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提高家校沟通有效性的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13
/ 2

双减背景下,提高家校沟通有效性的策略

钟雨馨

广州市从化区温泉镇第三中心小学  510900

一、研究项目主要内容

1、在双减政策之下,农村小学与学生家长之间出现的沟通问题及农村教育现状。

2、影响家校沟通有效性的原因:意识淡薄、边缘模糊、沟通滞后。

3、针对现象及原因,应对策略:强化意识、划清界限、提高5+2效率、丰富形式、陪伴成长。

二、研究意义摘要

    在双减政策背景之下,对农村小学家校沟通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溯因的同时,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应对策略,以期提高家校沟通有效性,为家校联合育人提供可行之路,以求更好地落实双减政策所提出的五项管理与教育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科学依据(含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学术思想,理论根据,特色与创新之处,主要参考文献)

一、选题意义

    本课题研究着力于分析当今双减政策背景之下,在农村小学中家校沟通所出现的现象与问题,通过现象陈述罗列与整体、个体环境分析,剖析问题成因,探究有效的应对策略。在农村小学中,家长与学校的教育德育配合是至关重要的,农村学校学生更加活泼,更具自然性,这给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也给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升了一定难度。双减政策之下,不仅是学校与教师在适应并积极转换,学生与其背后的家庭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环。因此,在家庭与学校之间建立起一条新的更有效的沟通之桥,是必然的,也是必需的。

    针对农村小学家校沟通“难”的问题,其形成原因是复杂的,但依据双减政策所提出的几项要求,力求找到问题关键所在,促生成才,促师成长,以期更好地落实双减政策,提高教师教育教学和家校沟通有效性,为社会树立优良家风寻找其中可行之路,为祖国培育下一代栋梁之材添砖加瓦。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双减“,即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21年7月24日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在此背景之下,着眼家校沟通视阈,国内现有一定的研究成果,国外暂时并无相关研究。

    现阶段国内研究应对策略的主要着力点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主体融贯上,主要观点体现在转变观念、补充理论以及建立家委会等方面。

    刘钧燕在《“双减”下家校社协同推进素质教育发展》中认为,家庭是基地,学校是平台,社会是环境,只有家校社共同协作,才能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张生和张琼元在《“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与探索》中提出,要发挥政府主导和学校主体作用,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平衡共性与和性的需求及统筹优质资源,促进家校社教育的深度融合。李颖在《“双减”背景下家校协同的策略研究》中提到,可通过家长会、家长讲堂、亲子课程及家委会等方面,引导家长转变观念,更好地贯彻“双减”精神。孟海霞在《“双减”模式下如何构建家校协作》中认为,可从作业管理、学习难点和校外活动三方面构建家校协作,提升新时期教学效果。

    上述研究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平台,本课题将参考上述有关家校协同育人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农村小学家校沟通现状,探寻一条更加高效的家校沟通之路。

三、学术思想

    基于当今国内教育现状,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言人藏铁伟介绍,部分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存在一定焦虑情绪,综合出现的复杂问题,需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多方面综合施策,共同推动解决。

    苏霍姆林斯基曾言,在教育工作中,要使公开的和隐蔽的、社会的和私人的各种教育方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人类幸福的谐音就产生于这种结合之中。且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的过程就会像房子一样到倒塌下来。只有学校教育而无家庭教育,或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及其细致、复杂的任务。最完备的教育是学校与家庭的结合。

    马忠虎认为,家校合作就是指对学生最具影响的两个社会机构——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能更多地得到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而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也能更多地得到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

四、理论根据

    2021年10月23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回忆表决通过了家庭教育促进法。促进法拟从家庭教育角度作出一些规定,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减负。

    法律明确,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负责实施家庭教育。国家和社会为家庭教育提供指导、支持和服务。为呼应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双减”要求,法律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监督管理,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畅通学校家庭沟通渠道,推进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配合。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合理安排未成年人学习、休息、娱乐和体育锻炼的时间,避免加重未成年人学习负担,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

    学校教育学和家庭教育学作为教育学教育学的两个分支,但家校联合却是两个学科交叉融合的结果。

    美国的家校合作流派认为,要将家庭作为学校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纳入到现代学校制度里面去,把它作为一个校内校外相协调的机制予以考虑。

    埃斯萨等人提出的自我概论理念指出:儿童生活的环境是由家庭、学校、社区这三个同心圆组成的;最靠近儿童的同心圆是家庭及其成员;第二个同心圆是学校及朋友;最外面的同心圆是社区及其社区帮手。而埃斯萨认为,家庭、学校、社区中的成人之间、成人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对孩子的发展至关重要;孩子的学习从自己、家庭扩展到学校、社区;家庭、学校、社会的密切合作有助于孩子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

    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在每个儿童身上都不同程度地出现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智能等八种智能,不同的儿童有不同的独特的智能组合形式。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只有加强学校和家庭之间的联系,为儿童创设出一个开放的、鼓励的环境,才能发现他们的潜在能力,发展儿童的智能强项,改进儿童的智能弱项,促进儿童心灵全面而充分地成长。

    现代家庭教育指导理念认为,家校合作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世界性研究课题。现代学校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学校管理的开放化、民主化,从封闭式的学校管理转向社会、家庭参与学校管理,这就决定了学校和家庭之间是一种平等合作的关系。“以校为本、家校互动合作”的指导模式符合现代学校发展的特点。

五、特色与创新之处

1、结合双减政策所提出的“减负提效”、“5+2”及五项管理等要求,在学校与教师的积极转变之中,带动家庭教育更好地适应新政策并提高其对于学生教育方面的成效。

2、本课题从农村小学家校沟通现状出发,层层溯因,寻求提效策略,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加强家校沟通,联合育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人才。

3、通过有效的分析,在双减大背景之下,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建立起一条可行且可靠的桥梁,以求更加高效的沟通协作。

六、主要参考文献

[1]邓廷福,刘艾青.“双减”视域下家校协同育人的三大机制[J].中国教育学刊,2022(02):104.

[2]李颖.“双减”背景下家校协同的策略研究[J].教育家,2022(05):53.

[3]吕志军.三人谈  落实“双减”家校共育[J].陕西教育(综合版),2021(12):11-15.

[4]张生,张琼元.“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与探索[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21(12):8-10.

[5]孟海霞.“双减”模式下如何构建家校协作[J].新课程,2021(48):157.

[6]刘钧燕.“双减”下家校社协同推进素质教育发展[J].群言,2021(11):33-36.DOI:10.16632/j.cnki.cn11-1005/d.2021.11.012.

[7]沙红芳.目标“双减”的家校合作转向:基于家校共育的视角[J].教育视界,2021(25):36-39.

[8]柳海虹. 农村小学家校沟通的实践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7.

核心概念界定

    家校沟通是促进家庭教育的重要方面,2021年10月23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回忆表决通过了家庭教育促进法。促进法拟从家庭教育角度作出一些规定,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减负。

法律明确,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负责实施家庭教育。国家和社会为家庭教育提供指导、支持和服务。为呼应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双减”要求,法律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监督管理,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畅通学校家庭沟通渠道,推进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配合。“双减“,即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21年7月24日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双减”政策的发布给我国实施以久的素质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是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它要求学校“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真正做到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