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市东昌府人民医院,山东 聊城 252000
【摘要】目的:分析急诊神经内科患者中溶栓治疗法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方案,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入静脉溶栓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指标变化、血清炎症因子变化、并发症发生率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1d、治疗3d、治疗7d后、随访6月后观察组神经功能评分均更低(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1d、治疗3d、治疗7d后、随访6月后两组神经功能评分均更低(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指标变化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并发症的数据指标方面,其相关数据也要比对照组更低(P<0.05)。结论:急诊神经内科患者中溶栓治疗法的应用效果较好,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炎症因子等数据指标,同时对患者的神经功能等相关数据指标方面也能起到较为积极的效果,安全性高,可推广。
【关键词】神经内科;脑梗死;溶栓治疗法;效果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生活习惯发生变化,不良习惯群体规模日益扩张,老年人数量日益增加,这一现象促使我国脑血管疾病发生率逐年提升[1]。脑血管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残疾率以及死亡率,临床症状相对危急,存活患者多伴有后遗症,已经成为临床重点关注疾病,更是影响中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常见疾病[2]。急性脑梗死属于常见脑血管疾病,但会对患者生命健康、生活质量、家庭经济水平造成巨大影响。多数急性脑梗死患者均因动脉血管内形成血栓后阻塞动脉,诱发脑血流循环障碍,令脑组织缺血缺氧,最终发展为脑部组织梗死[3]。静脉溶栓主要是利用溶栓药物加速血栓溶解,从而恢复血管通路的通畅性,改善缺血引起的各种症状,在该病临床治疗中表现出较好的治疗效果与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病例选取时间,起始时间为2018年1月,终止时间为2018年12月,所选取的病理数量为60例,随机分组,每组30例。观察组患者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为50~80岁,平均为(65.1±6.1)岁;发病至入院时间为1~6h,平均为(3.0±0.6)h。对照组患者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为51~79岁,平均为(65.2±6.4)岁;发病至入院时间为1~5h,平均为(2.8±0.5)h。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入选标准:①患者全部进行相关检查完全符合临床中该病的诊断要求;②家属和患者两方全部对此次研究有知情权,同时在熟悉相关要求的前提下签署了同意书。排除标准:①静脉溶栓治疗禁忌症的患者;②合并其他为心血管疾病、凝血功能障碍、精神疾病的患者。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方案,包括对症干预措施,如止痛、吸氧等措施,同时口服300mg阿司匹林,1天1次;口服75mg硫酸氢氯吡格雷片,1天1次。阿司匹林用药2天后改为每天口服100mg,连续用药20天。
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入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联合应用阿替普酶(生产商家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 GmbH & Co.KG,注册证号S20160054,产品规格20mgx1支/盒或50mgx1支/盒)进行急诊静脉溶栓治疗,用药量是0.9mg/kg,最大用药量控制在90mg以内,将准备好的药液分为两份,第一份是总剂量的10%,静脉推注给药;第二份是总剂量的90%,静脉滴注给药,在60min内完成用药。
1.3观察指标
(1)神经功能 在治疗前、治疗1d、治疗3d、治疗7d后、随访6月后评价,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4]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价,评价内容包含意识、凝视、语言、视野、感觉、面瘫、构音障碍、肢体共济失调、上下肢运动与忽视,量表总分最少0分,量表总分最多42分,分数越低代表神经功能越好。(2)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变化。(3)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
1.4统计学方法
在SPSS 22.0中统计。
2 结果
2.1患者神经功能评分统计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1d、治疗3d、治疗7d、随访6月后两组神经功能评分均下降,评分均更低,可见显著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前观察组与之比较未见差异(P>0.05),治疗1d、治疗3d、治疗7d、随访6月后观察组神经功能评分均更低(P<0.05)。见表一。
表1治疗前后两组神经功能评分(n=40例,,分)
组别 | 治疗前 | 治疗1d | 治疗3d | 治疗7d | 随访6月 |
观察组 | 16.87±3.21 | 10.02±2.45 | 8.05±2.13 | 6.75±1.54 | 3.33±1.05 |
对照组 | 17.15±3.24 | 13.01±2.78 | 10.07±2.46 | 8.14±1.62 | 6.00±1.14 |
t值 | 0.587 | 5.093 | 4.876 | 4.712 | 4.762 |
P值 | 0.544 | 0.001 | 0.001 | 0.001 | 0.001 |
2.2两组炎症因子指标变化
见表2。
表2 两组炎症因子指标变化
组别 | C反应蛋白(mg/L) | 白细胞介素-6(ng/mL) |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
观察组(n=30) | 18.6±4.6 | 6.9±1.3 | 12.5±2.8 | 5.2±1.1 |
对照组(n=30) | 18.5±4.5 | 8.6±2.2 | 15.6±2.7 | 6.2±1.6 |
t值 | 1.325 | 5.326 | 1.225 | 5.336 |
P值 | 0.123 | 0.043 | 0.113 | 0.043 |
2.3两组并发症差异
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差异
组别 | 消化道出血 | 心律失常 | 心力衰竭 | 总发生率(%) |
观察组(n=30) | 1 | 0 | 0 | 3.3 |
对照组(n=30) | 1 | 2 | 2 | 16.7 |
X2值 | 5.225 | |||
P值 | 0.042 |
3 讨论
在我国老龄化现象日益加重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数量日益增多,引起了临床注意。临床调查表明,诱发急性脑梗死的因素较多,人体血管、血液、血流动力学异常令大脑动脉狭窄堵塞是导致疾病形成的主要原因,其中存在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长期吸烟、长期饮酒行为的群体是急性脑梗死高发群体。急性脑梗死是一种骤然发作的疾病,尤其是在安静休息或夜间睡眠状态下发生,疾病在短时间内发展到高峰,此时患者更容易发生肢体功能障碍、口眼歪斜、耳鸣、头痛以及眩晕等多种不适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及身心健康。临床相关数据表明,急性脑梗死是导致我国老年人死亡率持续升高的主要原因。脑梗死一旦发生,就会导致脑梗死区域的脑细胞迅速进入坏死状态,而非脑梗死区域脑细胞也会出现一定的缺血缺氧症状,尤其是脑梗死区域周围的脑细胞。所以,在高度怀疑患者发生脑梗死之后,必须第一时间安排患者就诊,及时采用有效措施疏通闭塞血管,恢复脑梗死区域的血液供应与氧气供应,改善局部脑组织循环状态,继而减轻患者的脑损伤,缓解疾病对患者神经功能造成的巨大打击。
阿替普酶是目前临床溶栓治疗的常用药物,其是一种酶蛋白,可以作用于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加速纤溶酶的形成,从而降解血栓,降低凝血因子以及纤维蛋白原水平,从而有效治疗该病。静脉溶栓治疗的早期开展,可以实现阻塞冠脉的疏通,促使恢复正常。因此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可以早期开展静脉溶栓治疗,有助于强化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预后结局。本次研究,在并发症的数据指标方面,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结局。但是静脉溶栓治疗也存在一定的风险,会增加患者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率,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粘膜、皮肤以及大便状况,警惕消化道出血、粘膜出血的发生,一旦出现异常,需要及时处理,从而确保临床治疗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张洪,王燕萍,王红磊.急性脑梗死患者超早期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效果及好转后恶化的影响因素分析[J].医学临床研究,2018,35(6):1115-1119.
[2]曾柳燕.急性脑梗死超早期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护理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20,20(62):104-105.
[3]章启东,刘静,时良玺.阿替普酶急诊溶栓治疗超早期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西北药学杂志,2018,33(4):545-548.
通讯作者:付虎,E-mail:6155445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