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广元市委党校 四川省广元市 628017
内容提要:新发展理念深刻回答了当下中国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发展为了什么等重要问题,对我国的发展全局至关重要。本文从时间维度、空间维度、理论维度对新发展理念做一解析,从而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把握和贯彻新发展理念。
关键词:发展 理念 维度
古人说:“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一个国家能不能引领世界,靠的不仅是经济的规模和军事的实力,更主要的是广为接受的道德价值、执政理念和思想观念。一个国家只有立足正确的发展理念,才能取得良好的发展成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围绕发展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1]后来,以总书记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把其概括为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重大创新,深刻回答了当下中国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发展为了什么等重要问题。我们要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新发展理念,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努力实现新的奋斗目标。本文从时间维度、空间维度、理论维度对新发展理念做一解析,从而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把握、贯彻新发展理念。
一、从时间维度解析新发展理念
从时间维度看,新发展理念是对我国发展问题的应对。
十八大以来,我国总体上正步入发展起来时期。总书记指出:“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发展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面临许多新的重大问题,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2]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新发展理念的提出正是我们党敢于直面发展问题,科学谋划发展问题,勇于破解发展问题的具体表现,充分体现了以问题为导向破解当代发展难题的实践特色。
首先,改革开放40多年我们在有限的时间之内要完成发达国家长时期发展达到的成果,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粗放式的增长方式。但这种粗放式的增长方式已不可持续。人口红利逐步缩减乃至消失,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劳动年龄段人口下降,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表明我国15—59岁人口为89437万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15—59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79个百分点。[3]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发展起来以后要素驱动和投资规模驱动的局限性越来越大,代价越来越大。
其次,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往往实行的是非均衡发展战略,重点突破。各地区由于自然资源、发展基础、人口结构、社会资源配置等的差异性和非均匀性,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发展初期为了加快发展,我们只有把有限的资源集中投向发展基础、发展前景较好的区域和产业,以获得高速增长,但同时又出现了区域发展、城乡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等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成为我国发展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7412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931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从2020年的2.56缩小为2.50,[4]但城乡区域发展仍有较大差距。发展的现状、发展的环境、发展的目标都告诉我们必须转变发展理念,用新发展理念来破解发展的难题,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另外,虽然我国现在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但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的时候少,大而不强,科技创新能力还有短板,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推进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瓶颈,群众在民生领域还有许多难题。改革开放初期,我们一些地方饥不择食,赶快发展,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结果造成环境污染,生态失去平衡,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因素之一。发展初期我们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发展起来以后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如何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等等都是我们在发展起来以后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以科学的发展理念做先导,才能破解发展难题、提升发展质量、增强发展效能,只有树立和践行新发展理念,才能真正有效解决我国发展起来以后面临的难题,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的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二、从空间维度解析新发展理念
从空间维度看,新发展理念是对世界发展大势的把握。
从国际形势看,一方面,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发展,新技术、新材料、新业态等的出现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逆全球化思潮抬头,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全球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
全球经济处于转型时期,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成为转型的突破口。新一轮科技革命整装待发,以低碳、绿色、智能等为特征的重大技术变革正在发生,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日新月异,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正在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总书记指出:“科技进步造就的新产业和新产品,是历次重大危机后世界经济走出困境、实现复苏的根本”。
[5]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我国建设现代化强国提供了发展的有利机遇,要求我们顺应世界发展大势,转变发展理念,抢占发展先机,获得良好发展效能。
同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我们充分有效利用国际市场,凭借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借助发达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的机会,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成为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推动力。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西方国家经济复苏乏力,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形势复杂。与此同时,一些新兴经济体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凭借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一些国际企业开始在我国周边国家布局,产业和订单呈现流失现象,导致我国出口竞争加剧,要求我们积极转变发展方式,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新的发展态势。
另外,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反华势力奉行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采取技术壁垒、贸易脱钩、产业链重组等各种手段企图遏制我国的发展。地区冲突频发,影响世界安全还有许多不稳定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转型发展方式,改变发展理念,树立新发展理念,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新发展理念正是着眼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变化和趋势,正视我国新发展阶段面临的外部环境,顺应世界发展潮流,抓住世界发展机遇,应对世界发展变局提出的新的发展理念,为我们如何在世界发展环境中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理论上的指导。
三、从理论维度解析新发展理念
从理论维度看,新发展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丰富、发展,是对党的发展理论的重大升华。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整体,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是整个社会发展的核心所在,同时要正确处理好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的发展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一脉相承的,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守正、创新、发展。由于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不同的发展形势、不同的内外环境、不同的中心任务,我们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会形成相应的发展理念,引领中国这艘巨轮向前发展,推动实现发展的新跨越。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在总结建国以来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借鉴世界其他国家发展经验,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发展才是硬道理。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制定分三步走到二十一世纪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了系统的、科学的、符合实际的发展理论,实现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认识的一次新飞跃。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面对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遇到严重挫折的世界形势,我们党紧密结合新的实际情况,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明确了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问题的科学方法,突出了发展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决定性意义,发展既要为了提高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又要提高人民素质水平,最终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一以贯之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理论。
党的十六大以后,我们党又根据国内国际发展形势的变化,判断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面对2000年我国发展已经总体达到小康水平,而非典疫情的爆发,又充分暴露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不平衡、不协调的现实状况,围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强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更新了发展理念,完善了发展思路,提升了发展境界,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和继承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主要任务,[6]以总书记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继承上述发展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发展理念。指出我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创新要成为第一动力、协调要成为内生特点、绿色要成为普遍形态、开放要成为必由之路、共享要成为根本目的,实现高质量发展。我们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一条老祖宗没说过,前人也没走过的一条新的现代化发展之路,是一条基于中国国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中国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新的现代化发展之路。新发展理念的提出再一次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加深,是中国共产党发展理论的一次重要升华。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
.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2]总书记.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N].《求是》2022年5月,第10期
[3]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五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4]中华人民共和国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6]总书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 2022-10-26,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