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高级中学 浙江 绍兴 312099
摘要:古之学者早已习惯“索象于图,索理于书”的学习方式,古往今来,历史图片都是重要的史学研究资源。图片尤其是历史教科书插图作为历史课堂中可视化信息的重要载体,其具有的科学性、代表性、时代性等特征,使其充实、丰富与拓展着历史教科书内容,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起到诸如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历史想象力、提升学生审美意识等作用。本文基于历史教学过程的完整性考虑,以《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为例,论述了插图在新课导入、课堂深入、课堂过渡、课堂升华与收束等环节的运用,以插图教学促进学生的历史学习。
一、以插图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成功的历史课离不开一个良好的导入。历史课的导入方法可分为图片、音乐、诗词、故事等等,历史插图一方面取自历史教科书,具有科学性、代表性等特点,对于教师而言,使用方便。另一方面,它紧扣课本,与知识点联系紧密,同时又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能够迅速引起的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统编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为每课的导语都配置了一幅相应的历史插图,为教师利用插图设置课堂导入环节的提供了相应的素材。因此,历史老师若能充分利用教科书插图,并精心设计导言,则可为学生的历史学习创造良好的导入,从而将吸引学生眼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带进精彩纷呈的历史课堂。
以《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为例,教科书为本课的导语配置了《雪夜访普图》,此图讲述了赵匡胤取代后周建立北宋政权后,为筹划统一南方而深夜上门找赵普商量统一方略的故事。于学生而言,“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故事基本是耳熟能详,而《雪夜访普图》是更为新鲜的故事。因此,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不再以“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故事作为导入,而是以对学生较为陌生《雪夜访普图》来精心设置导入环节。此外,新知识的传授是建立在学生头脑中已有旧知识的基础上,因此,除了利用到《雪夜访普图》进行导入外,还利用了教科书《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来配合讲解:
《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 《雪夜访普图》
笔者以“从《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中,同学们可以看出五代十国后期呈现怎样的一种政治局面?”、“同学们分辨得出图中哪个是赵普,哪个是赵匡胤吗?大家是怎么分辨出来的?”、“大家将两幅图联系起来想想看,宋太祖说的“一榻”和“他人家”分别指的是什么?”等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读图思考,促使学生将新旧知识进行联系,既巩固了学生的旧知,又在旧知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
以图片+故事讲述以及提问的方式进行新课导入,为学生创设了相应的历史情境,一方面既可通过问题来激发学生看图、读图的兴趣,从而启发学生认真思考,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成为课堂学习的主动者;另一方面,直观形象的插图也为教师的教学主题打开了突破口。
二、以插图深入,突破重点知识
历史课的教学重点,是一节课最核心、最基础的内容,对理解某段历史起着重要作用,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讲课时要突出重点。《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一课的重点内容是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学生而言,古代的政策措施本身较为难以理解。因此,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之一。为促进学生对该部分内容的理解,教科书设置了两幅结构示意图——《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与《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
视觉学习理论和双重编码理论的研究成果表明,文字与插图“两者之间往往相互促进,增进信息理解的准确性和延长保持时间。”[①]因此,笔者在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相关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本课当中的《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以及课外的《唐朝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进行对比分析(如图2-1):
图2-1
首先以“对比北宋和唐朝的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从两幅图的对比中,能发现北宋的中央权力分配存在什么特点吗?”的提问来引导学生认识北宋的中央权力分配存在分权的特点,接着,以“机构内部存不存在分权现象?又是如何进行机构内部的分权?”等问题引导学生认识机构内部的分权措施。然后,再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宋初在地方分权上所采取的措施。最后,再以“宋太祖为什么要分散中央和地方机构权力?这样可以避免什么?”的提问来引导学生思考“分权”带来的影响。学生在读图的基础上,结合文本内容进行思考,还是能够回答出笔者以上的提问。
通过图文结合以及对比的方式,既避免了在教学中满堂灌,又培养了学生观察图片、提取信息的能力,为教学难点的突破起到了很好的解释和辅助的作用,同时促进了学生对宋朝“二府三司制”这一重要历史概念以及难点知识的理解与消化。
三、以插图过渡,顺势引导学生
历史课堂的过渡用语是一门艺术,一堂精彩的历史课,要避免采用单调重复的过渡语。采用灵活多样的过渡方法,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利用插图过渡便是众多过渡方法中可行性很高的一种。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涉及了北宋与南宋的历史,如何促使学生从北宋的学习中自然过渡到南宋历史的学习当中并进行积极的思考呢?笔者利用了本课当中的两幅形势图(如下图所示),并加以提问,顺势引导学生进行南宋历史的学习。笔者是这样展开的:首先以话语讲述王安石变法失败后,统治集团的内部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就在1127年的“靖康之役”中,北宋被金朝所灭,北宋康王赵构在应天府称皇帝,开启了南宋的时代。接着抛出问题,北宋和南宋之间有“同”,亦有“不同”,请同学们观察《辽、北宋、西夏形势图》与《金、南宋、西夏形势图》,两幅地图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而体现了北宋与南宋的什么不同之处?学生从两幅图的对比中,很快便能看出北宋与南宋在政权范围上的不同、对峙政权上的不同等信息。然后,笔者继续提问,这是两者所体现的不同,而两者的共同之处又体现在什么方面呢?让我们一起进入到“南宋的偏安”一目进行学习探索。从而实现通过两幅插图来顺势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不仅自然过渡到第三子目“南宋的偏安”的学习之中,而且还利用地图来培养了学生的时空观念,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辽、北宋、西夏形势图(1111年) 金、南宋、西夏形势图(1142年)
四、以插图升华,提升情感认识
“历史教育的本质是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教育,历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起着人格养成和人文熏陶的基础性作用”。[②]由此可见,历史不仅仅只是传授知识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涵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因此一堂历史课不仅要传授知识,还理应有意通过特定时空的历史事件来提升学生的情感认识,从而陶冶学生的人文素养。对学生情感认识的提升存在多种方式,利用插图配之以言语讲述同样是可行的办法之一。
如在“南宋的偏安”一目中,教科书放置了《岳飞》(1103-1142)一图(图3-1),笔者围绕此插图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首先向学生展示岳飞的图片及其作品《满江红》,并提问学生词中的“靖康耻”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整首词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一种心态或愿望?以此来引导学生认识到岳飞抗击金兵、收复故土、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精神。然后提问岳飞有没有实现统一祖国的愿望?并追问为什么没有?(此处展示与岳飞之死相关的文字史料),从文字史料当中引导学生探讨岳飞之死的根本原因在于南宋对“崇文抑武”的祖宗之法的固守。最后提问学生从岳飞的含冤而死所折射出南宋的“守法”而亡的故事中我们能获得什么启示?以此引导学生认识到要随时代潮流而变,勇于改革创新,舍弃因循保守的措施。由此逐步提升学生的情感认识,落实本课的情感目标。
图3-1 岳飞
“我们的大脑可以存储很多可视化信息的方式的意义,尤其是我们自己通过可视化建构出来的信息”[③],而且基于可视化所建构的信息还能长时间存储于大脑之中。因此,在历史课堂中利用可视化的历史插图来引导学生的历史学习,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而且能够激励学生自己建构重要的历史概念或知识,更好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消化与长期储存。
参考文献
[1]马维林.高中历史教学的美育渗透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53.
[2]赵亚夫,齐健.历史教育价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2.
[3]丁旭译,杰伊·麦克泰著.为深度学习而教[M].教育科学出版社,2021:98.
[①]
[②]
[③]