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华城实验小学春风分校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人们越来越注重学生“独立、自主、理性与质疑”的思维能力。思辨能力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教师也要辅以正确的教学策略,在学生思辨性阅读中给予正确的引导,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思辨能力的提高。而在小学高段语文思辨阅读训练中,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问思辨能力,这也让小学语文思辨阅读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成为众多语文教师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小学语文;思辨阅读;模式;重要意义;教学现状;策略
新课改持续推进,为各科教学指明了方向,同时,也提出了诸多全新教育理念,这是一线教师教学模式创新与改革的基础。在小学语文学科实践教学中,教师在领悟“以读为本”的新课改语文教育理念时,希望改变目前的教学形式,但调查发现,个别教师过于强调朗读文章,最终导致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得不到提高。一线教师要及时醒悟,为学生提供训练思辨能力的机会,这样才能提高阅读教学实效。
一、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的意义
学校在进行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发挥引导作用,还要重点关注学生阅读的自主性,要突出传统阅读教学时忽略的语言训练,建立内容丰富的语言平台,让学生在已掌握的知识与未来要学会的知识中,用现实的思维进行重合,促进思维能力的成长,提高学生自主的阅读能力。
1.培养学生冷静分析的态度,发展学生理性处事的精神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一些学过的知识可能会记忆模糊,阅读时的情感也可能会有所忘记,但学生的思维方式却总是随着年龄与生活经验的增长而不断提高。在小学高段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中,阅读是培养学生思维方式的关键行为,思辨是培养学生思维方式的方向。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理性与质疑的思维能力。同时,学生具有了良好的思辨能力,也有助于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好地处理问题,可以通过自己冷静分析与判断,对事件有更清晰的认识和自己的看法,即思辨性阅读可以陪伴学生的精神成长,发展学生的理性精神。
2.提高学生阅读中思考并提炼信息的能力
学生如果具有良好的思辨能力,可以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对文章的语义能有更好的理解,对言外之意也会更好的把握,能够对含蓄内敛的文章进行思考,提炼出作者的思想与态度,进行深层次的了解,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若学生缺乏思辨性的思维,单纯靠多次阅读,凭借自己的语感来了解文章的意思,就会有单一性和片面性,只能了解到文章最表层的意思,很难对文章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二、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的现状
小学阶段是小学生形成思维和搭建语文基础的关键时期,过去的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只是将文章中的讲解和分析全部灌输给学生,导致学生只会照抄教师的见解,缺乏自身独立的观点,也无法进行单独思考,更不能辨别教师对文章中的观点是否正确;在学习知识的时候,学生思维仅仅停留于表面,不能独立的进行文章的深度剖析,长此以往,阻碍了小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要逐渐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考及思辨能力,以此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1.强调情感,忽视理性
一些教师错误地强化了学生情感的教育,却忽视了学生理性的思考,这使一些学生在面对“情感”时,缺乏理性思考的能力。语言是学生思考的表现,情感是学生烘托语言的技巧,但思维是学生对待事情、处理事情的唯一方法。
2.错误分析,偏离实际
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注重学生的思辨能力,这使小学生阅读文章后对文章理解具有浅薄性、零散性、僵化性和杂乱性。其实,小学生的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特别是高段的小学生,对待一些问题已经具有了自己的思考能力和自己的意见看法,只不过是不够成熟。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必要开展思辨性的阅读活动,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指导他们的思辨方向,从而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理性与质疑的思维能力。
三、小学思辨性阅读课堂教学模式例谈
