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仁”“清”等官德词汇的使用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27
/ 2

上古“仁”“清”等官德词汇的使用研究[*]

徐澜瑜 ,王一菲 ,贾颖颖 ,丁萌

潍坊学院文史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

摘 要:文章运用定量统计与定性分析的方法对中国上古汉语中主要官德词汇的使用情况进行了研究。其中,“仁”是仁慈、仁德、爱人之义,要求官员们正德厚生,亲民爱民,在上古典籍中主要用作名词和形容词;“清”大多是形容词性的,表示清廉、廉洁。位于名词或代词前时,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表示使……清廉、清明。“清”在句子中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和其他形容词构成并列结构;“慎”作为官德词汇,通常具有“谨慎、小心”之义,大多数时候都以形容词的身份出现,较少时候会用来表示“诚心”,这样的“慎”是名词。

关键词:上古汉语;官德词汇;使用情况

官德是官员所应恪守的职业道德,中国古代社会非常重视官德,历朝历代的文献中都有大量关于官德的论述。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至今,也一直十分重视官德建设。但目前学界尚缺少对官德词汇的研究,因此本文致力于研究上古官德词汇的使用情况,抛砖引玉。

本研究首先结合上古文献以及近年来历史学、政治学、语言学等相关官德研究成果,确定出上古官德词汇系统,然后对这些词汇在《尚书》《论语》《礼记》《孟子》《吕氏春秋》《韩非子》《孝经》《史记》《说苑》《法言》《汉书》《忠经》《三国志》等17部上古典籍中的出现频率进行了统计,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定性研究。下面就上古汉语中常见的官德词语作出分析。

、仁

《说文》:“仁,亲也。从人,从二。”本义是对人友善、相亲。“仁”在以上17部典籍中一共出现109次,其中官德层面的“仁”一般是仁慈、仁德、爱人之义。“仁”在上古典籍中主要用作名词和形容词,具体分析如下:

(一)“仁”当作名词来讲有三个意思

1.仁爱;相亲。“仁”是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观念,其核心指人与人相互亲爱,表现在官德上就是爱民,例如《礼记·中庸》:“仁者人也,亲亲为人。”意思就是所谓仁,就是人,亲爱亲人是最大的仁;《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

2.泛指仁德,例如《尚书·商书》:“克宽克仁。彰信兆民”,意思是说能够宽厚能够仁爱,对亿万人民明确展示了诚信;再如《孟子》:“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意思是国家的君王崇尚仁德,在这个世界上就没有敌人啊!

3.有德者之称,指仁人,例如《论语·学仁》:“泛爱众,而亲仁。”要去爱众民,而亲近有仁德的人。

(二)“仁”当形容词来说,主要就是仁慈;厚道。《论语·泰伯》:“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意思就是说在上位的人如果厚待自己的亲属,老百姓当中就会盛行仁慈;君子如果不遗弃老朋友,老百姓就不会对人冷漠无情了。

综上所述,当“仁”作为官德词汇时,主要是做名词和形容词,要求官员自省自律,克己奉公,亲民爱民,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清

渺渺青史中,总有廉洁之“清”风徐徐吹来。“清”,在《说文解字》中释为“朖(朗)也,澂水之皃”,引申为“凡人洁之亦曰清”。为人处世要清白,那么为官处事就要清廉。“清”以“清廉、廉洁”之意在17部上古典籍中共出现19次,较早出现于《尚书·虞书·舜典》:“夙夜惟寅,直哉惟清”,意思是无论日夜都要恭敬行事,并且正直清廉。除此之外,在《庄子》和《楚辞》中也有6次出现。

“清”在上述17部典籍中大多数是形容词性的,表示清廉、廉洁。《韩非子·外储说左下》:“西门豹为邺令,清克洁悫,秋毫之端,无私利也。”其中“清克洁悫”分别指“清廉、有能力、纯洁、诚实”,“清”与另外三个形容词构成形容词词组。《忠经·守宰》:“在官惟明,莅事惟平,立身惟清。清则无欲,平则不曲,明能正俗。”意思是:身居官位要紧的是明断是非,处理事务要紧的是公平,立足安身要紧的是清正廉洁。清廉就不会有私欲,公平就不会邪僻不正,明察就能使民众信服。

