践显示,在儿科护理中,新生儿护理是其中的重难点,常规护理已经不能满足日益严苛的新生儿护理需求。鸟巢式护理是当今国内外临床一致认可的护理模式,该护理的重点就是通过“鸟巢”,让新生儿在恒温箱中回到类似子宫环境中,为新生儿提供一种更安全与舒适的环境,防止出现应激反应,从而更好地适应今后的外部环境。在身心上提高新生儿抵抗力,促进新生儿正常的生长发育。

本研究在新生儿常规护理上结合应用新生儿规范化小组护理,促使新生儿护理模式由以往的单一外缘性护理转变为潜能开发培养护理,是一种更具人性化针对性的整体护理,可为新生儿提供高质量与内涵的护理模式打下坚实基础,更利于产妇及其家属对新生儿的日常护理与早教干预。该护理既可为新生儿提供早教相关护理内容,还有效地提高了新生儿家属的早教意识,改变传统想法,更利于新生儿早期智力与机体发育的建立,更好地促使新生儿大脑潜能开发,被认为是一种优质护理干预与技能传授相互融合的有机结合。

综上所述,新生儿规范化小组护理能有效促进新生儿体格发育,促进神经系统发育,减少疾病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张敏. 规范化小组护理模式在新生儿护理中的临床效果及在新生儿安全管理中的作用[J].  2021.

[2]张元. 规范化小组护理模式在新生儿护理及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 剧影月报, 2021, 003(011):98.

[3]戴雪霞, 邓祥敏, 李兴霞. 规范化小组护理模式在新生儿护理及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 中外医疗, 2022(01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