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城阳区实验小学 266109
摘要:小学语文教师采取有效措施来推动语文阅读课程的创新改造,不仅可以积极响应新课改的教学要求来提高教学效率,培育学生的阅读学科思维和阅读学习能力,而且,可以利用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模式,通过任务指导和小组合作来提高学生群文阅读的学习效率。群文阅读的教学模式与学习任务群相结合,能够充分集中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科学分配学生的阅读任务来提高学习效率。本文将结合学习任务群为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提供的优势条件展开分析,重点探究具体的阅读教学实践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群文阅读;学习任务群;教学策略
引言: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群文阅读的学习任务比较繁重,有效发挥学习任务群的优势条件,既可以帮助学生科学分部学习任务,又实现了阅读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能够带来更加显著的积极作用来推动学生阅读能力的成长。而且,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为学生的学习任务群搭建了更加便捷的学习条件,可以借助线上的学习平台和软件,将学习任务群的学习模式应用在真实有效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可以在集体阅读的学习氛围下,与群内的同伴进行沟通交流,从而真实反映学生在学习任务群当中的群文阅读学习成果。
一、学习任务群为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提供的优势分析
(一)有利于为学生搭建阅读交流线上平台
随着我国教育领域对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视程度日益加强,结合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指导,需要语文教师重点关注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情况,通过利用群文阅读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学习素材。同时,也需要推动阅读教学模式的创新设计,利用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活动,为学生搭建阅读交流的线上平台,从而通过这种模式来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和激情,为学生的阅读沟通和成果展示,提供更加有益的阅读平台。而且,群文阅读为学生提供的丰富素材资源,创造了广泛的讨论空间,从而在学习任务群当中为学生提供充足的阅读讨论话题,有效发挥学习任务群的积极作用来促进学生的沟通和交流。
(二)有利于为学生阅读学习提供明确任务
小学语文教师的群文阅读教学课堂当中,科学运用学习任务群来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还有利于为学生的阅读学习提供明确的任务方向,通过学习任务群当中的任务布置,让学生精准把握自身的任务内容,根据自身的阅读能力和实际情况,来完成语文教师所布置的阅读任务。而且,在学习任务群当中,小组成员之间可以进行有效的分工合作,面对语文教师统一的阅读任务指导,即使是群文阅读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也可以借助学习任务群进行合理分工,从而充分调动整个小组成员的优化配置,帮助小组成员找到自身的阅读学习优势,来共同推动阅读任务的圆满完成。
二、利用学习任务群开展小学语文群文阅读的教学实践探究
(一)利用学习任务群组织开展线上阅读活动
小学语文教师利用学习任务群开展群文阅读的教学实践活动,首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通过搭建线上的学习平台来组织学生开展阅读实践。而且,线上学习平台当中的沟通和交流,可以突破传统阅读交流模式当中的局限性,充分挖掘互联网资源当中的优质素材,打通课内外的阅读学习资源,利用线上学习活动来拓展群文阅读的教学素材。例如,小学语文教师可以结合《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类的童话故事,在学生的学习任务群当中布置小组任务,要求俗称在线上完成阅读打卡活动,结合这篇童话故事的情节内容来绘画图片,然后将自己的作品上传到学习任务群当中,然后组织小组成员进行互相评价和指导,帮助每位同学能够结合童话故事的内容完成图画的创作和修改任务。
(二)加强对学习任务群的任务指导和监管
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当中,语文教师利用学习任务群组织学生进行群文阅读的实践活动,还可以通过加强对学习任务群的任务指导和监管,来保证学生在任务群当中收获真实有效的阅读素养培养效果。尤其是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学生比较缺乏学习自主性和自律性,通过学习任务群的具体阅读任务指导,不仅可以为学生的阅读学习提供具体的方向,而且,能够通过观察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来检验学生的阅读学习成效。例如,学习《守株待兔》这则寓言故事,语文教师可以在此学任务群当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类似的寓言故事篇目,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一起探究和总结每一篇寓言故事所想表达的中心思想,通过观察学生在学习任务群当中的发言和讨论情况,来点评学生在阅读过程当中的表现状态。
结语: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师利用学习任务群来组织学生进行群文阅读的实践活动,可以通过这种新型的阅读教学模式,来完成新课改教学背景下强化学生阅读学习素养能力的培养目标,同时,可以利用生动有趣的阅读交流和讨论活动,在学习任务群的交流平台,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表现舞台,激活学生的阅读学习思维和表达能力,以此来推动学生语文学科综合素养能力的全面培养。
参考文献:
[1]林湘宏. "语文学习任务群"背景下的高中群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 中外交流,2019,26(51):170.
[2]曹文兵. “学习任务群”背景下的小学群文阅读实践[J]. 人民教育,2018(23):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