“清”位于名词或代词前时,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表示使...清廉、清明。例如《尚书·周书·泰誓》:“尔尚弼予一人,永清四海。”意思是你们辅助我吧!要使四海之内永远清明。这里的“清”便是动词,使清明;汉代刘向的《说苑·谈丛》中:“自清绝易,清人绝难。”也是动词,使他人清廉、清明。

“清”在句子中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和其他形容词构成并列结构。“上清而无欲,则下正而民朴”中的“清”就是作为一个词独立存在;“色容厉肃,视容清明”中“清”和“明”构成并列结构,修饰“视容”。或者和“廉”构成双音节词,共同表示“清正、廉洁”的意思,较早出现在《庄子·说剑》:“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

综上所述,“清”作为官德词汇,以“清廉”之意在上古书籍中兼有形容词性和动词性,在名词或代词前用作动词,属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在句子中可单独使用,也可以和其他形容词构成并列结构。或者和“廉”构成双音节词,共同表示“清正、廉洁”之意。

、慎

“慎”在官德中常有“谨慎、慎重”之义。其最早出现在金文中,本义为小心,在《说文解字》中意为“谨也”,即“谨慎”。

“慎”在上述17部古籍中出现了数百余次,其意义主要是“谨慎、小心”,这足以见得“慎”在古代就对官员有着巨大的约束作用。“慎”具有谨慎之义较早出现在《尚书》中,如《尚书·大禹谟》一文中有“慎乃有位,敬修其可愿。”释义为:“谨慎地对待职位,能够较大程度地满足百姓的愿望。无论官位的高低,都是为了百姓,为了国家的发展,所以,无论对待哪件事情,都要谨慎。”

“慎”在古籍中一般作为形容词出现,修饰官员的某些动作和行为,除上述例子之外,用例还有很多,比如《孝经·感应》:“脩身慎行。”《史记·本纪第二》:“众土交正,致慎财赋。”《汉书·列传第四三》:“厥驷有庸,惟慎惟祗。”《礼记·缁衣》中“民谨於言而慎於行”一句,“谨”和“慎”独立对举出现,此时的“谨”和“慎”都是单音节形容词,还没有合为一个形容词。

《孟子·梁惠王章句下》:“可不慎与?”“慎”以反问的形式出现,更突出了“谨慎”在为官时的重要性,事事都要谨小慎微,否则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除了以形容词的形式存在,“慎”在古籍中还以名词的形式存在,意思为诚心。例如,《礼记·礼器》中“竭情尽慎”,即竭尽情感和诚心,“慎”在此以名词的形式出现,通常引申为诚心。

总之,“慎”作为官德词汇,通常具有“谨慎、小心”之义,大多数时候都以形容词的身份出现,告诫为官之人要事事谨慎。较少时候会用来表示“诚心”,这样的“慎”是名词。

综上所述,通过对以上官德词汇的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结论:现代汉语中的官德词汇与上古官德词汇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现代汉语中的官德词汇是由上古官德词汇发展变化而来,二者最大的不同在于上古官德词汇较多的以单音词的形式出现,发展到现代汉语中大多双音化,比如“清”变为“清廉”、“慎”变为“谨慎”等,但前后意思基本相同,变化不大,在词性上也基本一致,但“清”的使动用法,“慎”作名词用,这些情况在现代汉语中基本不见。除此之外,上古官德词汇还有很多,比如“勤”“忠”“明”等,还可以做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篇幅原因,不再详述。

参考文献:

王世舜2011《尚书》,中华书局。

杨伯峻2016《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

缪文远,李萌昀2019《战国策》,中华书局。

胡平生,张萌2017《礼记》,中华书局。

杨伯峻2019《孟子译注》,中华书局。

韩兆琦2012《史记》,岳麓书社。

班固2012《汉书》,中华书局。

指导教师:潍坊学院文史学院 谢祥娟)

 


[*]基金项目:2022年度潍坊学院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中国上古官德类词汇的使用研究”(编号:X202211067279) 。作者均系潍坊学院文史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