有效的开展小学语文的思辨性阅读,能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及阅读能力,教师也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学习状态,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法来提升学生的思辨性阅读能力,引导学生不断的进行文章探索,鼓励学生时常反思及质疑,逐渐的提高学生的思辨性阅读能力。
1.转变思维,突出主体作用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过度地强调教师在课堂上的“传道、授业”环节,特别是在传统的古诗词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目标往往是进行简单的诗词解读、字词认知以及根据教学参考的中心思想解析,除了朗读和背诵外,几乎很少关注学生对文章的思维生成。对于古诗词阅读教学而言,文本内容相对于现代文比较不容易被理解,所以在阅读课堂上学生积极性和兴趣普遍较低。所以,教师应当深入理解新课标教学的教育理念,牢牢把握思辨性阅读的核心内涵,突破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的思维定式,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征、思想、思维特点,将“思辨”思维融入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当深刻领悟思辨性阅读的内涵和目标,把握学生阅读思想和思维特征,思考如何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启发对文章的“思”,从而搭建学生与文章对话的“桥梁”,开展理性、创造性的“辨”,让学生从“被动”转化为“主动”,让学生在思辨性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增强参与感、体验感,感受与作者、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激发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更多的参与感和获得感,引导学生建立一套自主阅读的模式,提升学生自主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
2.整体思考,有序梳理脉络
任何一篇文章的结构安排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作用与意义。如文章结尾的结构,可以设置成对全文总结性的结束语,也可以设置成“言未尽,事未完”,引人深思,留给读者更多想象的空间,值得读者回味。再如,文章的句子与句子、段落与段落之间,可以是过渡引申的结构关系,也可以是照应呼应的结构关系。因此,教师在思辨性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从文章的整体出发,对文章的脉络进行有序梳理,让学生对文章的基本逻辑顺序有清晰的认知,从而对文章进行思辨性的理解,有助于学生思辨能力的提升。例如,教师在教学时应要求学生先对文章的结构脉络进行梳理。
例如,《草原》一文,全文共有五个段落,每个段落都属于递进关系,就是一个人去草原旅游的路线。学生对全文的结构进行梳理后,再对每个自然段的内容进行结构梳理,从而更深刻地了解文章内涵。如要求背诵的第一自然段,学生对这一段落的内容从结构上进行思辨性阅读,加深对整段内容的记忆。第一句,是对整段的介绍,“我看到了草原”;第二句,是“天空”“空气”和其他地方的对比,“清鲜”与“明朗”,让作者心情愉悦,这是草原带给作者的第一视觉感受与嗅觉感受;第三句,作者向远眺望,草原“千里碧绿,而并不茫茫”;第四、五句,对上句的“并不茫茫”做了介绍,有绿油油的小丘,白花花的绵羊;第六、七句,作者对绿色的小丘展开联想,有感而发;第八句,作者又借景抒情,想象着自己在草原一定会有无限的乐趣。学生对整段文章进行结构的思考与梳理,找到了每句之间的联系,既可以让学生对整段内容有更清晰的逻辑顺序认知,理解作者的写作内涵,又有助于学生的记忆。
3.斟字酌句,引导深刻理解
一些文章之所以读起来耐人寻味,就是因为作者对每一句话和每一个字都反复斟酌,让读者流连忘返。教师在思辨性阅读教学中,如果不要求学生斟字酌句地进行阅读,那么学生阅读后很难有思想上的启迪,只是把这些文章看成是感人的、优美的、富有诗情画意的文章,但却不知道哪里感人,哪里优美,哪里富有诗情画意,学生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仅不利于学生对文章的真正理解,而且达不到思辨性阅读的真正教学目的。因此,教师应要求学生仔细阅读,对文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反复斟酌,并质疑,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让学生的思辨能力得到提高。
如《桥》一课讲述的是大雨造成了山洪暴发,村支书老汉带领村民跑去“南”面避难,井然有序地组织村民通过“窄”桥,最后和一位年轻党员小伙一同牺牲的感人故事。很多学生能够读懂村支书老汉为了村民而牺牲,因为他是“党支部书记”,却不能真正地理解村支书老汉这么做的原因,一些同学还会惋惜被洪水冲走的年轻小伙。通过阅读全文,学生会发现,虽然文中故事是在雨中发生的,但学生却只能找到两处描写下雨的场景,学生细读时会发现,“却一脚踩进水里”,这也是对大雨的另一种描写方法,通过村民肢体的感受“踩进水里”,紧扣前文,雨水不仅“泼”出了山洪,也“倒”进了村民的屋里;紧接着“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村民只能隐隐约约地听到呼喊,却分不清是谁在呼喊,这是对雨水巨大的声音进行描写,学生再与前文相结合,这时学生再读课文,就会更加具有画面感,仿佛自身也跟随着村民一同避难一般。同时,学生对喊一嗓子的“谁”更加好奇,并提出自己的假设。随后阅读到“老汉沙哑地喊话”,沙哑是人们说话时通常大声地喊,而造成嗓子短暂的失音,因此,学生可以断定是这位村支书老汉“惊慌地喊了一嗓子”,又在避难过程中通过喊的方式组织村民避难。而后,阅读到“党员排在后面!”学生也产生了文中“党员也是人”一样的想法,并对后文“可以退党,到我这里报名”表示不理解,当学生再读到后文“竟没有人再喊”,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指导提示,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入党”可以说是村民最崇高的理想与荣耀,但“党员”更肩负着保卫全村乃至全国人民的责任,这样,老汉“冷冷”的话不仅让村庄的青年党员有所觉悟,而且让全班學生对“党”有了新的理解与认知。学生阅读时,逐句、逐字地开展思辨性阅读,一边阅读,一边质疑,这样才会真正理解文章。
4.有效开展,保持思辨状态
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是构建独立的自主阅读模式的重要教学方式,对小学生理性思维培养,批判意识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小学语文教学标准和教学理念的不断提升,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辨性阅读习惯已经成为当前语文教育特别是小学语文教育的核心要素,新时代、新标准对当前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辨性阅读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学生的阅读习惯培养需要长期不断的积累和启发,需要学校、家庭通力配合,形成合力,针对性、持久性地进行教育和引导。教师在培养学生学会思辨性阅读方法后,要开展有效的思辨阅读教学活动,一方面是对思辨阅读教学起到巩固作用,另一方面也是以此来保证学生更为持久的思辨性阅读状态,从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辨性阅读习惯。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开展一些辩论性的教学活动,针对一件事情的正反两面,让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论据,从好坏两个方面阐述观点,并举出例子,然后在课堂进行辩论,以小组间辩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果有学生有不同的观点意见,可以及时补充和反驳,并说出自己的理由,其他学生也可以发表观点和进行补充、纠错,但教师一定要控制好辩论纪律和规则,不能让学生随意发言。
5.优化设计,注重差异引导
教学设计是教师做好课堂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思辨性阅读课堂教学需要教师花更多的时间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以及教学重难点等环节进行研究和设计,深入挖掘文章的思想精髓,梳理文章内容的“辨点”,其中,课堂的互动性设置以及文章辨点讨论是思辨课堂教学的重点。教学设计是对思辨阅读教学的课前规划和系统把握,是对思辨阅读教学授课前的精心准备和效果评估,细致、有效的教学设计,对提升思辨阅读教学效果至关重要。课前的教学准备和设计是教师上好思辨阅读课的基础,而课堂教学才是思辨阅读教学的主阵地和关键环节。教师应当立足教学课堂这个主阵地,充分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从小学生的思维特征和心理特点出发,关注他们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思维,把握好“教”与“学”的课堂互动性、批判性尺度,注重因材施教和课堂教学的差异化引导。思辨性阅读教学主要的目的就是启发学生思考和批判的能力,形成自主的阅读习惯,增强对文章的理解。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聚焦文章“辨点”,可以通过提问等方式,给予学生更多的话语权。不同的学生对文章有不同的看法,学生会根据自身知识储备、生活经历、理解能力的差异对教师授课内容、文章知识提出不同的理解和声音,这就要求教师在思辨课堂中,要有更大的“包容性”。教师在授课中,要尊重学生差异化思维的存在,根据授课文章的知识结构,求同存异地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和启发,形成观点互相交流、互相讨论的,从不同角度对文章进行分享和理解的互动性、开放性教学模式。
总之,思辨性阅读为阅读教学带来了新的教学方式,它可以让学生对文章内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因此,教师要正确认知思辨性阅读的重要性,并对教学状况有清晰的认知,制定有效的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从而提高学生独立、自主、理性与质疑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林夏萍.小学语文组织思辨性阅读的有效策略[J].新课程,2020(31).
[2]郭冰.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研究[J].课外语文(下),2020(12).
[3]许丽春.例谈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J].语文课内外,2019(36).
[4]刘英华.思辨性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